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32篇
  免费   1739篇
  国内免费   5332篇
化学   9218篇
晶体学   134篇
力学   495篇
综合类   386篇
数学   1152篇
物理学   3918篇
  2024年   75篇
  2023年   343篇
  2022年   348篇
  2021年   327篇
  2020年   290篇
  2019年   397篇
  2018年   230篇
  2017年   359篇
  2016年   353篇
  2015年   441篇
  2014年   784篇
  2013年   697篇
  2012年   633篇
  2011年   665篇
  2010年   592篇
  2009年   664篇
  2008年   758篇
  2007年   662篇
  2006年   693篇
  2005年   575篇
  2004年   648篇
  2003年   576篇
  2002年   517篇
  2001年   482篇
  2000年   353篇
  1999年   348篇
  1998年   330篇
  1997年   318篇
  1996年   333篇
  1995年   257篇
  1994年   207篇
  1993年   180篇
  1992年   210篇
  1991年   173篇
  1990年   163篇
  1989年   170篇
  1988年   61篇
  1987年   26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8篇
  1980年   2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原创药物的研制得益于蛋白质新靶标的发现,而新靶标的发现依赖于高可信度、高通量的药物-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方法。蛋白质作为生命功能的执行者,其表达量、空间定位与结构差异直接影响药效的发挥。目前,超过85%的蛋白质尚被认为是无法成药的,主要原因是缺少药物分子靶向的空腔以及相应的反应活性位点。因此,基于蛋白质组学层次实现对氨基酸反应活性位点的表征成为原创共价靶向药物设计的关键,也是克服难以成药靶标蛋白问题的关键。近年来,质谱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基于蛋白质组学技术的药物-靶蛋白相互作用研究。其中基于活性的蛋白质组分析(ABPP)策略是利用活性位点导向的化学探针分子在复杂样品中实现功能状态酶和药物靶标等蛋白质的检测。基于化学探针的开发和质谱定量技术的发展,ABPP技术在氨基酸反应活性表征研究中展现出重要的应用潜力,将助力于药物新靶标的发现和药物先导化合物的开发。ABPP策略主要基于蛋白质的活性特征进行富集,活性探针作为ABPP策略的核心,近年来取得了飞速进展。该文回顾了ABPP策略的发展历程,重点介绍基于广谱活性探针的ABPP技术在多种氨基酸反应活性筛选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在药物靶点发现中...  相似文献   
52.
巴马汀和非洲防己碱是原小檗碱类生物碱,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然而其在自然界中含量较少影响了其应用。为了扩大巴马汀和非洲防己碱的来源,提高黄连的综合开发利用价值,以黄连地上部位合成巴马汀和非洲防己碱。运用1H NMR和HR-MS对其结构进行表征,通过细胞实验和分子对接研究其降糖活性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黄连地上部位总生物碱提取率为1.4%,由总生物碱合成巴马汀和非洲防己碱的产率分别为43.0%和29.8%,二者总收率分别为0.6%和0.4%;经过100μmol/L浓度药物处理,巴马汀和非洲防己碱能够显著提高HepG2细胞的葡萄糖消耗,与MAPK1、 AKT1、 TP53、 RELA和TNF受体靶蛋白的结合能均小于-5 kcal/mol。本研究以黄连地上部位成功合成具有降糖活性的巴马汀和非洲防己碱,MAPK1、 AKT1、 TP53、 RELA和TNF可能是其潜在靶标基因,其中非洲防己碱可作为先导化合物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3.
随着患癌人数逐年增加,抗肿瘤药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以3-芳基-6-甲基-1,2,4,5-四嗪为起始原料,先与硼氢化钠反应得到3-芳基-6-甲基-1,6-二氢-1,2,4,5-四嗪,再与芳基异氰酸酯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通过元素分析、1H NMR、 IR和MS表征确认结构后,进一步开展化合物体外对人宫颈癌细胞Hela、人肺癌细胞株A549、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和人白血病细胞株HL-60的抗肿瘤活性测试。以顺铂为对照,发现此类化合物具有一定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其中化合物3j对HL-60的活性接近顺铂,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4.
肝细胞癌(HCC)是世界上最具侵袭性的实体恶性肿瘤之一,尽管近几十年来在肝切除术、射频消融和肝移植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HCC患者的愈后仍不乐观,主要原因是HCC的高复发率和转移率以及该疾病对化疗和靶向治疗的耐受性。VEGFR2和PD-L1抑制剂联合应用能对小鼠体内的HCC肿瘤进行显著抑制并延长其寿命,因此开发VEGFR2与PD-L1双靶点抑制剂对HCC的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CADD),经过以分子对接为基础的虚拟筛选、MM-GBSA和ADMET评价以及QSAR模型预测,得到了一系列VEGFR2和PD-L1的双靶点活性化合物,有望为后续抑制剂的开发提供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55.
利用水热法制备了一个单核含能配合物[Ni(DABT)(H2O)4] SO4·H2O(1)(DABT=3,3’-二氨基-5,5’-二(1H-1,2,4-三唑))和一个含能离子盐DABT·SO4(2)。结构分析表明,1和2均通过三唑环的π-π堆积作用及其氢键相互作用形成了三维超分子结构。研究了1和2的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运用TG-DSC热分析仪研究了1的热分解行为,结果表明1在失去水分子后可以稳定到350℃才放热分解;探究了2对推进剂主要组分的热分解行为,结果表明2对AP具有一定的燃烧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56.
综述枇杷叶中活性物质提取方法。枇杷叶中常见活性物质主要有黄酮类、多糖类、三萜酸以及苷类化合物等。提取方法有微波辅助提取法、超声波辅助酶法、水提醇沉提取法以及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等。微波辅助提取法提取效率高,选择性好,可用于热不稳定物质。超声波辅助酶法节约萃取时间,低毒环保,提高酶解得率。水提醇沉提取法应用范围广,操作简单,成本低。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可用于热稳定性较差的物质,灵敏度高,相对成本高。这些方法在药用植物提取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保证较好的选择性和重复性前提下,使用绿色、环保、经济的溶剂减少环境污染,提高活性物质提取得率是现代提取方法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7.
茶多酚在体内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有助于预防与氧化应激相关的疾病,比如癌症,心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和衰老. 氧化应激参与了帕金森病(PD)的病理进程. 活性氧在PD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氧自由基直接损伤细胞膜引起脂质过氧化,损伤蛋白质和各种功能酶引起蛋白质沉淀,诱导促凋亡因子的表达,损伤DNA,最终导致了细胞的凋亡. 然而,关于茶多酚对PD的预防和治疗作用目前还不清楚. 本文应用氧化应激诱导的PD病理细胞模型,评价了茶多酚的神经保护作用. 结果表明茶多酚这类植物天然抗氧化剂对氧化应激诱导的细胞凋亡具有明确的抑制作用. 实验中我们选择了6-OHDA诱导的SH-SY5Y细胞作为细胞模型, 运用了MTT、流式细胞术、荧光显微成相, 竞争性ELISA和蛋白质杂交等方法研究了SH-SY5Y细胞的凋亡特性. 结果表明,6-OHDA对SH-SY5Y有时间-浓度依赖性细胞毒性,100 μmol/L 6-OHDA处理24 h,细胞活力减少50 %,同时伴随着活性氧增加(用ESR),线粒体膜电位降低,细胞内钙离子和一氧化氮增加,nNOS和iNOS表达量上升及蛋白结合的硝基酪氨酸水平升高. 单独茶多酚处理对细胞没有太大的影响,而茶多酚预处理可显著降低6-OHDA所产生的细胞毒性. 溶液实验证明,茶多酚对6-OHDA的自氧化有浓度-时间依赖性抑制作用(用ESR). 本研究表明茶多酚可能是通过活性氧-一氧化氮途径,减少过氧亚硝基的生成来对6-OHDA诱导的细胞凋亡表现保护作用的. 本文的实验结果提示茶多酚在治疗PD等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上可能是一种有着潜在疗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58.
合成和表征了5个螺旋配位聚合物{[Cu(Hbpma)(H2O)4]2(SO4)3·3.5H2O}n (1)、{[Ni(Hbpma)(H2O)4]4(SO4)6·10.75H2O}n (2)、{[Mn(Hbpma)(H2O)4](SO4)1.5·3H2O}n (3)、{[Zn(Hbpma)(H2O)4]4(SO4)6·4H2O·4CH3OH}n (4)和{[Cu(Hbpma)2(H2O)2](SO4)2·9H2O}n (5),其中bpma代表N,N'-双(3-吡啶甲基)胺。晶体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1~4为一维链状结构,配合物5为二维层状结构,其中金属离子由质子化的bpma配体桥连。值得注意的是,采取反-反式构象的柔性bpma配体使得配合物12为假螺旋链结构,配合物34为螺旋链结构,配合物5为螺旋层结构。同时研究了配合物的磁性和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59.
由1,1'-双苄基-3,3'-氧双(亚乙基-2,1)-二苯并咪唑六氟磷酸盐(L1)和1,1'-双(吡啶-2-甲基)-3,3'-氧双(亚乙基-2,1)-二苯并咪唑六氟磷酸盐(L2)为配体合成了[Hg(C32H28N4O)](CH3COO)(PF6)2(1)和[NiCl(C30H28N6O)](PF6)2(2),并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配合物1是一个罕见的三价态Hg配合物,为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配合物2为单斜晶系P21/n的配合物。12中存在O-H…F,C-H…F,C-H…Cl,C-H…π,P-F…π氢键作用和π-π堆积作用,并以此分别形成了3D超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60.
以1,3-二吗啉基丙烷(DMP)为配体合成了2个配合物:Hg(DMP)Cl2(1)和Zn(DMP)Cl2(2),并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单晶X-射线结构分析表明,2个配合物中的金属离子都与2个N原子和2个Cl原子配位,形成扭曲四面体配位结构。配体和配合物对3种革兰氏阳性菌(S. aureus ATCC25923,E. faecalis ATCC23212和S. epidermidis ATCC34384)和3种革兰氏阴性菌(E. coli ATCC25922,P. aeruginosa ATCC27853和K. pneumonia ATCC70063)都具有抗菌活性,且在一定条件下,Hg(Ⅱ)配合物的抗菌活性超过了作为标准的磺胺异恶唑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