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45篇
  免费   1292篇
  国内免费   1332篇
化学   1759篇
晶体学   49篇
力学   2178篇
综合类   268篇
数学   1356篇
物理学   2959篇
  2024年   62篇
  2023年   244篇
  2022年   282篇
  2021年   302篇
  2020年   242篇
  2019年   292篇
  2018年   182篇
  2017年   282篇
  2016年   317篇
  2015年   302篇
  2014年   476篇
  2013年   344篇
  2012年   382篇
  2011年   430篇
  2010年   351篇
  2009年   352篇
  2008年   412篇
  2007年   322篇
  2006年   332篇
  2005年   327篇
  2004年   290篇
  2003年   296篇
  2002年   212篇
  2001年   221篇
  2000年   151篇
  1999年   138篇
  1998年   141篇
  1997年   124篇
  1996年   124篇
  1995年   118篇
  1994年   91篇
  1993年   68篇
  1992年   72篇
  1991年   71篇
  1990年   81篇
  1989年   63篇
  1988年   31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用高时间分辨ESR波谱仪测量了光解苯半醌和2-羟基-2-丙基自由基的CIDEP谱,苯半醌自由基的CIDEP属TM机理,实验研究了微波功率,溶液浓度对苯半醌自由基的CIDEP谱时间演化的影响,2-羟基-2-丙基自由基的CIDEP属RPM机理,实验研究了自旋极化的生成环境。  相似文献   
102.
HIPS/PP熔融反应共混及其动态力学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万军  杨军 《应用化学》1998,15(4):54-58
研究了高抗冲聚苯乙烯(HIPS)/聚丙烯(PP)共混物在过氧化二异丙苯(DCP)存在下的熔融反应过程及其动态力学性质.HIPS在DCP存在下以聚苯乙烯(PS)的降解为主,伴随着聚丁二烯(PB)的交联和接枝,PP在DCP存在下以降解为主,HIPS/PP在DCP存在下以PP同HIPS的反应接枝为主,这种原位生成的增容剂显著地改善了HIPS/PP两组份间的相容性,其分子运动特征较前两者发生明显变化,PS的Tg下降,PB和PP的Tg升高.  相似文献   
103.
提出用两个热流变简单粘弹体的并联体系作为两相聚合物的粘弹模型,将先前的动态力学温度谱分析方法推广到两相聚合物中去.运用这种新方法从动态力学数据求出了PET/70PHB共聚物的双活化能,其中150℃左右的转变活化能为71.9kcal/mol,70℃左右的转变活化能为117.5koal/mol,这一数值与文献上PET/60PHB这个转变的活化能120kcal/mol相接近.文中还计算了共聚物在不同温度下的10s应力松弛模量,所得结果与实测值相吻合.  相似文献   
104.
磁化作用对汽油动态挥发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热重(TG)分析和自行设计的原位动态挥发实验,研究了在不同条件下汽油的挥发性,结果表明,磁化空气或磁化汽油都可提高汽油的挥发性,而汽油和空气共同磁化,可更大幅度地提高汽油的挥发性。  相似文献   
105.
高分子表面动态行为与接触角时间依赖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躺滴法(sessile drop)动态连续跟踪测量模式研究聚合物水的接触角随时间变化. 结果表明各种聚合物的接触角都随时间迅速降低, 最后达到一恒定值即平衡接触角. 各聚合物都具有其特有的起始接触角和平衡接触角. 同时利用Wilhelmy片技术对相应聚合物的动态接触角进行研究. 并通过研究经表面氧化处理含聚丁二烯嵌段共聚物的起始接触角、平衡接触角、前进接触角与后退接触角的变化, 探索躺滴法测定接触角过程中时间依赖性的成因及起始接触角和平衡接触角的意义. 结果发现聚合物样品的前进接触角(θa)与起始接触角(θs), 后退接触角(θr)与平衡接触角(θe), Wilhelmy片法测得的接触角滞后值(θa-θr)与起始接触角和平衡接触角的差值 (θs-θe)之间都有较好的线性关系. 由此表明, 接触角的时间依赖性主要是由于水滴与聚合物接触后其表面发生重构引起. 起始接触角(θs)与平衡接触角(θe)则分别与聚合物表面疏水性组分和亲水性组分相关. 这一结果不仅证实了这二种接触角测定方法之间的相关性, 为接触角时间依赖性问题的理论解释提供实验证据, 而且也为高分子表面动态行为研究提供新的实验手段.  相似文献   
106.
活性炭纤维对氙的动态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动态吸附实验装置,研究了吸附温度、原料气浓度和原料气流量对活性炭纤维动态吸附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温条件下(≤273K),随着温度的升高,活性炭纤维对氙的平衡吸附量明显下降/同时,活性炭纤维对氙的平衡吸附量分别随着原料气浓度及原料气流量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107.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成因复杂、传播广泛、危害严重等特点,给抗疫物资的生产与供应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当生产企业在考虑生产环境、市场收益、职工安全等内外风险下而采取消极生产策略,会影响到供应链内其他企业的收益,甚至影响到物资供应的保障.文章针对抗疫物资生产企业运营决策与政府激励问题,构建基于抗疫物资生产企业在疫情下生产策略的随机演化模型,分别计算随机因素主导和期望收益主导两种情形下,企业生产供应策略的均衡结果,讨论了政府静态问责机制与动态奖惩结合机制下对不同程度消极生产企业的规制效果.研究表明:在静态问责机制对消极生产行为的规制效果与企业“驱利”转投获利程度相关,可有效刺激高获利程度企业转为“积极生产”;而动态奖惩结合机制效果与上述程度无关,可有效规避静态问责机制对低获利消极生产行为企业激励无效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8.
针对点阵夹层结构主动热防护问题,建立了夹层结构面板和芯体导热与冷却剂对流耦合的非稳态传热理论模型,利用有限体积法离散控制方程并在MATLAB中进行了迭代求解.模型首次考虑了面板与夹芯杆之间的收缩热阻,并利用分离变量法得到了收缩热阻的近似解析解.基于单胞模型和周期性边界条件,模拟得到了模型所需的表面对流传热系数h_(b)和h_(fin).最后,选取多单胞计算工况进行数值模拟和理论模型对比,并讨论了收缩热阻对模型预测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理论模型能够准确预测夹层结构及内部流体的温度变化,理论与仿真之间的最大误差不超过1%;随着外加热流密度不断增大,忽略收缩热阻使得计算结果造成的误差不断增大;与数值模拟相比,理论模型可显著地减少计算时间并节省计算资源,尤其适用于非均匀、非稳态复杂热载荷下点阵夹层结构的温度响应计算.  相似文献   
109.
基于标准热阻和能量流法,推导出储热材料与换热流体的瞬态换热热阻,通过类比电路分析法,获得了储热-换热过程的瞬态热量流模型及动态响应时间常数。进一步引入节点温度,重新定义换热热阻,获得了储热与换热过程耦合的三阶电路瞬态热量流模型,求解得到了加热、储热和释热三类时间常数,可用于协同表征储热材料中储热与释热的快慢程度,从而实现了多类储热材料的归一化动态表征。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与应用对比分析,发现基于多时间常数的归一化动态模型用于表征储热材料的动态特性是可行的,可直接对不同换热、储热材料进行对比分析。案例分析发现与固体储热材料换热时,液态金属的动态换热能力优于熔融盐,而相比于水蒸气和CO2,空气与陶瓷材料换热能更快达到稳态。  相似文献   
110.
Aimed at the internal short circuit problem due to large deformation of the prismatic lithium-ion battery cell under impact loadings, a simplified battery model was first established. Then the motion equations of velocity and displacement based on the membrane factor method were proposed. With the effects of the face-sheet thickness and the densification region on the normalized final deflection, impact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of prismatic battery cells were investigated in detai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mproved motion equations involving the membrane factor can reflect the dynamic response mechanisms of the prismatic battery cell under impact loadings, and the large deflection under high-speed impact can be predicted.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face-sheet thickness, the deflection of the battery cell’s lower part decreases obviously. However, the densification region expands with the face-sheet thickness. The deflection and the densification region of the cell’s lower part both increase with the inner core density of the battery. This proposed impact model provides a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multi-functional integrated dynamic design of prismatic battery cells. © 2022 Editorial Office of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All rights reserv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