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聚丙烯酸酯/聚苯乙烯乳胶互穿聚合物网络阻尼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聚丙烯酸酯/聚苯乙烯乳胶互穿聚合物网络阻尼性能的研究刘瑞瑛王静媛韩庆国李玉玮汤心颐(吉林大学化学系长春130023)关键词互穿聚合物网络,聚丙烯酸酯,聚苯乙烯,阻尼性能,乳胶自1969年Sperling和Frisch分别发展了MilarIPN的...  相似文献   

2.
采用一步法(Simultaneously)合成了双组分的聚丙烯酸酯/环氧树脂互穿网络聚合物(IPNs).选择预溶胀方法制备了聚丙烯酸酯和环氧树脂两种组分网络.测定了各种组分比的IPN和不同溶胀度下的组分网络的动态力学性能,从橡胶态弹性理论出发讨论了IPN和预溶胀网络之间在橡胶态弹性模量上的关系,并据此指出互穿缠结增加了网络的有效“交联密度”,因此,它对IPN的橡胶态弹性模量有较大的贡献.密度测量的结果也提供了另一方面的证据  相似文献   

3.
通过动态力学谱试验(DMS)、应力-应变测量,研究了以丙烯腈、苯乙烯、醋酸乙烯酯等单体为共聚组分引入全(甲基)丙烯酸酯L′IPN(胶乳型互穿聚合物网络)中对共混体系阻尼性能、力学性能的影响,发现通过无规共聚引进不同链结构能有效调节材料室温域的阻尼水平;初步探讨了IPN(互穿聚合物网络)中某些组分侧链(基)结构对阻尼性能的影响规律及可能原因;本文所研究的IPN体系在力学(物理)状态上处于皮革态,而交联密度、组分含量等对IPN的力学性能具有较为复杂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使用化学共混法和机械共混法制备了三嵌段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SBS)/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盐)热塑性互穿聚合物网络(IPN).用透射电镜和动态力学方法研究了它们的形态和玻璃化转变行为.实验结果显示出,由母体形成IPN提高了体系的相容性,且化学共混方法明显好于机械共混法.IPN样品均呈微观相分离形态,具有两个分属于聚丁二烯相和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盐)相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通过Budiansky方程和Kerner方程对动态模量数据的分析表明,IPN样品具有两相连续性,且随SBS(聚合物Ⅰ)组分含量的增加,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聚合物Ⅱ)的连续程度降低  相似文献   

5.
聚氨酯互穿聚合物网络阻尼性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介绍了聚氨酯互穿聚合物网络(PU IPN)作为阻尼材料的研究进展,分别讨论了聚氨酯(PU)/环氧树脂(EP)IPN和PU/乙烯基聚合物IPN的阻尼性,以及影响阻尼性能的因素,并比较了不同类型的PU IPN的优缺点及新的可能的探讨方向。  相似文献   

6.
通过DMS、电镜、平衡溶胀比,密度等测定研究了将丙烯腈、醋酸乙烯酯等乙烯基单体作为共聚组分引入全(甲基)丙烯酸酯L'LPN(胶乳型互穿聚合物网络)中对共混体系相容性的影响,发现:种子乳液聚合所形成的L'IPN具有“核一壳”结构;通过地聚引进不同链结构能显著地调节IPN(互穿聚合物网络)的相容性;在一定范围内提高L'IPN中的网络密度对提高共混体系的相容性是有效的;密度效应在IPN共混系统中存在,但  相似文献   

7.
壳聚糖·聚丙烯酸配合物半互穿聚合物网络膜及其对pH和离子的刺激响应李文俊王汉夫卢玉华汪志亮钟伟(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开放实验室上海200433)关键词高分子间配合物,互穿聚合物网络(IPN),水凝胶,壳聚糖,刺激响应敏感性水凝胶是一种...  相似文献   

8.
四元胶乳互穿聚合物网络的组成对其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分步乳液聚合法合成了具有核壳结构的胶乳互穿聚合物网络LIPN(PMMA-PS)/(Pn-BA-PAA);讨论了LIPN组成对乳液与膜性能的影响,提出了四元LIPN核壳结构的基本轮廓,探讨了软硬单体最佳配比及丙烯酸单体用量。  相似文献   

9.
通过DMS、电镜、平衡溶胀比、密度等测定研究了将丙烯腈、醋酸乙烯酯等乙烯基单体作为共聚组分引入全(甲基)丙烯酸酯L’IPN(胶乳型互穿聚合物网络)中对共混体系相容性的影响,发现:种子乳液聚合所形成的L'IPN具有“核--壳”结构;通过无规共聚引进不同链结构能显著地调节IPN(互穿聚合物网络)的相容性;在一定范围内提高L’IPN中的网络密度对提高共混体系的相容性是有效的;密度效应在IPN共混系统中存在,但其正负偏差的同时出现体现出IPN结构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0.
以聚氨酯为基材的互穿聚合物网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对聚氨酯为基材的互穿聚合物网络的混合程度、网络形成与相分离的相关性及所得IPN形态与性质的关系进行了评述。此处IPN包括相容和不相容体系,这为有效地改善IPN性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微波辐射在制备竹节活性炭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了以竹节废料为原料,采用微波辐射氯化锌法制备优质活性炭的可行性.探讨了微波功率.活化时间及氯化锌浓度对产品各项指标的影响.得到了微波辐射氯化锌法制备活性炭的最佳工艺:微波功率350W、活化时间5min、氯化锌浓度40%.用此工艺制得的活性炭碘吸附值1088.4mg/g、亚甲基蓝脱色力22.0ml/0.1g.得率39.2%.该工艺所需活化时间为传统方法的1/36,产品活性炭亚甲基蓝脱色力为国家一级标准的1.83倍(GB/T13496.10-1999).微波辐射法所制活性炭比传统方法所制活性炭具有更加发达的孔隙结构,且孔隙的分布更加均匀.  相似文献   

12.
微波辐射紫茎泽兰制备优质活性炭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紫茎泽兰为原料,碳酸钾为活化剂,采用超声波浸渍,微波辐射法制备活性炭.研究了浸渍方式与时间、微波功率、微波辐射时间、剂料比对活性炭吸附性能和得率的影响.得到了本实验条件下的优化工艺条件:超声波浸渍20min、120℃脱水2h,微波功率700W、微波辐射时间12min、剂料比1.25∶1.优化工艺条件下制备的活性炭碘吸附值为1470.27mg/g,亚甲基蓝吸附值为300mL/g,得率为16.35%.浸渍时间极大的缩短,微波辐射时间只有传统法活化时间的1/15左右,活性炭的吸附指标超过了国标GB/T 13803.1-1999和GB/T 13803.2-1999一级品的标准,其中碘吸附值是国家一级标准的1.47倍,亚甲基蓝吸附值是国家一级标准的2.73倍.同时,测定了该活性炭氮吸附,其BET比表面积为1540.97m2/g,总孔容为0.7393mL/g,并通过DFT表征了活性炭的孔径分布,结果表明该活性炭为微孔型活性炭.  相似文献   

13.
采用分步悬浮聚合法制备了由大孔聚二乙烯基苯和聚丙烯酸甲酯组成的聚合物互贯网络(Interpenetrating polymer networks IPN),经过乙二胺氨解,得到由疏水性的大孔聚二乙烯基苯和亲水性的聚丙烯酰乙二胺组成的聚合物互贯网络(polydivinylbenzene/polyacrylethylenediamine IPN即PDVB/PAEM IPN),测定了合成的IPN的物理和化学结构,研究了PDVB/PAEM IPN对pH 6.5的水溶液中双酚A (Bisphenol A即BPA)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合成的PDVB/PAEM IPN是含有氨基和酰胺基的多孔性IPN;树脂对水溶液申双酚A的等量吸附焓在20kJ/mol~50kJ/mol之间;动态吸附及脱附实验表明,湿态PDVB/PAEM IPN树脂对水溶液中双酚A的饱和吸附量达到约30mg/mL.树脂可以通过乙醇再生.  相似文献   

14.
微波固相法合成钠快离子导体Na5YSi4O12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微波方法合固相反应难于制备的Na5YSi4O12纯相,讨论了微波合成条件对产物的影响,与溶胶-凝胶法相比,微波法反应速率快,选择性强,合成的样品具有特异的聚集态,缺陷和微结构,从而导致离子导电活化能下降。  相似文献   

15.
微波用于破乳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原油自井下开采出来要穿过窄隙,与水和气混在一起。油中含有沥青质、石油环烷酸;水中含有各种矿物质,都是天然的乳化剂。因此,大量原油将以乳状液的形式被开采出来,大多数为油包水型(W/O),开发到中后期还会出现油包水、水又包油(O/W/O)型。这种原油无法进一步加工,于是,原油脱水成为采油和集输中一个普遍关注的问题。原油脱水国外较多使用化学破乳法,我国各油田多使用电—化学破乳。电—化学脱水法对高含水原油的适应性差,还需增设预脱水工序。而纯化学脱水,试剂昂贵,生产费用较高。因而,近年来人们开始探索将超声技术、微波技术用于破乳。本文考察了微波破乳效果及其机制,并与常规法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6.
Macroreticular bead PAN/PVC IPN resins with cyano and chloro groups were synthesized by interpenetrating polymerization of acrylonitrile, or acrylonitrile and divinylbenzene into a macroporous polyvinyl chloride bead. The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 of the bead IPN resin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by means of FT-IR, NMR, SEM, mercury porosimetry and elemental analysis. During the process of interpenetrating polymerization, the chain propagation obeys Bernoullian statistical law, and no grafting polymerization has been observed. The content of cyano group in the resulting IPN resins can be adjusted by the amount of acrylonitrile added. The morphology of the IPN resins basically resembles that of the polyvinyl chloride bead, whereas the pore structures vary to a certain degree  相似文献   

17.
微波对碱式碳酸镁结晶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微波外场作用下,利用氯化镁和碳酸钠溶液反应结晶法直接合成碱式碳酸镁晶体。通过对比微波、水浴两种加热方式下镁离子变化曲线和产物的差异,XRD、FTIR,SEM等对相转移过程的物相分析表征,探索微波对反应的强化影响。结果表明,反应结晶直接合成碱式碳酸镁过程分为絮状物→出现晶体→完全转变为球状碱式碳酸镁3个阶段。微波对反应3个阶段中都有强化作用,促进絮状物的形成,加快相转变,提高反应转化率,微波加热条件下在粒径分布与组装方式与水浴加热方式均有不同,微波作用下较小颗粒是由纳米片层平行组装而成,而较大颗粒可能是无定形物在球状小颗粒表面继续转变,形成交错的表层纹理的大颗粒碱式碳酸镁。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 ,微波技术在化学领域中的应用不断扩大。国内外有不少综述和应用的报道 ,在许多有机反应 ,如缩合[1 ] 、取代[2 ] 、重排[3] 、氧化[4] 、还原[1 ] 中 ,都有应用微波技术的报道。在微波辐射条件下 ,许多反应缩短了反应时间 ,增加了反应的选择性 ,提高了反应的收率 ,甚至使原来一些难以进行的反应得以顺利进行[5] 。在合成化学上 ,微波技术已经展现出很好的应用前景。硝基二苯醚类化合物是一类很重要的化合物 ,被广泛应用于农药、染料、颜料、医药和橡胶助剂等领域[6] ,其经典的合成方法是Ullman法或Williamson法[7~…  相似文献   

19.
《合成通讯》2013,43(22):3475-3479
ABSTRACT

An improved Knoevenagel condensation reaction of aldehydes and malononitrile can be achieved by grinding at room temperature in the absence of solvents and catalysts. This process is simple, efficient, economical, and environmentally benign. Compared to reactions carried out by microwave irradiation, this procedure is completely free from organic solvents during both the reaction and separation of the product.  相似文献   

20.
张凤秀  叶霞  张光先  陈时洪 《有机化学》2004,24(11):1440-1443
用三甲醇丙烷、季戊四醇分别与碳五至碳九的直链一元羧酸在微波辐射加热条件下合成润滑油类羧酸酯,并与常规合成进行了对照.结果表明:在微波辐射下反应时间大大缩短,合成速率提高到10~15倍,该法操作简单,产物用1H NMR,13C NMR和IR确定了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