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化学   6篇
  201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
采用一种新型的有机电子受体 N,N′-二 (五氟代苯基 ) - 3,4 ,9,10 -⊥四羧基二酰亚胺(DFPP) ,与空穴传输材料聚乙烯基咔唑 (PVK)掺杂复合 ,制备了单层有机光电导体 ,发现无论是在充正电还是在充负电情况下 ,该复合光电导体均表现出十分优异的光电导性能。结合 DSC、UV- Vis吸收、XPS和循环伏安等测试手段研究了 DFPP掺杂的 PVK薄膜的凝聚态、光学和电学性质 ,发现 DFPP与PVK形成了给体 -受体 (D- A)复合物 ,而且 DFPP分子可在薄膜中形成电子传输通道 ,由此使 DFPP掺杂 PVK薄膜具有高的光致激子分离效率和良好的电子传输能力  相似文献   
3.
不同氟取代基对苝酰亚胺电子迁移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敏敏  陈红征  汪茫 《化学学报》2006,64(8):721-726
利用空间电荷限制电流(SCLC)法测试了二种氟代苝酰亚胺的电子迁移率, 一种是N,N'-二(五氟代苯基)-3,4,9,10-苝四羧基二酰亚胺(1), 另一种是N,N'-二(1,1-二氢十五氟代辛基)-3,4,9,10-苝四羧基二酰亚胺(2). 结果发现, 化合物2的电子迁移率要比1高1~2个数量级. UV-Vis, XRD, SEM和AFM等表征手段证明, 这一现象可以用不同的氟取代基导致不同的聚集态结构来解释: 对于化合物1而言, 苯环平面与苝环平面之间存在大的夹角, 破坏了苝酰亚胺分子的平面性, 再加上刚性的氟代苯环大的空间位阻作用, 化合物1分子无法依靠相邻苝环之间的重叠排列而结晶, 只能无序堆积形成非晶膜; 与之相反, 在化合物2分子中苝环上的端基是柔性的锯齿状氟代烷基链, 空间位阻小, 化合物2分子能通过相邻苝环之间相互接近而形成的π-π偶合作用而结晶, 因此有利于电子在苝酰亚胺分子间的跳跃传输.  相似文献   
4.
灰色模型预测气相色谱法中的保留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周申范  席于烨  胡伟  施敏敏 《色谱》1996,14(3):187-189
应用灰色理论中的GM(1,1)模型,对气相色谱法中容量因子k'和温度倒数1/T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求出了许多火炸药组分的a和u值,并随机预测了几种火炸药组分的k'值。结果指出,灰色理论完全适用于对气相色谱保留值问题的研究,方法也完全能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相似文献   
5.
采用一种新型的有机电子受体N,N’-二(五氟代苯基)-3,4,9,10-菲四羧基二酰亚胺(DFPP).与空穴传输材料聚乙烯基咔唑(PVK)掺杂复合.制备了单层有机光电导体.发现无论是在充正电还是在充负电情况下.该复合光电导体均表现出十分优异的光电导性能。结合DSC、UV—Vis吸收、XPS和循环伏安等测试手段研究了DFPP掺杂的PVK薄膜的凝聚态、光学和电学性质.发现DFPP与PVK形成了给体-受体(D—A)复合物,而且DFPP分子可在薄膜中形成电子传输通通道,由此使DFPP掺杂PVK薄膜具有高的光致激子分离效率和良好的电子传输能力。  相似文献   
6.
新型有机电子受体氟代苝酰亚胺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和合成了一种新型有机电子受体N,N′-二(五氟代苯基)-3,4,9,10-苝四羧基二酰亚胺(DFPP),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谱等方法表征了DFPP的分子结构,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循环伏安法和电子自旋共振谱等手段证明了DFPP中极低的最低未占有轨道(LUMO)能级为-4.37eV.另外,还发现了DFPP薄膜的独特聚集态结构,五氟代苯基正好处于相邻分子苝环的正上方或正下方.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