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06篇
  免费   416篇
  国内免费   253篇
化学   173篇
晶体学   24篇
力学   375篇
综合类   67篇
数学   814篇
物理学   1322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63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68篇
  2015年   114篇
  2014年   163篇
  2013年   94篇
  2012年   183篇
  2011年   183篇
  2010年   122篇
  2009年   148篇
  2008年   180篇
  2007年   116篇
  2006年   114篇
  2005年   98篇
  2004年   88篇
  2003年   108篇
  2002年   93篇
  2001年   85篇
  2000年   82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针对激光陀螺船体角形变测量,分析评估了两组激光陀螺组合体时间同步误差的影响,并提出了一种时间同步误差的在线估计算法.严格推导了考虑了时间同步误差的惯性姿态匹配方程,从方程可见,船体在波浪摇摆条件下时间同步误差将导致额外的Kalman滤波观测量波动误差,直接影响船体角形变测量精度.另一方面,基于新推导的惯性姿态匹配方程,在滤波状态中增加时间延迟变量,通过Kalman滤波能够在线估计时间延迟大小.基于实测远望船体姿态和角变形数据进行了仿真,仿真测试表明大的时间延迟将导致大的船体角形变测量误差,同时验证了时间延迟在线估计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92.
在全温范围内应用的光纤陀螺,其输入轴失准角随温度的变化是影响光纤陀螺惯性系统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特别是在大角速率或者高精度应用时,失准角的变化误差甚至超过零偏漂移误差和标度因数误差。采用温度补偿技术是一种提升光纤陀螺温度性能的有效方法,其中建立精确的温度模型是关键。提出了一种连续旋转的光纤陀螺全温失准角快速建模补偿方法。基于单轴速率转台的连续旋转,可以有效识别光纤陀螺失准角在全温范围内的变化拐点,提高建模和补偿的精度。试验结果表明,某型光纤陀螺全温输入轴失准角变化约14″,补偿后全温输入轴失准角变化小于1″,精度提高了一个数量级以上。在高精度光纤陀螺惯性系统中,该方法可用于指导光纤陀螺失准角的实时温度补偿技术研究及工程实现。  相似文献   
993.
针对激光陀螺船体角形变测量,分析评估了两组激光陀螺组合体时间同步误差的影响,并提出了一种时间同步误差的在线估计算法。严格推导了考虑了时间同步误差的惯性姿态匹配方程,从方程可见,船体在波浪摇摆条件下时间同步误差将导致额外的Kalman滤波观测量波动误差,直接影响船体角形变测量精度。另一方面,基于新推导的惯性姿态匹配方程,在滤波状态中增加时间延迟变量,通过Kalman滤波能够在线估计时间延迟大小。基于实测远望船体姿态和角变形数据进行了仿真,仿真测试表明大的时间延迟将导致大的船体角形变测量误差,同时验证了时间延迟在线估计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94.
利用裂纹尖端附近能量的变化去建立Ⅰ-Ⅱ型裂纹断裂准则是有效的方法之一。本文利用Ⅰ-Ⅱ型裂纹尖端周向应变ε_θ所围成的区域内体积应变能的变化,建立了基于等ε_θ线内体积应变能Ⅰ-Ⅱ复合型裂纹断裂准则;讨论了Ⅰ-Ⅱ复合型裂纹断裂中的两种应力状态下的临界荷载比值;并将准则的预测值与最大正应力理论和应变能密度因子准则预测值以及已有部分材料的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本文的理论预测值与铬锰钢、混凝土材料以及PMMA材料的实验值相比基本吻合。说明该准则对于工程材料的复合型断裂问题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95.
设计并制备出一种颗粒增强型双连续三元复合材料--泡沫镍/环氧树脂/碳化硅双连续复合材料,以材料的总损失量为重点研究了其在含氯化钠料浆冲蚀条件下的损伤行为.结果表明:颗粒增强的泡沫镍/环氧树脂/碳化硅双连续三元复合材料的耐料浆冲蚀性能明显优于环氧树脂/碳化硅二元复合材料;不同孔径泡沫镍骨架的复合材料的冲蚀量随攻角变化出现了不同的峰值;合理匹配泡沫镍骨架的孔径和体密度,可制备出具有优异抗冲蚀性能的颗粒增强双连续复合材料.  相似文献   
996.
997.
土壤作为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生态系统的形成和人类的生存均起着绝对不可忽视的作用,故对于土壤热红外偏振辐射特性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关于土壤在2π空间内的偏振热辐射特性的研究,国内外还未见报道。研究结果表明: 随着探测角的改变,土壤的偏振亮度温度在0°~80°范围内呈现非线性变化,当探测角的变化范围为60°~80°时,其偏振亮度温度随着探测角的增大而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不同方位角条件下,土壤的偏振亮度温度会发生改变,在0°~240°范围内,随着方位角的增大而呈现上升趋势,在240°~320°范围内,呈现下降趋势;波段和偏振角对于土壤的偏振亮度温度的变化均具有一定的影响,而且二者的变化曲线的波动幅度都较为平缓;不同土壤类型的偏振辐射亮度温度不同,呈现草甸黑土>淋溶黑钙土>典型黑钙土>草甸风沙土的规律。以上研究为热红外偏振遥感基础理论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98.
孙瑶  汪洪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6,36(10):3388-3393
采用阳极层线性离子源解离氮气对玻璃表面进行刻蚀处理,研究表面改性后玻璃表面的变化,并分析离化电压对表面粗糙度、折射率以及光学厚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基于椭圆偏振光谱仪,通过对比不同表面状态下的Δ光谱,讨论固定波长变化入射角的Δ光谱曲线特征与表面折射率、布儒斯特角、粗糙度以及光学厚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刻蚀后玻璃的布儒斯特角附近的Δ光谱曲线形状发生变化,突变向高角度偏移,曲线下降斜率增大。通过建模并拟合分析发现,氮离子束轰击使玻璃表面产生光密介质层,表面折射率增大,布儒斯特角增大,粗糙度降低,且随离化电压升高,折射率不变,而光密介质层厚度增加。由原子力显微镜分析表面形貌,验证了离子束对玻璃表面的平整化作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结果表明离子束使玻璃表面发生选择性溅射,推断光密介质层的产生来自于离子束对玻璃表面的夯实作用。此外,推导并验证了Δ光谱曲线的特征与材料表面状态之间的普适关系,提出了基于椭圆偏振光谱仪的材料表面评估方法,即Δ曲线的突变发生角度增大说明折射率与布儒斯特角的增大;下降斜率增大说明表面粗糙度减小;曲线两端尖角增大说明光学厚度增大。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999.
袁斌 《计算物理》2016,33(3):253-265
设计实现基于张量积B样条的并行Level Set演化算法,张量积B样条提高了演化精度和并行度;每步演化都需要反算B样条系数.针对对角占优三对角方程组,设计实现基于精确LU分解的高精度并行追赶法,并用它反算B样条系数;采用两步通信方法,消除通信的依赖关系,实现有效的并行通信.实验表明,本文的并行算法可以有效加速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000.
In the Eliashberg integral equations for d-wave superconductivity, two different functions (α2F)n(ω, θ) and (α2F)p,d(ω) determine, respectively, the “normal” self-energy and the “pairing” self-energy. ω is the frequency of fluctuations scattering the fermions whose momentum is near the Fermi-surface and makes an angle θ to a chosen axis. We present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high-resolution laser based Angle Resolved Photoemission Spectroscopy (ARPES) data on a slightly under doped cuprate compound Bi2212 and use the Eliashberg equations to deduce the ω and θ dependence of (α2F)n(ω, θ) for T just above Tc and below Tc. Besides its detailed ω dependence, we find the remarkable result that this function is nearly independent of θ between the (π; π)-direction and 25 degrees from it, except for the dependence of the cut-off energy on θ. Assuming that the same fluctuations determine both the normal and the pairing self-energy, we ask what theories give the function (α2F)p,d(ω) required for the d-wave pairing instability at high temperatures as well as the deduced (α2F)n(θ, ω). We show that the deduced (α2F)n(θ, ω) can only be obtained from antiferromagnetic (AFM) fluctuations if their correlation length is smaller than a lattice constant. Using (α2F)p,d(ω) consistent with such a correlation length and the symmetry of matrix-elements scattering fermions by AFM fluctuations, we calculate Tc and show that AFM fluctuations are excluded as the pairing mechanism for d-wave superconductivity in cuprates. We also consider the quantumcritical fluctuations derived microscopically as the fluctuations of the observed loop–current order discovered in the under-doped cuprates, and which lead to the marginal Fermi–liquid properties in the normal state. We show that their frequency dependence and the momentum dependence of their matrix-elements to scatter fermion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θ and ω dependence of the deduced (α2F)n(ω, θ). The pairing kernel (α2F)p,d(ω) calculated using the experimental values in the Eliashberg equation gives d-wave instability at Tc comparable to the experi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