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37篇
  免费   4144篇
  国内免费   10596篇
化学   16055篇
晶体学   383篇
力学   984篇
综合类   533篇
数学   1862篇
物理学   9860篇
  2024年   154篇
  2023年   490篇
  2022年   599篇
  2021年   629篇
  2020年   504篇
  2019年   603篇
  2018年   407篇
  2017年   628篇
  2016年   668篇
  2015年   728篇
  2014年   1374篇
  2013年   1133篇
  2012年   1159篇
  2011年   1283篇
  2010年   1213篇
  2009年   1384篇
  2008年   1448篇
  2007年   1331篇
  2006年   1423篇
  2005年   1296篇
  2004年   1294篇
  2003年   1121篇
  2002年   1041篇
  2001年   1038篇
  2000年   853篇
  1999年   757篇
  1998年   646篇
  1997年   661篇
  1996年   582篇
  1995年   564篇
  1994年   574篇
  1993年   435篇
  1992年   410篇
  1991年   379篇
  1990年   278篇
  1989年   291篇
  1988年   78篇
  1987年   68篇
  1986年   55篇
  1985年   36篇
  1984年   29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12篇
  1980年   3篇
  1959年   2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991.
992.
高氯酸二水邻菲咯啉合铜配合物的合成和晶体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title compound, Cu(phen)(H2O)2·ClO4(phen=1,10-phenanthroline), was deter-mined by X-ray crystallography. It crystallizes in the monoclinic system, space group C2/c with lattice parameters a=1.49071(4)nm, b=1.38594(4)nm, c=0.70292(1)nm, β=108.509(1)° and Z=4; The Cu(Ⅰ) ion is chelated by a phen ligand and two aqua ligands in cis arrangement and assumes a C2 symmetric square-planar geometry with the CuN2O2 core. Eight Cu(phen)(H2O)2·ClO4 molecules are interconnected by strong hydrogen bonds between coordinated water molecules and uncoordinated perchlorate anions to form a molecular scale cavities along c axis. The bond distances of Cu-N and Cu-O are 0.2003(4)nm and 0.1973(3)nm, respectively. CCDC: 197600.  相似文献   
993.
毒蕈碱受体激动剂的三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军  牛彦  吕雯  雷小平 《物理化学学报》2005,21(11):1259-1263
采用比较分子场分析法(CoMFA)研究了55个四氢吡啶类毒蕈碱受体激动剂的三维定量构效关系(3D-QSAR), 建立了具有较强预测能力的3D-QSAR模型. 所得模型的交叉验证相关系数(q2)为0.507, 常规相关系数(R2)为0.982 , 标准方差为0.218, 说明系列化合物分子周围立体场和静电场的分布与生物活性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 模型不仅很好地预测了训练集和测试集化合物的活性, 而且为设计活性更高的受体激动剂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4.
采用室温固化硅橡胶及其它三种改性硅氧烷聚合物制成渗透汽化膜,分离丙酮(A),丁酮(B)、乙醇(E)及异丙醇(P)等有机物的水溶液。结果表明,随着透过温度提高、透量成指数关系增大,但对分离系数影响甚小。透量大小顺序为A>B>E>P,分离系数大小顺序为A>B>P>E,当膜材料中(CH_3)_2SiO链节含量由70%上升到100%时,有机物的透量及分离系数同时增加。  相似文献   
995.
通过合成一系列同一分子中既含有给电子性荧光生色团又含缺电子性碳碳双键的烯类单体, 发现这类单体在相同生色团浓度下的荧光强度均明显低于相应的饱和模型化合物或聚合物[1~3]. 这种现象称为荧光结构自猝灭效应(SSQE), 以区别于浓度自猝灭现象. 对于电子状态与之相反的单体, 即含受电子性荧光生色团的乙烯基醚类单体, 也观察到了SSQE[4,5]. 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 SSQE是光照条件下分子内电子给受体之间电荷转移作用的结果, 分子中电子给受体间的间隔基长度和溶剂的性质等都对SSQE有显著的影响[6]. 以往合成的含给生色团的丙烯酰类单体, 其电子给受体间是通过饱和脂肪链相连, 当生色团和受电子性碳碳双键之间以β-二酮结构相连时, 这类单体的荧光性质如何, 是否发生SSQE是我们的关注所在. 另一方面, β-二酮类化合物在一定波长光照射条件下, 常发生烯醇式与酮式的互变异构化. 虽然已有许多文献报道有关烯醇式-酮式互变异构过程中各种光谱的变化以及用核磁、红外、紫外等光谱手段研究烯醇式-酮式互变异构动力学, 但有关β-二酮类化合物互变异构过程中荧光光谱的变化的报道却很少[7~11]. 本文合成了以β-二酮连接的含二甲氨基苯基生色团的烯类单体, 1-(4-二甲氨基苯基)-4-甲基-4-戊烯-1,3-二酮(DMPDK)及其饱和模型化合物1-(4-二甲氨基苯基)-1,3-丁二酮(DMBDK), 研究了其光谱性质及光致互变异构行为.  相似文献   
996.
刘岩  张志强 《无机化学学报》2007,23(11):1979-1982
采用气液传质的双膜理论建立了开放体系中声化学反应的动力学模型,同时用声源频率为500 kHz,声强为3 W·cm-2的超声波在开放式声化学反应器内引发被空气饱和溶解的KI纯水溶液中的声化学反应,并检测反应过程中溶液的电导率,pH值改变及KI溶液中I2的析出量,结果表明,它们与超声辐照时间之间呈线性关系,与理论模型吻合。  相似文献   
997.
三芳基膦配体的合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间溴苯酚出发, 利用新的合成方法经五步反应合成了一系列具有不同烷氧基的芳基膦配体. 改进后的方法可方便地通用于在苯环上具有各种不同基团基的膦配体衍生物的合成, 且有原料易得、操作简单、产率较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998.
末端碳链长度对偶氮苯自组装膜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The end-group dominated molecular orientation in the azobenzene self-assembled monolayers (SAMs), CnAzoC2SH (n=1-4), on gold was evaluated for the first time by grazing incidence reflection absorption FTIR spectroscopy (RA-FTIR). All these azobenzene SAMs have highly-organized and closely-parked structures, with the molecule tilting away gradually from surface normal direction with the increase of end group alkyl length.  相似文献   
999.
本文选择了2-羟基-1-萘醛与水合肼形成的席夫碱,[(HO)(C10H6)CH=N-N=CH(C10H6)(OH)],作为配体,设计组装了双核三螺旋的三价铁配合物。配合物中每一个铁离子以准八面体的配位方式分别与三个NO双齿单元配位, 三个配体分别桥联两个金属形成特定的三螺旋构型。分子内和分子间的π-π堆积作用对螺旋体的形成和堆积方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对照,本文还报道了配体的晶体结构。  相似文献   
1000.
TiO2纳米膜表面结构形态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采用反胶束法制备TiO2纳米溶胶,用浸渍提拉法在不同的条件下制备了三种TiO2多孔纳米薄膜,并利用AFM、SEM、XRD等方法对膜表面结构物理化学特性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三种膜基本上由粒径约为59 nm的纳米粒子以不同的方式堆积而成,溶胶刚生成时浸提一次,干燥、焙烧得到膜上纳米粒子分布均匀,所生成的二次粒子粒径最小,二次粒子形成的二次表面粗糙度最小,浸提10次得到膜上纳米粒子间存在较丰富缝隙结构,二次粒子粒径及其形成的表面粗糙度较大,而溶胶制备好陈化6 h后浸提得到的膜上二次粒子粒径最大,表面粗糙度最高.由分形理论估算得到三种膜的分形维数分别是2.22、2.20和2.27. XRD测试表明,膜上TiO2为锐钛矿晶相.这些结果表明,采用不同制备步骤得到的膜,其表面结构形态存在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