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2篇
化学   166篇
综合类   10篇
物理学   2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高速逆流色谱(HSCCC)技术是一种连续高效的新型液-液分配色谱技术,在中药、生化、食品、天然产物化学、环境分析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综述了部分利用高速逆流色谱技术分离纯化已知和未知黄酮类化合物的文献报道,并介绍了几种新近发展的高速逆流色谱以及其在分离纯化黄酮类化合物和其它化合物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2.
Gao M  Wang L  Peng J  Xiao H 《色谱》2011,29(9):932-936
淫羊藿甙和朝藿定A、B、C是淫羊藿中重要的活性成分,本研究应用工业制备高效液相色谱从淫羊藿粗提物中分离制备了这4个成分。淫羊藿粗提物经大孔吸附树脂粗分离获得相应的组分后,利用工业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完成精制纯化。采用自装填Chromatorex C18制备柱(220 mm×77 mm, 10 μm),乙腈-水(26:74或30:70, v/v)为流动相进行洗脱,在35 min内,实现了这4种成分的基线分离及规模制备。从300 g粗提物(总黄酮含量约20%)中获得淫羊藿甙33 g、朝藿定C 4.6 g、朝藿定B 3.7 g和朝藿定A 0.6 g,产品纯度均达到98%以上。此方法通过两步分离即可实现这4种成分的完全分离,具有快速高效、产品纯度高的特点,适于淫羊藿中淫羊藿甙、朝藿定A、B、C系列对照品的规模制备。  相似文献   
103.
104.
靛红键合固定相分离黄酮类化合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γ-[(2,3)-环氧丙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60)为偶联剂,采用固液相表面连续反应法,制备了靛红键合硅胶固定相(ISSP)。采用红外光谱法、元素分析和热重分析表征配体的结构,根据碳含量数据计算得到硅胶上的靛红配体键合量为0.294mmol·g-1。将新固定相用于中草药有效成分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分别考察了流动相pH值和甲醇含量对黄酮类化合物分离选择性的影响,探讨了相关色谱保留机理。结果表明,采用甲醇-0.01mol·L-1磷酸二氢钠(4060,pH=4.0)二元流动相,橙皮苷、芦丁、7-甲基黄烷酮、7-羟基黄烷酮、紫花牡荆素和染料木素在靛红键合相上达到了基线分离。该固定相不仅具有反相色谱特征,除疏水作用外,靛红配体还能为黄酮类化合物提供氢键、偶极作用等位点,因而显示较强的分离能力。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05.
马齿苋不同部位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对中草药马齿苋不同部位的总黄酮分别进行了提取、分离和分光光度法测定。结果表明 ,马齿苋各部位的总黄酮含量以根为最高 ,茎次之 ,叶中未检出。可见 ,根和茎部分是提取总黄酮的最好资源  相似文献   
106.
箭叶淫羊藿中5种黄酮类化合物的反相色谱分离制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超展  耿信笃 《分析化学》2005,33(1):106-108
用半制备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LC)对箭叶淫羊藿提取液中的5种主要黄酮类化合物进行了分离制备,优化了分离条件。每次进提取液35mL,经一步RPLC便可得到纯度均大于95%的化合物Ⅰ、Ⅱ、Ⅲ和Ⅴ,经过10次制备,共制得93mg Ⅰ、71mgⅡ、296mgⅢ和487mg Ⅴ。而经一步纯化得到的化合物Ⅳ的纯度较低,再经第二步RPLC纯化后可使其纯度大于95%,最后得到64mgⅣ。经波谱分析鉴定所得的5种化合物分别为hexandraside F、朝藿定A、朝藿定B、朝藿定C及淫羊藿甙,均为8-异戊烯基黄酮类化合物,其中hexandraside F是首次从淫羊藿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  相似文献   
107.
川桂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与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加热回流法提取川桂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建立了川桂叶中总黄酮含量测定的光谱分析方法。结果表明:以芦丁为标准品,用NaNO2-Al(NO3)3-NaOH显色法可测定川桂叶中总黄酮的含量,该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均较高,相对标准偏差为0.63%,方法的回收率为97.18%—102.20%。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得到提取川桂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最佳工艺条件是:用体积分数为70%的乙醇作溶剂,在固液比1∶20(g/mL)、提取温度80℃的条件下提取1.5h,连续提取2次。测得川桂叶中总黄酮含量为22.53mg·g^-1。  相似文献   
108.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中ωB97XD/6-311+G(2d,p)方法对车前草中的黄酮类化合物进行量化计算研究, 探讨了该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 首先研究了13种车前草中提取的黄酮类化合物(1~13)和已成药的二氢杨梅素(14)的几何结构、 谱学性质及电子结构, 再运用概念密度泛函理论进行反应指数分析, 最后利用药代动力学平台开展了成药性评价. 根据几何结构的分析结果初步推测14种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能力强弱顺序为10>12≈ 7>13>6>4>14≈9≈8>11>5>3≈2>1. 核磁共振拟合结果表明, 利用该方法得到的核磁位移理论值与实验值吻合度较高(R2>0.95). 分子表面静电势图显示, 14种黄酮类化合物的静电势的极小值点都位于羰基氧附近, 极大值点都位于羟基氢附近, 且B环上对位羟基的极大值>C环和A环羟基极大值. 全局反应性描述符结果显示, 化合物1, 2, 4, 11和12的化学势较低, 电负性、 亲电指数和硬度较高, 说明这5种化合物的稳定性和反应性较好. 通过局部反应性描述符进一步预测了14种黄酮类化合物的亲核/亲电反应位点. 药代动力学结果显示, 化合物1, 3, 4, 6, 12和13的成药性和药代动力学活性较好. 研究结果表明, 化合物4和12最有成药潜力, 可进行更深入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09.
建立了利用超高效合相色谱法(Ultra performance convergence chromatography,UPC2)快速分离和测定黄芪中5种主要黄酮类化合物(毛蕊异黄酮、毛蕊异黄酮苷、美的紫檀素、芒柄花苷、芒柄花素)的方法.黄芪样品采用80%乙醇提取后,以超临界CO2-0.2% H3PO4-甲醇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色谱柱为Waters ACQUITY UPC2 CSH柱(100 mm×3.0 mm,1.8 μm),柱温为40℃,流速为0.4 mL/min,进样量为1μL,检测波长为280 nm.整个分析过程仅需15 min,分析速度是传统液相色谱的3倍以上.结果表明:毛蕊异黄酮、毛蕊异黄酮苷、美的紫檀素、芒柄花苷与芒柄花素的检出限及定量限范围分别在0.3 ~0.5 mg/kg和1.0~2.0 mg/kg之间,5种黄酮类成分的加标平均回收率均高于99.7%,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2.2%(n=6);在最优条件下,对13批不同产地的黄芪进行检测,毛蕊异黄酮、毛蕊异黄酮苷、美的紫檀素、芒柄花苷与芒柄花素的含量范围分别在4.8 ~ 102 mg/kg、14 ~ 277 mg/kg、0 ~ 135 mg/kg、5.3 ~ 119 mg/kg及2.8 ~ 41 mg/kg之间;本方法简便快速,重复性良好,结果准确可靠,可用于黄芪药材中5种主要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10.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柑桔皮中黄酮类化合物在猪油中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尤其在柠檬酸、抗坏血酸和某些氨基酸存在时,抗氧化作用显著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