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41篇
  免费   1269篇
  国内免费   424篇
化学   632篇
晶体学   6篇
力学   174篇
综合类   261篇
数学   2048篇
物理学   1913篇
  2024年   43篇
  2023年   169篇
  2022年   162篇
  2021年   187篇
  2020年   138篇
  2019年   175篇
  2018年   94篇
  2017年   201篇
  2016年   202篇
  2015年   259篇
  2014年   397篇
  2013年   275篇
  2012年   245篇
  2011年   298篇
  2010年   256篇
  2009年   252篇
  2008年   268篇
  2007年   194篇
  2006年   189篇
  2005年   153篇
  2004年   122篇
  2003年   119篇
  2002年   100篇
  2001年   91篇
  2000年   60篇
  1999年   64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51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本文以α、ω-二氨丙基封端的聚二甲基硅氧烷、甲苯二异氰酸酯、甲基两烯酸羟乙酯为原料,合成了甲基丙烯酸酯封端的聚二甲基硅氧烷聚氨酯。并以此作为反应性低聚物,以甲基丙烯酸羟乙酯为亲水性反应稀释剂,通过紫外光固化,合成了一系列聚硅氧烷含量不同的共聚网络。应用红外光谱、凝胶含量测定、热分析、动态力学性能、吸水性实验等方法,对它们的固化程度、亲水疏水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体系中存在着两相结构,增加稀释剂的含量,材料的吸水性增加。通过调节疏水性的聚二甲基硅氧烷和亲水性的甲基丙烯酸羟乙酯的含量可改变体系的亲水疏水平衡。  相似文献   
102.
用分步法合成了聚醋酸乙烯酯/聚丙烯酸甲酯互穿网络聚合物(PVAc/PMA-IPN),PVAc和PMA的交联剂分别是丁二酸二烯丙酯(DAS),和二乙烯基苯(DVB)。当DAS用量较小时,VAc聚合时的接枝反应较明显,PVAc网络的交联密度高于化学当量的计算值。动态力学的实验结果表明,丙烯酸甲酯的聚合温度和聚合过程中的溶胶-凝胶转变对PVAc/PMA-IPN体系的相容性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3.
用链长分布不同的活性聚苯乙烯子聚物与二乙烯基苯进行阴离子嵌段共聚,合成了一系列两相模型交联网络。以作者等提出的方法测定了所合成网络的结构非均一因子Z。实验测定的网络结构非均一因子Z与交联前聚苯乙烯活性链的分子量分布宽度指数d之间有平行的相应变化规律,表明所给予的非均一因子Z的物理意义是合理的。同时说明,子聚物链长分布较宽时,在网络的高交联区中除了二乙烯基苯外,还有一些对溶胀无贡献的子聚物以悬挂链的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104.
智能型水凝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智能型水凝胶是一类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功能高分子材料,但由于传统水凝胶存在一些缺点因而限制了其应用,因此近年来围绕提高传统水凝胶的性能做了大量研究工作。本文从四个主要方面综述了近年来智能型水凝胶改性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5.
目前,全国已形成了国家、省、市、县四级环境监测网络,共有专业、行业监测站4800多个,其中环保系统监测站2200多个,行业监测站2600多个,国控的空气质量监测网站103个,酸雨监测网站113个,水质监测网站135个。同时,还建有噪声监测网、辐射监测网和区域监测网等。到2005年,国控环境监测网络调整为:环境空气监测网站226个,测点数793个;酸雨监测网站239个,测点数472个;水质监测网站197个;监测断面1074个;生态监测网站15个。目前,我国已制定各类国家环境标准410项,覆盖了大气、水质、土壤、噪声、辐射、农药等领域。开展了环境质量监测,  相似文献   
106.
合成了不同链长的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酰胺及丙烯酸与4,4′-双(甲基丙烯酰胺基)偶氮苯交联共聚的功能凝胶.三维网络结构通过压缩弹性模量、有效交联密度及聚合物与溶剂间的相互作用参数进行了表征.主要研究了这类凝胶在pH2.2和pH7.4的缓冲溶液的平衡溶胀特性及其偶氮交联基团在体内的降解行为,并讨论了其降解机制.凝胶在胃部的性能稳定,既不发生溶胀,亦不发生降解;但在盲肠内偶氮交联基因可发生降解.其降解率与凝胶的平衡溶胀程度有一个很好的关联:交联程度、疏水基侧链的长度及含量对凝胶溶胀行为的影响结果与这些因素对偶氮交联基团体内降解的影响结果完全一致.通过调节这些因素不仅可以控制凝胶的溶胀程度,而且可以控制偶氮交联基团在体内的降解行为.  相似文献   
107.
研究了4-甲基二苯并噻吩(4-MDBT)和二苯并噻吩(DBT)在CoMo/γ-Al2O3上的加氢脱硫反应产物分布及其可能的反应网络,通过反应压力和温度对产物分布影响的研究,揭示了加氢脱硫反应的可能机理。研究发现4-MDBT在CoMo/γ-Al2O3上的加氢脱硫反应主要通过直接氢解路径和加氢路径进行,且两者反应速率相当;DBT在 CoMo/γ-Al2O3上的加氢脱硫反应主要通过直接氢解路径进行。4-MDBT分子位于4位的甲基阻碍其在催化剂表面通过硫原子的端连吸附,从而降低了其直接氢解脱硫路径的反应速率,因而也降低了其总的加氢脱硫转化率。反应压力降低,DBT和4-MDBT加氢脱硫反应中加氢路径反应速率明显下降,而其对氢解路径影响较小,但效果却与加氢路径相反,反应压力对4-MDBT转化率的影响大于DBT。反应温度对DBT和4-MDBT加氢脱硫反应中加氢路径和氢解路径都有明显影响,但是对DBT加氢脱硫反应中氢解路径的影响小于加氢路径,而对4-MDBT加氢脱硫反应中氢解路径的影响稍高于加氢路径,4-MDBT分子中甲基的供电子作用有利于相连苯环的加氢反应。  相似文献   
108.
A new complex, {[Cu(phen)3](SO4)(H3PCA)2(8H2O)}, was synthesized and structurally characterized by single-crystal X-ray analysis. The complex is composed of copper cations, sulfate anions, 1,10-phenanthroline, protocatechuic acid and lattice water molecules. The structure of H3PCA, SO42- and waters comprises packing of anionic three-dimensional network by hydrogen bonds with cavities. The complex can be considered as a model of host/guest supramolecule. The three-dimensional hydrogen-bonding network is the host species. The Cu(phen)32+ cations, guest species, occupied the cavities of the host. And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form of protocatechuic acid at pH< 1 should be free ligand. CCDC: 191733.  相似文献   
109.
高氯酸二水邻菲咯啉合铜配合物的合成和晶体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title compound, Cu(phen)(H2O)2·ClO4(phen=1,10-phenanthroline), was deter-mined by X-ray crystallography. It crystallizes in the monoclinic system, space group C2/c with lattice parameters a=1.49071(4)nm, b=1.38594(4)nm, c=0.70292(1)nm, β=108.509(1)° and Z=4; The Cu(Ⅰ) ion is chelated by a phen ligand and two aqua ligands in cis arrangement and assumes a C2 symmetric square-planar geometry with the CuN2O2 core. Eight Cu(phen)(H2O)2·ClO4 molecules are interconnected by strong hydrogen bonds between coordinated water molecules and uncoordinated perchlorate anions to form a molecular scale cavities along c axis. The bond distances of Cu-N and Cu-O are 0.2003(4)nm and 0.1973(3)nm, respectively. CCDC: 197600.  相似文献   
110.
微波辐照合成互穿聚合物网络及形态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微波辐照合成互穿聚合物网络及形态性能研究李卫华,王静媛,李跃先,刘福安,李玉玮,汤心颐(吉林大学化学系,长春,130023)关键词微波辐照,互穿聚合物网络(IPNs),形态性能互穿聚合物网络(IPNs),是一种新型的高分子复合材料,因具有独特的消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