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60篇
化学   421篇
力学   1篇
综合类   5篇
物理学   1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3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利用β-环糊精-透明质酸(β-CD-crHA)对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pHEMA)水凝胶进行改性研究。借助核磁共振波谱仪、红外光谱仪、原子力显微镜、接触角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电子万能试验机等对水凝胶的组成、表面形貌、水接触角、透光率、拉伸性能、泪液蛋白吸附、双氯芬酸负载与释放等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β-CD-crHA含量的增加显著提高了pHEMA水凝胶的表面亲水性,有效抑制了溶菌酶和牛血清白蛋白的吸附,同时增加了pHEMA水凝胶对双氯芬酸的负载量并减缓其释放速率,但不降低其透光率、拉伸应变等基本性能,是一种有前景的角膜接触镜材料。  相似文献   
22.
陶跃武  钟顺和 《催化学报》2001,22(2):129-132
用共沉淀法制备了Bi和Mo的复合氧化物固体材料,运用XRD,IR,TPD和激光促进表面反应(LSSR)技术研究了其晶体结构、表面构造、化学吸附特性和激光促进异丁烷选择氧化反应性能,结果表明:Bi-Mo-O复合氧化物含有α-Bi2Mo3O12和少量γ-Bi2MoO6晶相;其表面上存在着Lewis碱位(Mo=O和Mo-O-Bi键中的O)及Lewis酸位(Bi^3 );异丁烷的两个甲基H分别吸附在两个相邻的Lewis碱位Mo=O上,形成双位分子吸附态;在常压和200℃条件下,用一定的激光激发Mo=O键1000次,异丁烷的转化率可达11.2%,其反应产物是异丁烯、甲基丙烯醛和甲基丙烯酸,其中甲基丙烯酸的选择性为90%,根据实验结果,探讨了激光促进异丁烷选择氧化为甲基丙烯酸的表面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23.
研究了不同投料比的甲基丙烯酸三丁基锡酯(TBTMA)与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共聚物的合成和分级方法,测定了各级分的分子量和对应的特性粘数,订定了Mark-Houwink方程式的K、α值.当n(TBTMA)∶n(MMA)=1∶1时,K=0.225,α=0.46,d=2.32.当n(TBTMA)∶n(MMA)=1∶2时,K=1.69×10-4,α=1.18,d=1.23.  相似文献   
24.
采用自由基引发剂对甲基丙烯酸三丁基锡酯和丙烯酸酯进行共聚合 ,其竞聚率用YBR法解出共聚方程的微分式而求得。甲基丙烯酸三丁基锡酯 (M1 )和丙烯酸甲酯 (M2 )、丙烯酸乙酯 (M2 )、丙烯酸丁酯 (M2 )共聚反应的竞聚率分别为r1 =1 .0 1± 0 .0 6, r2 =0 .2 9± 0 .0 3; r1 =1 .0 7± 0 .0 5 ,r2 =0 .38± 0 .0 3; r1 =1 .1 1± 0 .0 5 , r2 =0 .45± 0 .0 3; 而所得到的甲基丙烯酸三丁基锡酯的Q、e值是它对各个单体的所有Q、e值的平均值 ,其Q =0 .5 7,e=- 0 .39  相似文献   
25.
利用荧光各向异性,荧光探针和荧光猝灭等静态光物理技术研究了稀水溶液中聚甲基丙烯酸(PMAA)与阳离子修饰聚丙烯酰胺(QCPAM)间的络合作用。结果表明:在pH=2-8范围内,PMAA与QCPAM之间发生明显络合,但以pH为4时络合作用最大,最佳络合本比为1:1(单体单元比),络合作用的发生大大地改变了PMAA的构象行为,PMAA构象对pH和络合作用的双重依赖性有可能在新型“智能”凝胶的设计合成上获  相似文献   
26.
合成了铜(Ⅱ)与丙烯酸根和乙酰胺及铜(Ⅱ)与α-甲基丙烯酸根和乙酰胺两种配合物,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电子光谱、ESR谱和变温磁化等研究,确定配合物的组成为Cu~2A~4(C~2H~5NO)~2,其中A=CH~2=CHCOO^-,CH~2=C(CH~3)COO^-;C~2H~5NO=乙酰胺,测定了它们的晶体结构。Cu~2(CH~2=CHCOO)~4(C~2H~5NO)~2(1)晶体属单斜晶系,P2~1/c群;晶胞参数:a=1.5333(5)nm,b=1.0044(3)nm,c=1.6184(7)nm,β=115.28(3)°;Z=4;最终偏离因子R=0.0701。Cu~2[CH~2=C(CH~3)COO]~4(C~2H~5NO)~2(2)晶体属三斜晶系,P1群;晶胞参数:a=0.93327(11)nm,b=1.12484(11)nm,c=1.3740(6)nm,α=94.90(2)°,β=108.409(14)°,γ=110.556(5)°;Z=2;最终偏离因子R=0.0351。配合物中Cu(Ⅱ)具有畸变的四角锥形配位环境,两个Cu(Ⅱ)由四个α,β-不饱和酸根桥联,在Cu(Ⅱ)的端位各有一个乙酰胺分子以O原子配位。Cu(Ⅱ)-Cu(Ⅱ)间具有一对称中心。配合物1中Cu(Ⅱ)-Cu(Ⅱ)间距离为0.26302(13)nm,配合物2中Cu(Ⅱ)-Cu(Ⅱ)间距离为0.26383(4)nm。变温磁化率研究表明,两种配合物中Cu(Ⅱ)-Cu(Ⅱ)间具有强烈的反铁磁性偶合作用。  相似文献   
27.
Laine研究小组直接用二氧化硅和乙二醇在无机碱的作用下,合成了五配位硅化合物:Laine研究的意义在于他开创了低温合成配位有机硅化合物的先河,这种方法有四个优点,(1)能耗小;(2)原料来源丰富,价格低廉,二氧化硅占地壳的1/4,乙二醇也很便宜;(3)污染小;(4)制得的五配位硅化合物反应活性非常高。但Laine在聚合物方面做的工作较少,过去只是把这个方法应用于高性能陶瓷玻璃的制备以及离子导电聚合物的研究中J,主要是解决不了五配位硅钾化合物的水解可逆性问题。  相似文献   
28.
反应挤出接枝共聚反应表观链增长常数的测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预辐照的LLDPE反应挤出接枝MAA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在双螺杆挤出机中的不同部位取样,用FFIR分析接枝物及均聚物的产量,并用ESR测试链增长自由基浓度,设计了测定接枝和均聚反应初始阶段的表观链增长常数的方法,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测试范围内表观接枝链增长常数不同于均聚链增长常数;所得的测量值符合理论预测值,证明测试方法适合高温熔融体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29.
通过对α-甲基丙烯酸2,3-环氧丙基酯双键的选择性阴离子聚合的研究发现:在较低温度下(<-40℃),聚合中的副反应主要发生在引发阶段,以引发剂与单体中环氧基的副反应为主;当温度较高时(>-20℃),则易出现交联现象而难以进行双键的选择性聚合。GPC、1HNMR及FTIR鉴定表明,在较低温度下用1,1′二苯基己基锂作引发剂可合成每个重复单元上均定量带有的环氧基的单分散( <1.10)官能性聚合物,该聚合物易溶于多种溶剂。  相似文献   
30.
复合半导体负载金属材料光催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梅长松  钟顺和 《无机化学学报》2005,21(12):1809-1814
CO2和烃类光催化直接合成烃类氧化物在合成化学、碳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均有重大意义。用溶胶-凝胶和浸渍-还原相结合的方法制得M/V2O5-TiO2(M=Pd、Cu、Ni和Ag)光催化剂。利用XRD、TPR、IR、TPD、UV-Vis DRS和光反应器等技术研究了负载金属复合半导体的物相结构、吸附性能、光吸收性能和光催化反应性能。结果表明:金属负载在复合半导体上延迟了TiO2由锐钛矿向金红石相的转化,增强了V与载体TiO2的相互作用,使TiO2光吸收限发生蓝移,对可见光部分的吸收明显增加,拓宽了催化剂的光响应范围;材料吸光性能强弱顺序Pd/V2O5-TiO2 >Cu/V2O5-TiO2 >Ag/V2O5-TiO2>Ni/V2O5-TiO2;材料的吸附性能及反应物的吸附态是反应发生的关键,CO2在Ag/V2O5-TiO2表面无法形成卧式吸附态,没有目的产物甲基丙烯酸(MAA)生成,光量子效率低;光吸收性能较好的Pd/V2O5-TiO2对CO2吸附能力过强,卧式吸附态脱附温度高,光催化效率不高;Cu/V2O5-TiO2对CO2吸附能力适中,CO2与C3H6脱附温度较接近,实现了“光-表面-热”的协同作用,光量子效率最高,达15.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