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54篇
化学   85篇
物理学   3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氧化铁在ZnO上分散的结构状态及其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伟捷  沈师孔 《分子催化》1994,8(6):403-411
采用(NH_4)_3[Fe(C_2O_4)_3]·xH_2O的水溶液含浸,Fe(NO_3)_3.9H_2O水溶液饱和浸渍(含浸)以及Fe(AcAc)_3的甲苯溶液热吸附三种方法制备了在ZnO上分散的氧化铁体系。用多种物理化学手段对用不同方法制备的分散体系进行了细致的表征,氧化铁在ZnO上形成单层分散是困难的。Fe~(3+)一般进入到ZnO载体的表层,结构环境类似于ZnFe_2O_4微晶中的Fe~(3+),分散的Fe~(3+)通常处于高自旋态,配位对称性并不是正交畸变。在ZnO上形成尖晶石的趋势最强。在亚单层铁含量范围内,通常形成表面ZnxFe_yO_z。当铁含量超过单层阈值时,既生成ZnFe_2O_4簇也有FeO_x簇存在。无论是FeO_x或ZnFe_2O4簇还是表面的Zn_xFe_yOz,其Fe_(3+)在实验温度范围内,很难被还原为零价铁,FeO_x较之Zn_xFe_yO_z物种难以还原且比体相a-Fe_2O_3中Fe~(3+)要难还原得多。由热吸附法制得的FeO_x和ZnFe_2O_4簇具有很低的催化活性,而由含浸法制得的表面Zn_xFe_yOz的反应性能有明显的改善。ZnO载体上不同含铁物种的反应性由Fe~(3+)的还原性及是否存在活泼  相似文献   
42.
在杂多酸催化剂上苯和1-十二烯的烷基化合成十二烷基苯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对比研究了磷钨酸,SiO2负载磷钨酸,HY及Hβ分子筛催化剂的酸性和苯与1-十二烯的烷基化反应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磷钨酸催化剂具有酸性强,低温活性高和2位异构体选择性好等突出特点,特别是将磷钨酸负载于SiO2载体上之后,其活性和稳定性得到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43.
CO在Ni/Al2O3催化剂上的歧化和氧化反应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Pena等[1]认为CO的歧化反应是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反应中积碳的来源之一.Claridge等[2]在研究不同温度下负载型Ni催化剂对纯甲烷和纯CO的碳形成的催化作用时发现,在不同温度下催化剂对甲烷分解和CO歧化反应的催化程度不同,在甲烷部分氧化的...  相似文献   
44.
Co-CeO2/SiO2催化剂上的费-托反应性能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强  沈师孔 《催化学报》2002,23(6):513-516
 考察了反应条件对Co-CeO2/SiO2催化剂上费-托合成反应性能的影响,并对催化剂进行了1000h稳定性和再生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添加铈助剂后,催化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再生性能,整个过程中CO转化率为89.7%,C5+烃类(主要组成为C10~C20直链烃)选择性为81.0%,链增长几率为0.90.催化剂的活性表面被反应产物蜡覆盖时,阻碍了反应物与活性中心的结合,是导致催化剂活性降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5.
利用程序升温脉冲反应技术较系统地考察了担载型过渡金属催化剂上甲烷与乙烯同系聚合制丙烯和丙烷的反应,通过分步反应,即首先进行甲烷分解,然后引入了乙烯与甲烷分解产生的表面碳物种反应,可以克服甲烷与乙烯同系聚合物反应的动力学限制,使该反应能在较为温和的条件下进行,还系统地探讨了影响该反应的各种因素,结果表明,Pt,Co催化剂表现出较为优越的催化性能。  相似文献   
46.
Fe2O3在ZrO2上的分散状态及其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多种物理化学手段, 对用不同方法制备的在ZrO_2上分散的氧化铁体系进行了细致的表征和比较. 对氧化铁在ZrO_2上分散的结构状态及其对催化性能的影响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47.
考察了MgO/BaCO3催化剂上加压条件下甲烷氧化偶联反应的性能.结果表明,加压下甲烷转化率及C2选择性都明显下降,且当压力再恢复至常压后,其性能仍不能恢复,说明催化剂已经失活.XRD谱表明,加压失活催化剂表面有部分MgCO3生成.但是,活性相MgO部分碳酸化转变为MgCO3不是导致催化剂失活的主要原因,因为MgCO3的分解温度远低于反应温度,常压下其性能应当恢复.SEM结果表明,加压失活催化剂的颗粒增大.XPS表征结果表明,加压失活催化剂中的BaCO3向表面富积,致使催化剂表面活性相MgO的浓度和催化剂比表面积降低.根据以上结果可以认为,催化剂中的BaCO3向表面富积的过程中会部分覆盖活性相MgO,从而会使催化剂中MgO与BaCO3之间的协同作用遭到破坏,导致催化剂失活.  相似文献   
48.
以8%La_2O_3/BaCO_3为催化剂,用无梯度反应器,在720~800℃温度范围内,通过改变甲烷与氧分压进行了一系列的甲烷氧化偶联反应动力学测量,确定了该反应的反应历程。乙烷和大部分CO_x(主要是CO_2)是甲烷氧化的一次产物。乙烯是乙烷串行反应的产物。用幂式动力学方程拟合动力学试验数据,估算了各步反应速度方程的动力学参数。还用脉冲反应技术与过渡应答技术证明了参与活化甲烷的是催化剂表面上的可逆吸附氧。  相似文献   
49.
采用(NH_4)_3[Fe(C_2O_4)_3]·XH_2O的水溶液含浸,Fe(NO_3)_3·9H_2O水溶液饱和浸渍以及Fe(AcAc)_3的甲苯溶液热吸附三种方法制备了在γ-Al_2O_3上分散的氧化铁体系。用多种物理化学手段对用不同方法制备的分散体系进行了细致的表征和比较,结果表明用第一和第三种方法制备的样品中Fe~(3+)是充分分散或单层分散的,但用饱和浸渍法制备时即使在低的载量时(3wt%Fe_2O_3)仍有氧化铁微晶。对于Fe_2O_3/γ-Al_2O_3,分散的结构状态还强烈地依赖于制备条件(参数)的选择。单层分散的Fe~(3+)处于高自旋态,具有正交畸变的局部配位对称性。单层分散的Fe~(3+)在氢气氛中即使升温至973K也只能被还原为Fe~(2+)状态。与单层MoO_x,VO_x,WO_x物种不同,单层分散的FeO_x物种既不能用XRD也很难被FTIR-DRS以及LRS所检测,丁烯脉冲反应表明单层的Fe~(3+)已可满足反应要求,但与晶相α-Fe_2O_3具有不同的选择性。CO脉冲实验表明与充分分散Fe~(3+)相关的晶格氧数目是少的而且较不活泼,流动态的CO+H_2反应结果表明,对于甲烷及其它低碳烃的生成主要取决于铁的价态而与分散的结构变化关系较小。在合成气中的程序升温反应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50.
有机硫化物使Pd/树脂催化剂中毒的规律与机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星亮  沈师孔 《催化学报》2003,24(3):233-237
 在流体并流向上气液固三相固定床反应器中考察了同系有机硫化物对Pd/树脂催化剂上异戊二烯选择加氢活性的影响,并对中毒失活的催化剂进行了XPS和红外光谱研究.结果表明,在低温(60℃)和液相加氢条件下,硫醇和二硫醚同系物使Pd/树脂催化剂活性中毒的规律是,随着硫化物分子量的增大,其毒性减弱.在w(S)=8×10-6的条件下,有机硫化物使催化剂上异戊二烯加氢活性失活的程度为:二甲基二硫醚≈乙硫醇二甲基硫醚>噻吩.乙硫醇和二甲基二硫醚使Pd/树脂催化剂中毒的机理是,它们分别在催化剂上发生S-H和S-S键断裂,并与Pd形成带烷基基团的S-Pd吸附络合物,致使催化剂上异戊二烯选择加氢活性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