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从科学认识论、科学方法论、化学思想等方面对氟元素的发现历程考证分析可知,氟元素的发现不是先发现元素物质,后形成元素概念,而是一个从假说到客观实在的验证过程.科学家以实践为基础,运用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预见了氟元素的存在,并不断探索、创新研究方法、自制实验仪器,最终证实了氟元素假说,同时也验证了元素周期律,使卤族元素概... 相似文献
2.
通过科学教学使学生获得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建立起一定的科学本质观已越来越受到理科教育者的关注。科学本质的复杂性、丰富性决定了个人或社会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与认识存在层次性和结构性。科学史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本质观的一个重要途径,如何在化学教学中运用化学史增强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是摆在化学教育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从对科学本质和科学本质观的理解入手,初步确定了初中生应具有的科学本质观。通过一个具体化学教学案例的设计,介绍一种融合科学史培养学生科学本质观的化学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3.
基于科学本质教育的化学教科书设计——以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和学习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解科学本质是科学教育始终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教科书作为学校教育最主要的教材,应重视以科学史为线索,实现科学本质教育的任务。元素周期律作为化学科学重要的基本理论,它的发现过程充满了科学家的探索和智慧,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本质教育的素材。化学教科书的设计应充分重视这一素材,从内容和方法两个维度对学生进行科学本质教育。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互动式科学小故事”的含义、编制和使用方法以及实践效果,并指出了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对其进行尝试并检验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帮助学生发展适当的科学本质观(VNOS)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而教师具有理想的科学本质观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条件。有调查显示,现今理科教师的科学本质观基本处于较为朴素的水平,有待提高。鉴于此,本文在综合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符合中学理科教师实际情况的科学本质观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6.
科学史课程的学习是培养职前教师科学本质观的一条途径。本文以化学史课题“燃烧理论的发展”为例说明在化学史教学中的科学本质观培养内容及策略。 相似文献
7.
8.
9.
10.
理解科学本质的基本内涵是科学素养的核心,也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以106名初三学生为样本,设置对照组,研究在化学教学中用显性方法对发展学生的科学本质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教育教学功能,而且具有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功能。从认识层面、实践层面和价值追求层面来看,化学实验在发展学生科学本质观、科学实践观和科学价值观方面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教师可以利用化学实验史实呈现真实的科学发现过程,发展学生的科学本质观;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基于实验事实证据的推理发展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素养;可以通过开展化学实验探究,引导学生拓宽认识视角和认识思路,发展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可以通过化学实验评价发展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素养。 相似文献
12.
形成良好的科学本质认识是现代化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但自科学传入近代中国以来,受传统思想等因素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一种本土化的科学本质认识,这使得在化学教育中提倡的科学本质不能一味追求与西方的同一。我国近代的本土科学本质的认识分为器物本质认识、方法本质认识和文化本质认识等3个阶段,它进一步使化学教育的教学目标由掌握技术转变为注重思想,教学内容从学习具体知识转变为超越知识本体,教学方法从单一讲授发展为多样教学,学科地位由传统教育的附庸品转变为必要的学科教育。近代本土科学本质认识对化学教育的发展有引导作用,此外其物质价值与救国思想突出的特点,也进一步指出平衡物质精神价值、优化本土科学本质认识的重要性。西方化学教育中的科学理念对我国化学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但要注意化学教育在我国开展过程中,其自身发展路径、时代背景等差异,这不但是为进一步让化学教育的发展契合社会需求,同时也更加体现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以往关于阶级的看法,大致是将其分别界定在几个层面——作为生产关系的阶级剥削关系、作为政治形态的阶级统治和阶级斗争、作为政治文化的阶级意识、作为社会不平等的阶级分层。新社会史阶级文化研究和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的工厂民族志研究,则给我们研究阶级问题提供了整体史启发。生产方式理论是唯物史观之要义,在一定程度上富有整体史意义,有利于破除以往关于社会历史“再结构化”的教条,重新解释作为历史整体的“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