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57篇
化学   110篇
晶体学   11篇
力学   4篇
综合类   4篇
数学   38篇
物理学   9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2 毫秒
31.
应用全量子的分子轨道强耦合方法,研究了基态的O3 (2s22p 2P)与氢分子碰撞的非解离电荷转移过程,计算了不同方位角(25°,45°,89°),能量分别为100,500,1000和5000eV/u时的单电子俘获的振动分辨的态选择截面及相应的微分截面.分子轨道强耦合计算中采用了自旋耦合价带理论计算的三原子分子势能面和径向耦合矩阵元.对氢分子的自身转动,采用无限阶的冲量近似方法;对体系的电子运动同H2或H 2的振动之间的耦合,采用了振动冲量近似.结果发现,对不同的入射能量,振动态选择截面随振动量子数的分布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不同入射能量和不同方位角的振动态分辨的微分截面具有类似的结构,在极小的散射角附近出现一个最大值平台,然后散射截面随着散射角的增大而减小,并出现大量的震荡结构,其中第一个震荡结构对应的散射角位置随入射能量Ep以E-1/2p的标度规律变化;微分截面的结构和大小对H2方位角α的变化敏感,这种性质为H2取向的诊断提供了一种可能的途径.  相似文献   
32.
研究了3-羧基水杨醛缩甘氨酸Schiff碱三核铜(Ⅱ)配合物[Cu(Ⅱ)-CGSBT]为中性载体的PVC膜阴离子电极,该电极对硫氰酸根离子(SCN-)具有优良的电位响应特征并呈现出反Hofmeister序列行为,其选择性顺序为:SCN- > ClO-4> I- > Sal- > NO-3> NO-2>F- >SO2-4>Br-> SO2-3>Cl-.电极在pH 5.0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体系中对SCN-在5.6×10-6~0.1 mol/L范围内呈现近能斯特响应,斜率为-56.3 mV/dec,检出限为2.0 μmol/L.采用交流阻抗技术和红外光谱研究了阴离子与载体的作用机理.将电极应用于废水分析,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33.
催化动力学荧光分析法测定痕量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邻苯二甲酸氢钾-NaOH介质中,Mn(Ⅱ)催化H2O2氧化偶氮若丹宁类新荧光试剂3-(4′-硝基苯基)-5-(2′-胂酸基偶氮)若丹宁(4NRAAP)和3-(4′-甲氧基苯基)-5-(2′-胂酸基偶氮)若丹宁(4MORAAP),其产物呈现新的强荧光峰,从而建立了若丹宁类试剂催化荧光法测定痕量Mn(Ⅱ)的新方法。其线性范围分别为0-0.012μg/mL,0~0.010μg/mL,检出限分别为9.0×10^-11g/mL,2.0×10^-11g/mL,是目前测定锰最灵敏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4.
运用蒙特卡罗方法计算模拟了加人微合金元素Sc,Si对Al-Cu-Mg合金时效初期微结构的演化过程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在温度为453 K时,加入微量Si使合金的Mg原子逐步向Si原子偏聚;单独添加微量Sc以后,则抑制了合金中Cu原子的团簇化,使得Cu原子转向Mg原子偏聚;在同时添加Sc和Si的合金中出现了Sc/Cu/Si/Mg/空位团多元复合体.研究表明空位在微结构演化过程中对形成原子偏聚团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5.
张丽娜  张晓杰 《应用数学》2016,29(3):672-677
本文讨论捕食者带有交错扩散的修正的Leslie-Gower捕食者-食饵模型中各扩散系数的作用.得到的结果表明,交错扩散会导致模型唯一的正常数平衡点失稳.而食饵物种的自扩散则具有抑制失稳发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36.
赵益清  刘玲  刘春雷  薛平  王建国 《物理学报》2009,58(5):3248-3254
应用双中心原子轨道强耦合方法研究了H+与里德伯态原子Li(5d)碰撞的电荷转移过程,计算了电子转移到氢原子各个n,l壳层(这里n为主量子数,l为角量子数)的态选择截面.结果发现,电荷转移的末态主要分布在与初态电子能量5d接近的n=4—7能级,该分布随碰撞能量的变化不大;但俘获末态的l分布对入射离子能量很敏感:在1 keV左右的低能时主要分布在高l的末态,随着碰撞能量增加峰值逐渐向低l方向移动,并在l= 关键词: 电子俘获过程 双中心原子轨道强耦合方法 态选择截面  相似文献   
37.
提出了计算脂肪胺类化合物的15N NMR化学位移的经验公式:δcal15N)=-380.2+ΣΔα+ΣΔβ+ΣΔγ+ΣΔδ+ΣC,结合最小二乘法通过线性回归得到了11种取代基参数,计算结果以133种化合物的133个15N NMR化学位移数据为样本点进行回归检验,置信度为99.5 %,约有94.7 %的15N NMR化学位移计算值的计算误差小于5.0(相对误差小于0.5 %).  相似文献   
38.
刘树深  刘玲  陈浮 《化学学报》2013,71(10):1335-1340
化学污染物总是以混合物形式存在于实际环境体系中. 化学混合物的毒性评估与预测是环境化学领域当前的研究热点与难题. 要评估与预测一个化学混合物的毒性效应, 首先要证明其是否具有加和性. 目前有3个加和参考模型即浓度加和模型(CA)、独立作用模型(IA)与效应相加模型(ES)用于化学混合物毒性的加和性检验. 如果混合物效应明显偏离加和参考模型预测效应, 则认为该混合物产生毒性相互作用, 即协同或拮抗. 选择不同的加和参考模型可能得出不同的相互作用结论. ES模型最早广泛应用, 但不能解释由同一化合物构成的所谓虚拟组合现象, 应用已开始受到限制. IA模型被认为适用于具有相异作用模式的化学物构成的混合物, 而CA模型适用于相似作用模式化学物构成的混合物并能合理解释ES模型不能解释的虚拟组合现象, 常常认为是化学混合物毒性预测的标准模型. 然而, 由于CA模型目前没有坚实的理论支持, 也不能直接联系混合物毒性作用机理, 同时在浓度-效应曲线的部分区域存在不能预测的所谓“预测盲区”, 因此, CA模型也只是一个工作模型, 需谨慎使用.  相似文献   
39.
吴阳  范翠娥  张丽娜  孔玉霞 《化学学报》2011,69(22):2682-2690
利用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 在B3LYP/6-311+G(d,p)水平下, 对质子化甜菜碱阳离子与双三氟甲磺酰亚胺阴离子形成的气态阴阳离子对([Hbet][Tf2N])进行理论研究, 通过几何结构优化和频率分析得到势能面上的六个稳定构型. 计算结果表明[Hbet]和[Tf2N]之间能够形成较强的氢键相互作用, 氢键相互作用的稳定化能主要来源于[Tf2N]中O, N原子的孤对电子和[Hbet]中参与形成氢键的O-H, C-H反键轨道之间的相互作用. 自然布局分析(NPA)给出气态[Hbet][Tf2N]离子对中阴阳离子间的电荷转移比传统离子液体中电荷转移的数值小. AIM (atoms in molecules)分析得到[Hbet]和[Tf2N]之间的氢键相互作用以静电作用为主. 通过实验和理论结果相比较, 初步探讨影响离子液体熔点及其对金属离子选择性溶解的结构因素.  相似文献   
40.
A versatile and reliable approach is created to fabricate wafer-scale colloidal crystal that consists of a monolayer of hexagonally close-packed polystyrene(PS) spheres. Making wafer-scale colloidal crystal is usually challenging, and it lacks a general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experimental approaches. To obtain the optimal conditions for self-assembly, a systematic statistical design and analysis method is utilized here, which applies the pick-the-winner rule. This new method combines spin-coating and thermal treatment, and introduces a mixture of glycol and ethanol as a dispersion system to assist self-assembly. By controlling the parameters of self-assembly, we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olloidal crystal and reduce the effect of noise on the experiment. To our best knowledge, we are first to pave this path to harvest colloidal crystals.Importantly, a theoretical analysis using an energy landscape base on our process is also developed to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PS spheres' self-assemb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