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化学   25篇
物理学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本文对二甲酚橙(xo)螯合形成纤维分离富集水中Cu、Co、Ni、Pb的性能进行了描述。VS-2型阴离子交换纤维在pH=6.0条件下能负载金属离子和XO的螯合物。实验表明:这种螯合形成纤维能预富集水中ppb级金属元素,回收率可达95%以上。这种螯合形成纤维有交换速度快,容易洗脱和容易再生的特点,并且一个交换柱(0.8×8cm)可以通过较大体积的溶液(3000ml)。此方法测定水中Cu、Co、Ni、Pb的精密度分别为1.54%、0.86%、3.06%、4.52%。  相似文献   
12.
13.
以三溴偶氮氯膦为显色剂,应用迭代目标转换因子分析光度法对15个稀土元素混合物合成样品进行同时测定,结果的平均相对误差为2.9%~5.6%。对标准数据阵的构成。主因子数的确定以及组份间浓度比对计算结果的影响等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稳健偏最小二乘光度法同时测定贵金属元素锇和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浩威  王洪艳 《分析化学》1996,24(10):1162-1165
本文将稳健偏最小二乘法用于贵金属元素锇、钌的光度法同时测定,较好地解决了实际校准模型由于实验误差偏离正态分布使计算结果的精度遭到破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三溴偶氮氯膦(TB-CPA)为显色剂,采用迭代目标转换因子分析(ITTFA)法,对地质样品中15个稀土元素进行同时测定,分析结果的相对误差小于15%;标准偏差为3.8×10~(-4)~5.5×10~(-2);相对标准偏差为0.22~3.5%;各元素的检测下限为(1.0~3.0)×10~(-8)。本文采用模式识别方法,用欧氏距离和方差作为分类特征,进行未知样品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判别。初步证明因子分析光度法用于解决复杂地质样品分析是可行的。还对目标向量的构成,最佳主因子数的确定对计算结果的影响等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根据铜矿物各相的浸取特性,确定了自由氧化铜相、结合氧化铜相、次生硫化铜相及原生硫化铜相的浸取体系及浸取条件;确定了稳定的浸取率常数。利用铜各相态的浸取常数建立数学模型,采用目标约束遗传算法(GA)对一次性浸取测得的浸取总量进行计算,求得铜各相态的含量。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为:自由氧化铜相1.5,结合氧化铜相17.6,次生硫化铜相1.9,原生硫化铜相2.7,总铜0.8。  相似文献   
17.
鲁米诺-过氧化氢体系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痕量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引  言钌是贵金属之一 ,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很低 ,即使富集在某些矿床中 ,其实际含量也不高。因此 ,测定时要求采用高灵敏度的测定方法和特效的分离富集技术。目前多采用光度法 ,如催化光度法、荧光光度法等。化学发光分析法具有很高的灵敏度。曾报道有Luminol 溴酸钠 羟基化学发光体系测定痕量钌 ,Luminol Tritonx 10 0 Ru化学发光体系测定微量钌等都获得了成功。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具有样品与反应剂的混合过程 ,化学发光的反应过程以及检测过程都在流动体系中连续进行的特点 ,实现了在线检测。采用微型锥形柱 ,以VS Ⅱ型阴离子…  相似文献   
18.
模糊聚类—因子分析法解析稀土配合物吸收峰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模糊聚类分析与因子分析相结合,对地质样品中吸收光谱严重重叠的稀土多组份体系进行解析,较好地解决了计算光度分析中校准模型的优化问题,对数据库的建立、聚类参数选择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对地质样品中15个稀土元素进行了同时测定,标准偏差小于1.2。  相似文献   
19.
遗传因子分析方法(GFA)综合了遗传算法(GA)和迭代目标因子分析法(FA)的优点,不仅实现了校准模型的动态化,而且解决了多组分同时测定时收敛滞缓的问题。遗传-因子分析方法应用于15种稀土的同时测定,提高了分析结果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study, BaTiO3 (BTO)-doped YBCO films are prepared on LaA103 (100) single-crystal substrates by metal- organic decomposition (MOD) using trifluoroacetate (TFA) precursor solutions. The critical current density (Jc) of BTO/YBCO film is as high as 10 MA/cm2 (77 K, 0 T). The BTO peak is found in the X-ray diffraction (XRD) pattern of a final YBCO superconductivity film. Moreover,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e precursor evolution is conducted mainly by X-ray analysis and μ-Raman spectroscopy. It is found that the TFA begins to decompos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thermal process, and then further decomposes as temperature increases, and at 700 ℃ BTO nanoparticles begin to appear. It sug- gests that the YBCO film embedded with BTO nanoparticles, whose critical current density (Jc) is enhanced, is successfully prepared by an easily scalable chemical solution deposition techniqu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