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58篇
化学   68篇
晶体学   1篇
力学   1篇
综合类   2篇
数学   5篇
物理学   100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以势垒渡越模型为基础,对石墨和金刚石的相转变几率在压强-温度(p-T)图上的分布进行了研究。从理论上得到了金刚石和石墨的亚稳态相区边界,理论计算得到的相转变几率分布与文献报道的相转变速率的实验结果具有相同的规律。高温高压法合成金刚石的p-T特征程序可以用相转变几率的分布来解释。  相似文献   
42.
本文提出了一种测定痕量铅的亚稳态能量转移发射光谱法。利用Surfatron表面波激发获得活化氮。采用电热蒸发微量进样装置进样,考察了各实验参数对测定铅的影响。在波长283.3nm处,铅的检出限可达0.12ng,实际样品分析结果令人满意。对Surfatron表面波激发-活化氮诱导亚稳态能量转移的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3.
四羧基酞菁配合物修饰电极对分子氧的电还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合成了(2,9,16,23-四羧基)酞菁(H2TcPc)及其Co(Ⅱ)、Ru(Ⅲ)、Fe(Ⅲ)、Cu(Ⅱ)的配合物(CoTcPc、RuTcPc、FeTcPc、CuTcPc),用不可逆吸附法制备了这些化合物的玻碳修饰电极。研究这些修饰电极在酸性和碱性水溶液中对分子氧(O2)电还原的催化作用,发现酸性水溶液中,CoTcPc和RuTcPc修饰电极对电还原氧有催化活性,还原产物为过氧化氢;碱性水溶液中,四个配合物修饰电极对电还原氧都有催化活性,其中,FeTcPc还原氧的活性较好,它将分子氧(O2)一步直接还原为水。  相似文献   
44.
本文利用流动余辉技术研究了亚稳态He(2^3S)与CH3I和CH3Br传能时分子的解离激发过程。实验中测定了产物的相对分布、CH(A, v'=0)的转动布居和主要碎片的形成速率常数。  相似文献   
45.
46.
董国胜  张明 《物理》1993,22(10):636-637
过渡金属及其合金的磁性是一个长期存在争议的问题。同种元素但晶体结构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原子间距和势场对称性,因而可能会造成电子态和磁性方面的差别.制备同一磁性金属的多种亚稳态结构,并对其电子态和磁性进行研究,有助于加深人们对金属磁性的理解,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金属Mn具有多种单晶结构.室温下体单晶的稳定结构(α相)是复杂立方结构(A12),它在温度低于100K时具有反铁磁性.β相Mn是存在于高温下的另一种复杂立方结构(A13),通过高温淬火可以获得它在室温下的亚稳态相,一般认为β相Mn不具有磁有序结构.γ相和δ相Mn分别具有面…  相似文献   
47.
用G3B3//B3LYP/6-311G(d,p)方法计算了戊二烯基与氧分子反应的势能面.计算结果显示,反应的第一步为戊二烯基与氧分子结合形成两种过氧化加成物,过氧基分别连结在末端C1位置和中间C3位置.在反应的第二步,两种过氧化加成物分别发生一系列氢转移异构化反应和成环异构化反应.最后,这些氢转移异构体和环化异构体分别经过单分子分解通道,生成不饱和醛酮和羟基.共计算了20个稳定态和14个过渡态的结构和能量,通过比较各反应通道的能垒和反应热,提出以C2H3O和C3H4O为最终产物的通道可能是整个反应的主要通道.此外,计算结果还表明一些过C5H7O2自由基可能作为反应体系的长寿命中间体而存在,这与Zils等人的实验观测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48.
在流动余辉装置中,利用镍金属表面催化氧原子复合的方法,产生了高浓度的亚稳态O~2(b^1∑^+~g)。采用准一级近似的方法,测定了O~2(b^1∑^+~g)被15种分子猝灭的速率常数,其大小在10^-12~10^-14cm^3·molecule^-1·s^-1数量级范围内,用电子-振动(E-V)能量转移模型分析了各种分子猝灭反应的机理,结果表明猝灭速率常数的大小与试剂分子中的C----H,N---H以及O-----H键的数目密切相关;同时,我们的结果也表明,分子的其它特性将对O~2(b)的猝灭反应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9.
在流动余辉装置中,利用镍金属表面催化氧原子复合的方法,产生了高浓度的亚稳态O~2(b^1∑^+~g)。采用准一级近似的方法,测定了O~2(b^1∑^+~g)被15种分子猝灭的速率常数,其大小在10^-12~10^-14cm^3·molecule^-1·s^-1数量级范围内,用电子-振动(E-V)能量转移模型分析了各种分子猝灭反应的机理,结果表明猝灭速率常数的大小与试剂分子中的C----H,N---H以及O-----H键的数目密切相关;同时,我们的结果也表明,分子的其它特性将对O~2(b)的猝灭反应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0.
大气氧谱带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流动余辉装置,首次报道了金属镍表面催化基态氧原子O(^3P)复合从而获得大气氧谱带O2(b1∑g^+→X^3∑g^-)的(0,0)电子跃迁光谱。并且对反应管壁去激活O2(b1∑g^+)的动力学过程进行了分析,间接证实了O2(b1∑g^+)的浓度在反应管中非稳态的变化过程。最后对O2(b1∑g^+)的形成机理进行了简单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