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3篇
化学   5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曹福臣  袁振东 《化学通报》2021,84(2):185-191
1914年,美国物理学家布里奇曼无意间制得了黑磷并证明了这是磷的一种新的相变体,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20世纪中期以后,黑磷的制备方法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至2014年,研究者成功制备了二维黑磷场效应晶体管,随后人们发现黑磷在储能设备、光电子器件、光催化、生物传感等方面都有巨大的应用潜力。随着黑磷制备方法的发展和人们对黑磷认识的深入,黑磷的应用也会有更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42.
袁振东  李孝婷 《化学教育》2021,42(6):107-112
考察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VSEPR模型)的发展史可知,1916年路易斯提出的“原子立方体”假设为VSEPR模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40年西德威克和鲍威尔的假设进一步促进了VSEPR模型的形成。1957年吉莱斯皮和尼霍尔姆拓展了西德威克和鲍威尔的假设,并于1963年正式提出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的概念。至1988年,吉莱斯皮提出配体紧密堆积模型(LCP模型)弥补了VSEPR模型的不足。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是一种定性研究分子结构的理论,它的提出开启了化学家定性研究分子结构的历程。  相似文献   
43.
崔博雅  袁振东 《化学教育》2022,43(1):122-126
科学本质和人文素养是科学教育关注的热点.科学史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本质观和人文内涵.通过对氟元素发现史的考证分析,发现其中蕴含着"科学知识的实证性、科学知识的主观性、科学方法的多元化以及科学研究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等科学本质观,承载着"科学发展离不开信息交流、科学发展需要勇于献身的科学精神以及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和创新的统...  相似文献   
44.
袁振东  任正盼 《化学教育》2019,40(14):90-94
通过对碳单质概念发展历程的考证可知,碳是古代已知的非金属元素。至17—18世纪,随着科学实验的兴起和元素观的发展,金刚石和石墨均被证明为碳的单质,碳单质概念初步形成;20世纪80年代C60的发现及之后碳纳米管、石墨烯和T-碳的发现使人们对碳单质概念有了新认识。在化学教育中,须让学生认识到碳单质概念的发展史是物质的发现史,也是科学思想的演进史和科学方法的发展史。  相似文献   
45.
崔博雅  袁振东 《化学通报》2020,83(9):850-855
通过对干水的发展史考证可知,20世纪中期,科学家研制出一种由二氧化硅颗粒包裹着水滴的干性粉末并将其命名为“干水(Dry Water)”,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至21世纪初,关于干水形成机理和制备技术的一系列研究相继展开。随后,干水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备受人们关注,其在化妆品、水合物储气、催化剂、灭火剂等众多领域的应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干水相关技术的发展会使化学物质的利用方式不断创新。干水的相关知识和发展史改变了人们对水的认识,并会成为化学教科书和百科全书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46.
鲍林关于共振论的研究策略和教学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振东 《大学化学》2004,19(4):59-62
从研究和教学两条线索入手 ,对鲍林在共振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采取的相应研究策略和教学策略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47.
袁振东  邵会聪 《化学教育》2017,38(14):76-81
通过对卡文迪什实验室成立百年诺贝尔奖获得情况的分析可知,物理学等学科的发展能为化学的发展开创新领域或为化学问题的解决提供新方法,如电子、质子和中子的发现使化学认识从宏观到微观,X射线晶体学为晶体结构研究提供了新手段。化学的发展不是独立的,而是根植于整个自然科学发展的土壤中。  相似文献   
48.
袁振东  李浩然 《化学教育》2021,42(9):102-106
从认识铝的化合物到铝元素预言的产生、金属单质的获取、原子质量的测定,直至同位素的发现,铝元素概念的发展大致可分为萌芽、形成和新的认识3个主要时期。相应的,关于铝元素的认识经历了从假说到客观实在,从定性到定量,从宏观到微观的发展历程。铝元素概念的演变浓缩着人类科学认知的过程,体现了科学思想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相似文献   
49.
陆誉文  袁振东 《化学教育》2022,43(3):123-127
1826年,法国青年化学家巴拉尔宣布发现了溴元素.然而,同时期的德国化学家李比希、洛威等人面对相似的实验现象与溴元素的发现失之交臂.溴元素的发现使卤族基本成型,增强了科学家验证氟元素假说的信心,并促进了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同时,溴元素的发现过程彰显了批判精神和直觉思维对于科学发现的重要作用,说明了科学态度是从事科学研究的...  相似文献   
50.
栗艳丽  袁振东 《化学教育》2023,(10):124-129
从1828年到1931年,经过化学家的百年探索,现代钌元素的概念逐渐形成。主要分为3个阶段:从钌铂矿残渣分离出不纯的钌元素样品,钌单质的成功制备以及钌同位素的发现。在钌元素概念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创造性的直觉思维发挥了重要作用,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批判质疑的科学精神也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