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7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157篇
化学   458篇
晶体学   32篇
力学   9篇
综合类   19篇
数学   4篇
物理学   218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比较了基于液相色谱和串联质谱联用技术(LC-MS/MS)的Ecoli代谢组分析的5种不同样品提取方法.在对样品进行淬灭和洗涤后,分别使用冷甲醇法、热乙醇法、甲醇/氯仿法、热甲醇法和高氯酸法对样品平行提取3次,每个样品重复进样3次.结果显示,冷甲醇法所得到的相对提取率最高,且重复性好(RSD<5%).从相对提取率、重复性...  相似文献   
62.
在三乙胺的催化下,以1-苯基-3-异丙基吡唑-5-酮、芳香甲醛和丙二腈三组分为原料,经一锅法合成了一系列6-氨基-4-芳基-3-异丙基-1-苯基-4H-吡喃[2,3-c]吡唑-5-腈类化合物4a~4j.与常规合成法相比,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及产率较高等优点.产物的结构通过IR,1H NMR和质谱进行了确定.  相似文献   
63.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其含量的高低是评价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土壤有机质组分根据其溶解性可分为胡敏素(HM)、胡敏酸(HA)、富里酸(FA),不同组分的肥力特性差异显著,因此,土壤有机质组分数据可更加全面、客观的反映土壤肥力状况。传统土壤土壤有机质及组分的测定工序繁杂,效率低下且时效性差,大量研究表明高光谱技术能有效提高土壤属性的检测效率并降低测试成本,但关于可见光-近红外、中红外光谱检测土壤有机质组分的报道鲜见。为了探索中红外光谱及可见光-近红外-中红外组合光谱对土壤有机质组分检测的可行性,并对比有机质单一光谱模型与有机质不同组分的组合光谱模型的预测精度,以南疆地区农田土壤为例,在阿克苏及和田地区共采集93个土样,进行有机质、胡敏素、胡敏酸、富里酸含量及光谱数据的测定。其次,利用可见-近红外(VNIR)、中红外(MIR)及其组合光谱(VNIR-MIR)三种光谱数据集,采用偏最小二乘(PLSR)、支持向量机(SVM)、随机森林(RF)三种建模方式对土壤有机质、胡敏素、胡敏酸、富里酸含量进行组合模型分析预测。结果表明:(1)土壤有机质及各组分均与光谱反射率有较好的相关性,土壤有机质及组分在MIR谱段的特征波段数量明显多于VNIR谱段。(2)有机质最优预测模型的模式为VNIR-MIR-RF,该模型的决定系数R2为0.90;胡敏素与胡敏酸最优预测模型的模式均为VNIR-RF模型,R2均为0.92;富里酸最优预测模型的模式为MIR-RF模型,R2为0.94。(3) 基于胡敏素、胡敏酸和富里酸的有机质组合光谱模型的预测精度明显高于有机质单一光谱模型,两种模型的R2分别为0.93和0.90。实现了土壤有机质组分的高效快速反演,且基于有机质组分的组合模型提高了土壤有机质预测精度,为南疆地区大尺度土壤肥力的鉴定与精准施肥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4.
采用薄层层析和氨基酸分析仪检测了细枝木麻黄弗兰克氏菌菌株Cc01的细胞化学组分.表明它的全细胞特征性糖为木糖和半乳糖;细胞壁氨基酸组分在薄层上只显示有赖氨酸.而无meso-DAP和甘氨酸;但在氨基酸分析仪上除含有谷氨酸(GLU)、甘氨酸(GLY)、丙氨酸(ALA)和二氨基庚二酸(DAP)以外,尚有较高含量的天冬氨酸(ASP)和赖氨酸(LYS).由这些氨基酸的分子比得出,菌株Cc01与胞壁Ⅱ型和Ⅲ型的参考菌株均明显不同,其特征性氨基酸分子比为Glu∶Gly∶Ala∶Dap∶Asp∶Lys为1.00∶0.13∶3.50∶0.21∶0.53∶0.78,其DAP含量仅为Ⅲ型菌株的1/6.表明Cc01的胞壁类型和其它弗兰克氏菌不一样,是一种特殊类型.  相似文献   
65.
本文使用组分加入法和组分微量加入法直接测得多干且分体系中各组分的共存现场摩尔吸收率。本文所述的方法将多波长法的适用范围拓宽到了组分间有相互作用的体系。  相似文献   
66.
本文介绍了X射线荧光光谱透射强度比测定中等可变厚度金属镀层的组分方法。采用镀层元素强度和基片透射强度之比对镀层元素镀布分量制作工作曲线。  相似文献   
67.
申虹 《中国物理 C》2004,28(12):1313-1316
夸克平均场模型采用组分夸克模型描述重子,已被用于研究有限核及超核的性质.介子平均场直接与核子内的组分夸克相互作用,从而改变了核介质内重子的性质.夸克平均场模型能够给出令人满意的球型核及超核的性质,该模型也预言了核介质中核子体积的膨胀及核子有效质量的降低.  相似文献   
68.
X射线荧光基本参数法测定Y1—xCexBa2cu3Oy强的钇铈钡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X射线荧光光谱基本参数法测定了Y1-xCexBa2Cu3Ox系列样品中的钇铈钡铜含量,然后折算成它们的原子比,测量的结果与ICP的结果接近,为非破坏地测定高温超导体的实际组分进行了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69.
王永珍  金长春 《发光学报》1996,17(2):153-155
采用LPE技术,生长出InAsPSb外延层,研究了降温、恒温两种方法对外延层组分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用恒温方法生长时,外延层中P、Sb组分分布较为均匀,在脉冲电流激发下,得到了3.09μm激光输出。  相似文献   
70.
田芃  黄黎蓉  费淑萍  余奕  潘彬  徐巍  黄德修 《物理学报》2010,59(8):5738-5742
利用金属有机化合物气相沉积设备生长了不同盖层结构的InAs/GaAs量子点,采用原子力显微镜和光致发光光谱仪对量子点的结构和光学性质进行了研究.量子点层之间的盖层由一个低温层和一个高温层组成.对不同材料结构的低温盖层的对比研究表明,In组分渐变的InGaAs低温盖层有利于改善量子点均匀性、减少结合岛数目、提高光致发光强度;当组分渐变InGaAs低温盖层厚度由6.8 nm增加到12 nm,发光波长从1256.0 nm红移到1314.4 nm.另外,还对不同材料结构的高温盖层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高温盖层采用In组分渐变的InGaAs材料有利于光致发光谱强度的提高. 关键词: 半导体量子点 盖层 组分渐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