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85篇
化学   190篇
综合类   11篇
物理学   5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采用硝酸铈、硝酸钕、尿素为原料,使用微波引诱燃烧法合成了多孔Ce1-xNdxO2-y固溶体。利用X射线衍射仪、Raman光谱仪、红外光谱仪、扫描电镜、N2吸附-脱附技术、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仪等测试手段对产物进行了表征。XRD分析表明,Ce1-xNdxO2-y固溶体的粒径范围在40~60 nm之内,且所有产物为萤石结构。Raman测试表明,在Ce1-xNdxO2-y中,由于Nd3+的掺杂而产生氧空位,且空位浓度随Nd3+掺杂量的提高而增加。红外结果证明,Ce-O键的吸收峰在1400 cm-1左右处,由于Nd3+的掺杂而使得在2346 cm-1的吸收峰消失。从SEM和孔径分布结果可看出,产物为多孔结构。紫外-可见光吸收和可见光催化降解实验表明,随着Nd3+掺杂量的增加,Ce1-xNdxO2-y的紫外吸收增强;由于多孔结构和氧缺位的产生,产物在可见光范围内有较明显的吸收。  相似文献   
52.
以3,4-二甲氧基苯乙酸(HDMPA,C10H12O4)为第一配体,邻菲咯啉(phen)为第二配体,Zn(OH)2为金属源合成了配合物[Zn(DMPA)2(phen)]·6H2O,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摩尔电导对其进行表征及研究,用单晶X-射线衍射方法测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配合物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C2/c,晶胞参数:a=2.047 29(4) nm,b=1.006 19(2) nm,c=1.812 94(4) nm,β=112.986 0(10)°,晶胞体积:V=3.438 06(12) nm3,晶胞内结构基元数Z=4,式量Mr=744.05。在配合物中,中心金属锌(Ⅱ)离子与2个二甲氧基苯乙酸根离子中的2个氧原子和1个邻菲咯啉中的2个氮原子配位,配位数为4。用溴化乙锭荧光探针法测试了配合物与DNA的作用,结果表明标题配合物具有较强的插入作用。  相似文献   
53.
在乙醇体系中,由主配体4-[(1,3-二氧代丁基)氨基]苯甲酸(H2L,C11H11NO4)、稀土硝酸盐及辅助配体邻菲啰啉(phen)反应合成了两个系列8个配合物[Ln2(L)3(H2O)4]n(Ln=Sm(1),Eu(2),Tb(3),Dy(4));[Ln2(NO3)2(L)2(phen)2]n(Ln=Sm(5),Eu(6),Tb(7),Dy(8))。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摩尔电导、热重分析进行表征,确定了产物的化学组成,推断了相应的结构。测定了室温时固体产物的激发和发射光谱,结果表明:由主辅配体共同配位的三元配合物的发光强度好于无辅助配体参与的二元配合物。测定了三元配合物的荧光寿命,其中铕和铽配合物显示较长的荧光寿命。  相似文献   
54.
在常压低温的温和条件下实现CO2与环氧化物环加成反应的高效催化转化仍是一个具有挑战的课题。以N-(三甲基硅基)咪唑和具有不同官能基团的二卤化物为前体,通过亲核取代反应形成重复的C—N键,简单高效地构建了一类新型的离子聚合物IP1~IP3,并采用FT-IR、扫描电镜、能量色散X射线谱面扫、比表面积与孔隙率分析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其进行了全面表征。离子聚合物IP1~IP3pCO2=101 kPa时均能催化CO2与环氧化合物环加成形成环状碳酸酯,但不同官能基团的二卤化物形成具有不同间隔单元的离子聚合物催化性能存在差异,其中以酚羟基作为间隔单元的IP3具有最好的催化性能。在无溶剂、80℃、12 h和pCO2=101 kPa的反应条件下,IP3几乎定量地将环氧氯丙烷转化为对应的环状碳酸酯,并且具有良好的底物普适性。催化剂循环测试表明,IP3在重复使用10次后,产物的产率仍保持在92%以上,体现出优异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5.
用博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直接测定法测定了7个不同花生品种的子叶及种皮的红外光谱,并对花生的炒制前后进行了红外光谱分析比较.采用FTIR-聚类分析对7种花生进行了亲缘性关系的分析.结果显示在距离系数约为0.052以上的水平上7种花生可划分为2个类群.其中,在0.012的距离水平上首先把宝冠花生和花冠花生聚在一起,接着在0.016的距离水平上把新昌小京生与中花二号聚在一起,该聚类结果与依据形态特征的传统分类学结果一致.因此FTIR-聚类分析法可用于不同花生品种的鉴别,方法直观科学,简单方便,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6.
由离子液体1-甲基-3-羧甲基咪唑硫酸氢盐([C6H9N2O2][HSO4])和氯化钴合成了一种新的配合物[Co(H2O)4(C6H8N2O2)2]Cl2.2H2O;采用单晶X射线衍射方法测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结果表明,所合成的配合物C12H28Cl2CoN4O10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P-1,a=0.66753(5)nm,b=0.91751(6)nm,c=1.80604(13)nm,α=85.618(5)°,β=83.385(5)°,γ=83.443(5)°,V=1.08934(13)nm3,Z=2,Mr=520.23,F(000)=538,Dc=1.580g.cm-3,μ(Mo-Kα)=1.088mm-1,R1=0.0861,wR2=0.2878.单晶X射线分析结果表明,在所合成的配合物中,每个1-甲基-3-羧甲基咪唑除羧基外其它原子均位于同一平面,咪唑环带正电荷,而羧基氢原子消失;即整个1-甲基-3-羧甲基咪唑分子不带电荷.总体而言,配合物的内界[Co(H2O)4(C6H8N2O2)2]2+带两个正电荷,外界游离的两个氯离子起平衡电荷作用.  相似文献   
57.
合成了 3,4-二甲氧基苯乙酸邻菲啰啉镱(Ⅲ)配合物(C84H82Yb2N4O24):[Yb2(DMPA)6(phen)2](HDMPA=3,4-二甲氧基苯乙酸(C12H12O4),phen=1,10-邻菲哕啉)(CCDC:757541),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IR)光谱、热重分析(TG-DTG)对其进行了表征,用单晶X射线衍射测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配合物C84H82Yb2N4O24属三斜晶系,空间群P(-1),品胞参数:a=1.22877(14)nm,b=1.23235(16)nm,c=1.45234(19)nm,α=91.726(7)°,β=103.321(7)°,γ=113.885(6)°,品胞体积:V=1.9379(4)nm3,品胞内分子数Z=1,相对分子质量M,=1877.62,电子数F(000)=946,密度Dc=1.609 g·cm-3,吸收系数μ(Mo Kα)=2.481 mm-1.测定了铕和铽掺杂(2.5%,5.0%,10.0%,摩尔分数)的配合物的荧光光谱,结果表明,单独的配体没有荧光,在形成配合物后,依然显示铕(Ⅲ)离子和铽(Ⅲ)离子的特征发射峰,这表明配体将吸收的能量有效地转移给了中心离子,配体起到了很好的敏化作用.  相似文献   
58.
采用水平衰减全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法(HATR-FTIR)测定罂粟和虞美人的FTIR,由于两者为同科同属中药材,所含化学成分较为相近,为了更好地突出罂粟和虞美人在FTIR上的差异,并据此进行正确分类识别,利用离散平稳小波变换(DSWT)分别对罂粟和虞美人的种皮和种仁的FTIR进行若干尺度的变换,从中选择2个最具代表性的尺度作为特征提取的尺度空间.根据罂粟和虞美人的FTIR分布情况,确定将DSWT域内2个尺度的FTIR分别划分为2个特征区域并以每个区域内的光谱能量作为特征参数.从而构造一个包含8个特征参数的特征向量,将这个特征向量输入到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RBFNN)进行训练,从而达到正确识别罂粟和虞美人的目的.实验中共取罂粟和虞美人的FTIR数据128对,其中训练样本78对,测试样本50对.实验结果表明利用文章的方法对罂粟和虞美人的正确识别率分别为99.8%和99.9%,从而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9.
杜云锋  李新生  徐东成 《有机化学》2009,29(12):1992-1996
以手性 H’4-NOBIN为原料合成了新型手性氨基酚2和N,P配体5, 并将化合物2应用于催化二乙基锌对醛的不对称加成反应, 产率达90%, 对映体过量最高为45.9% ee. 化合物5用于钯催化的1,3-二苯基-2-烯丙基乙酸酯的不对称烯丙基烷基化反应, 产率为89%, 对映体过量最高为81.6% ee. 结果表明氨基酚2手性诱导作用弱于未氢化的NOBIN, 但却高于其八氢衍生物, 而N,P配体5给出相反的结果.  相似文献   
60.
针对单质铜能否与过氧化氢发生反应,以及用硫酸酸化反应液能否加快铜离子催化过氧化氢分解反应速率的疑惑,设计了单质铜与过氧化氢溶液反应和铜离子催化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实验。认为单质铜能被过氧化氢氧化生成氧化铜和氧化亚铜,加热反应液能明显增大铜离子催化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速率,用硫酸酸化反应液能明显减小铜离子催化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