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7篇
化学   113篇
晶体学   1篇
综合类   2篇
物理学   1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采用纳米自组装法合成的大孔氧化铝催化材料FA-06,具有1.39 mL·g-1的孔容、297 m2·g-1的比表面积、32.4 nm的最可几孔径和81.85%的孔隙率,孔道集中分布于10~30 nm和30~60 nm的比例分别占35.61%和40.88%。GPC结果表明,对于形成反相超增溶胶束的高聚物RHP,可通过改变聚异丁烯马来酸酐(PIBSA)的量来控制其分散度和相对分子量,进而控制大孔氧化铝的孔道结构。TEM及SEM结果表明,纳米自组装氢氧化铝棒长600~800 nm,直径为250~300 nm,经550.0℃焙烧后,形成直径为150~300 nm,长度为400~600 nm的纳米氧化铝棒。从焙烧后的纳米自组装氢氧化铝的XRD结果证明了3种γ-Al2O3的前躯体完全转化为γ-Al2O3。结合TG的结果,表明在605.0℃时,拟薄水铝石完全转化为γ-Al2O3,总失重可达61.88%。基于以上实验结果,模拟了反向超增溶胶束、氢氧化铝及大孔氧化铝的分子自组装和纳米自组装的形成过程,并提出了纳米自组装大孔氧化铝贯穿孔道的NSA(Nano Self-Assembly)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52.
采用柠檬酸络合法制备了Fe2O3/LaNiO3复合氧化物,将该氧化物作为化学链制氢反应的载氧体,对燃料反应器温度、蒸汽反应器温度、剂烷比(Fe2O3/CH4)、进水量等工艺条件进行了考察。实验结果表明:燃料反应器温度达到800℃以上甲烷都可以全部转化,燃料反应器温度、剂烷比和进水量对氢气产量影响比较大。在燃料反应器温度为850℃、蒸汽反应器温度为900℃、常压、剂烷比为2/1,进水量为0.1 mL时对载氧体进行连续60次氧化-还原循环,结果是前57次循环载氧体稳定性非常好,从第58次循环开始氢气产量迅速下降,结合XRD和TEM表征发现载氧体在高温下连续进行氧化-还原反应,导致部分载氧体结构发生分解,失去了原来结构具有很强的储氧-释氧能力,导致氢气产量下降,稳定性变差。  相似文献   
53.
在无有机模板剂体系中研究了不同硅铝比和晶粒度Beta沸石晶种的结构导向行为,采用X射线衍射、X射线荧光光谱、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紫外-拉曼光谱、红外光谱和N2物理吸附等方法对不同晶化时间固相产物和Beta沸石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不同Beta沸石晶种,包括全硅晶种,均能够导向合成Beta沸石,而且晶种在晶化诱导期都发生溶解.但是,晶种的硅铝比、晶粒度、预处理(焙烧)以及晶种加入的时间对晶种的溶解行为、Beta沸石晶化过程和产物都有重要影响.形貌研究还发现,含铝晶种不仅溶解后的残体通过提供晶核聚集的"固载化"表面导向了新生Beta沸石小晶体的密集生长,而且溶解下来的结构片段也提供了分散的晶核导向形成相对分散的Beta沸石小晶体;全硅晶种则仅通过溶解下来的结构片段提供分散的晶核.在无模板体系中,使用适当高硅铝比、小晶粒和经过焙烧处理的Beta沸石作为晶种有利于合成得到高结晶度的Beta沸石纯相.  相似文献   
54.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不同CeO2含量的Fe2O3/CeO2/Al2O3载氧体,利用BET,XRD和TPR对其性能进行表征,并以甲烷为燃料在固定床微型反应器中对载氧体进行化学环制氢性能考察。结果表明:CeO2的加入可以降低铁与铝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高铁的分散度,从而提高催化活性。在燃料反应器温度为900℃,蒸汽反应器温度为900℃,常压、剂烷比为2/1,进水量为0.1 m L时经过10次氧化-还原循环,Fe2O3/CeO2/Al2O3载氧体颗粒反应性能稳定,甲烷转化率最高可达到75%,单次循环氢气产量最高可达到35 m L·2.5 gcat-1。  相似文献   
55.
在无有机模板剂体系中研究了不同硅铝比和晶粒度Beta沸石晶种的结构导向行为,采用X射线衍射、X射线荧光光谱、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紫外-拉曼光谱、红外光谱和N2物理吸附等方法对不同晶化时间固相产物和Beta沸石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不同Beta沸石晶种,包括全硅晶种,均能够导向合成Beta沸石,而且晶种在晶化诱导期都发生溶解.但是,晶种的硅铝比、晶粒度、预处理(焙烧)以及晶种加入的时间对晶种的溶解行为、Beta沸石晶化过程和产物都有重要影响.形貌研究还发现,含铝晶种不仅溶解后的残体通过提供晶核聚集的"固载化"表面导向了新生Beta沸石小晶体的密集生长,而且溶解下来的结构片段也提供了分散的晶核导向形成相对分散的Beta沸石小晶体;全硅晶种则仅通过溶解下来的结构片段提供分散的晶核.在无模板体系中,使用适当高硅铝比、小晶粒和经过焙烧处理的Beta沸石作为晶种有利于合成得到高结晶度的Beta沸石纯相.  相似文献   
56.
纳米自组装合成大孔容介孔氧化铝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鼎聪 《中国科学B辑》2009,39(5):420-431
提出了一种纳米自组装大孔容介孔氧化铝固体材料的制备方法.提出了二级纳米自组装机理和框架式大孔容介孔固体材料形成机理.在一级纳米自组装体,超增溶胶团中,氢氧化铝沉淀与VB值小于1的表面活性剂原位自组装成线状、棒状二级纳米自组装体.二级纳米自组装氢氧化铝焙烧形成棒状纳米氧化铝.对于大孔容介孔固体材料的形成,我们提出了没有外表面要求限制,纳米氧化铝组成没有连续外表面的框架式介孔固体材料机理.采用二级纳米自组装体为模板剂合成出适用于渣油加氢处理催化剂的大孔容介孔固体材料,物理性质为1.8~2.7mL·g^-1的孔容、180~429m^2·g^-1比表面、17~57nm的平均孔径、大于10nm的孔为81%~94%、87%~93%的孔隙率和7.7~25N/mm的强度.  相似文献   
57.
《分子催化》2012,26(1):99-100
第十六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定于2012年10月15日~19日在沈阳皇朝万鑫国际酒店召开,会议由中国化学会催化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大连理工大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联合承办。  相似文献   
58.
利用IRISAdvantageHR型全谱直读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建立了同时测定化工催化剂中活性金属4组分的分析方法,考察了酸度和高频功率对测定的影响,优化了工作条件,结果表明:所建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2%,回收率在98%-104%之间。  相似文献   
59.
采用专利方法制备出一种新型的γ-Al  相似文献   
60.
张万年  于芳  赵杉林  张志强  何宇鹏 《应用化学》2022,39(12):1803-1817
Recently,the use of computational methods such as Molecular Dynamics(MD)simulations and Hansen Solubility Parameters (HSPs)to study the behavior of small molecule gelators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MD simulation is a computational method based on classical mechanics and is one of the preferred techniques for 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 of small molecule gelators. The MD simulation can more accurately analyze the gelation trend or assembly behavior of small molecule gelators,dynamically and graphically display the self-assembly process,effectively reve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ructure of small molecule gelators and related gelation behavior,and quantitatively analyze non-covalent bond interactions such as hydrogen bonds,π-π stacking,van der Waals interactions,ionic bonding and solvophobic interactions. By performing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s on known gelators/non-gelators,parameters related to gelation behavior in the simulated data are extracted,and the linear correlation is measured by fitting the 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to finally predict the gelation behavior of a certain class of small molecules. On the other hand,the empirical model developed according to the HSPs i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which consists of the energy of dispersion interaction(δd),the energy of polar interaction(δp)and H-bonding energy(δh )between molecules. These three parts determine the coordinate point of the three-dimensional space(Hansen space). According to the range of the point,it can be determined whether the organic small molecule can form a gel in a specific solvent. In this paper,representative works published recently in the field of organic small molecule gels by using MD simulations and empirical models are reviewed. Some comments on the assembly behavior of gelators,the regulation and prediction of non-covalent bond interactions on gelation ability are made. © 2022, Science Press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