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73篇
化学   126篇
晶体学   1篇
物理学   9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合成了2个Schiff碱Cu(Ⅱ)/Ni(Ⅱ)配合物[Cu(L12](1)和[Ni(L22](2)(HL1=1-(4-(((E)-3,5-dichloro-2-hydroxybenzylidene) amino) henyl) ethanoe O-benzyloxime,HL2=1-(4-(((E)-4-methoxy-2-hydroxybenzylidene) amino) phenyl) ethanone O-benzyloxime),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及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进行了表征和分析。X射线结构表明:配合物12具有类似的结构,均由1个金属离子和2个配体单元组成。配合物12都是单斜晶系,但配合物1空间群为C2/c,而配合物2P21/c。且中心金属Cu(Ⅱ)和Ni(Ⅱ)离子的空间构型均为四配位的扭曲的平面四边形结构。配合物1通过π…π和C-H…π作用形成3D超分子结构,而配合物2通过C-H…π作用形成2D超分子孔道结构。  相似文献   
42.
碳纳米材料由于其具有独特的纳米结构、大的比表面积、较强的热稳定性、良好的导电性以及较好的吸附性能等物理化学性质,因而在分析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及环境科学等领域得广泛的应用.结合国内外最新文献,对近5年来碳纳米材料在毛细管电色谱新型固定相的制备研究方面进展进行了评述,包括毛细管电色谱的分类及分离机理、毛细管电色谱柱的制备方法和优缺点,碳纳米材料(石墨烯、碳纳米管、氧化石墨烯、还原氧化石墨烯、富勒烯)的结构性质及制备方法、碳纳米材料在毛细管电色谱柱固定相中的应用及作用机理等,并对其在色谱应用领域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3.
在可见光照射下,以乙二醇(EG)作为还原剂和稳定剂,在多壁碳纳米管(MWCNTs)上一步合成了铂纳米颗粒,成功制备Pt/MWCNTs复合材料,并通过p-硝基苯酚(p-NP)的催化还原反应研究了Pt/MWCNTs的催化性能。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所制备材料的形貌和晶体结构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显示,可见光照射促进了EG水溶液中[PtCl4]2-前驱体的水解。通过金属界面的电子效应,铂前驱体被还原成了均匀分散的平均直径2.1 nm的超小颗粒Pt(Pt ultra-small particles,Pt UPs)。所制备的Pt/MWCNTs能有效地催化p-NP还原为p-氨基苯酚(p-AP),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性能,其表观速率常数为0.25 min-1。Pt/MWCNTs多次使用后没有显著的活性损失,显示出了良好的稳定性。上述实验结果证明,除了传统的紫外光照射等手段以外,可见光照射也同样是制备铂金属催化剂非常有效的方法。而且,催化剂的形貌控制也完全可以通过简单而非复杂的实验条件加以实现。  相似文献   
44.
合成了一种不对称Salamo型配体5-甲氧基-6′-羟基-2,2′-[乙二氧双(氮次甲基)]二酚(H3L)及其四核锌髤配合物[Zn4L2(CH3OH)2(OAc)2],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确定了其晶体结构。其中配体呈现一种"V"构型,两个苯环单元的二面角为85.71(3)°,可近似认为是垂直的;而在配合物晶体结构中,金属离子有两种配位构型方式:一种为三角双锥构型,另一种为四方锥构型。配合物通过分子间的氢键作用形成了一个无限延伸的二维结构。  相似文献   
45.
设计合成了一种基于偶氮苯基团的简单而高效的比色探针L1,并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考察其对阴离子(F-,Cl-,Br-,I-,AcO-,H2PO4-,HSO4-,ClO4-和CN-)的识别性能。结果表明:探针L1在DMSO/H2O(5∶5,V/V)的含水体系中,可以实现对CN-单一选择性识别;且加入CN-时,溶液颜色立刻由无色变为红色,而加入其它阴离子则无变化,说明该探针能够实现对CN-的裸眼识别。另外,该探针对CN-的检测灵敏度较高,最低检测限达到了1.3μmol·L-1。此外,我们制作了负载有探针分子L1的试纸条,能够更加方便快捷的检测CN-。  相似文献   
46.
实验绘制了系列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正丁醇+正己烷+水(或CaCl2水溶液)拟三元体系相图。分别研究了正丁醇的添加比例和CaCl2水溶液的浓度对微乳区域的影响,发现随着正丁醇的相对比例逐渐增大,拟三元体系中微乳区的面积逐渐减小,表明过多增加正丁醇的量不利于微乳相的形成;发现总体上随着CaCl2水溶液摩尔浓度的增加,拟三元体系中微乳区的面积逐渐减小,表明强电解质的加入对微乳相影响较大,较高浓度的CaCl2会使部分CTAB失去表面活性而难以形成微乳液,导致微乳相区域逐渐减小。实验测定了电导率随水(或CaCl2水溶液)含量变化的规律,依据电解质理论探讨了微乳液的微观结构,并通过选择一定R0值的CaCl2微乳液与等摩尔的碳酸钠水溶液反应制备了球形纳米碳酸钙粒子。  相似文献   
47.
基于蛋白质分子自组装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蛋白质是一类功能丰富、结构独特的生物大分子,具有高度的自组装特性。氨基酸通过酰胺键形成序列确定的肽链,是蛋白质的基本构成单元。肽链通过弱相互作用控制肽链折叠以及蛋白质高级结构的形成。同时,蛋白质是一种来源丰富、生物可降解以及生物相容性可再生资源,利用蛋白质的自组装特性构建具有生物功能的可控自组装体系是纳米科学、材料科学以及生物医学等学科潜在的研究课题之一。本文从分子科学的角度解析了蛋白质三维结构的自组装特性,进一步探讨蛋白质热变性后自组装、金属诱导的蛋白质自组装、蛋白质与高分子的自组装以及蛋白质杂化体的自组装。旨在进一步认识和理解蛋白质的自组装特性,并为设计和构建结构可控及功能独特的自组装体系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8.
合成了一种不对称Salamo-型螯合配体4-氯-6’-甲氧基-2,2’-[乙二氧双(氮次甲基)]二酚(H2L)及其钴(Ⅱ)配合物[Co(L)(H2O)],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及X-射线单晶衍射方法对配体H2L及其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配体属单斜晶系,P21/n空间群,配合物属正交晶系,Iba2空间群。配合物为单核结构,由1个Co(Ⅱ)离子和1个四齿的L2-配体单元和1个配位水分子组成,中心Co(Ⅱ)原子的配位数是5,且具有稍微扭曲的三角双锥几何结构,而配合物分子通过分子间C8-H8…Cl1氢键组装成1D链状的超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49.
合成了2个新设计的Salamo型N2O3配体(H3L)构筑的四核配合物,{Cu(L)(OAc)Cu(H2O)}21)和{Zn(L)(OAc)Zn(H2O)}22),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及X射线单晶衍射等方法对其进行了表征。配合物1由2个完全去质子化的L3-配体单元、2个桥联的乙酸根离子和2个配位的水分子组成,形成了一种对称的四核结构。铜(Ⅱ)离子均为五配位且分别具有稍微扭曲的三角双锥和四方锥几何构型。该配合物通过C-H…π相互作用自组装而形成了一种一维链状超分子结构。而配合物2却为非对称的四核结构,由2个完全去质子化的L3-配体单元、2个配位的水分子以及2个桥联的乙酸根离子组成。该配合物形成了一种三维超分子结构。同时,还研究了配体H3L及配合物12的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50.
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自行研制的大功率电子加速器上, 研究了不同辐照剂量的电子束对大肠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变形杆菌3种微生物的杀灭效果, 同时检测了辐照后菌体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 结果显示: 辐照剂量达到2.0 kGy时, 可完全杀灭金黄色葡萄球菌, 2.2 kGy时可完全杀灭大肠杆菌和变形杆菌; 辐照对3种微生物的SOD活性有较显著的影响。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radiation sterilization of the electron beam, the three species of microorganisms, Escherichia. coli, Staphylococcus aureus and Proteus vulgaris were irradiated with the electron beam, delivered by the electron accelerator independently developed by the Institute of Modern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the changes of superoxide dismutase (SOD) activity of these irradiated microorganisms were also test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Staphylococcus aureus were fully radio sterilized with the radiation dosage of 2.0 kGy, but 2.2 kGy to the Escherichia.coli and Proteus vulgaris. Moreover, the data also demonstrated that the irradiation had noticeable effects on the SOD activity of the three microorganis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