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2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271篇
化学   391篇
晶体学   43篇
力学   13篇
综合类   3篇
物理学   10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高振宗  张邦牢 《分析化学》1997,25(10):1234-1234
  相似文献   
62.
采用溶液浸渍法制备了聚乙烯醇(PVA)均匀包覆的石墨并研究了其微观形貌及电化学性能. 以LiNi0.8Co0.15Al0.05O2(NCA)为正极材料、 PVA包覆石墨为负极材料组装成软包电池和钢壳电池, 研究了PVA功能保护膜对全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和存储寿命的影响. 结果表明, 存储过程中PVA功能保护膜可以有效抑制电解液和石墨内嵌锂反应的发生, 延长电池的存储寿命.  相似文献   
63.
SiO2包覆铕(Ⅲ)配合物的荧光纳米粒子合成与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前驱物pAB-DTPAA-APTEOS、正硅酸乙酯(TEOS)和三氯化铕(EuCl3)等为原料,采用油包水(W/O)的反相微乳液法,在正硅酸乙酯(TEOS)和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OS)的共同水解下,制备出新型的SiO2包覆铕配合物荧光纳米粒子Eu-pAB-DTPAA-AP-SiO2。运用TEM、IR、UV-Vis、荧光光谱等技术对荧光纳米粒子进行了表征。TEM结果表明:包覆体呈球形,分散均匀,平均粒径为40nm。纳米粒子与配体、前驱物的紫外吸收谱相比较,峰位发生了一定的红移,表明通过反相微乳液法得到的固体粉末与EuCl3反应后,已经生成配合物Eu-pAB-DTPAA-AP-SiO2。红外光谱研究表明,在801cm-1出现νSi—C的伸缩振动峰,471cm-1处出现νEu—O的伸缩振动峰。由此证实Eu-pAB-DTPAA-AP-SiO2配合物的存在。荧光光谱分析表明,纳米粒子Eu-pAB-DTPAA-AP-SiO2表现出较好的荧光性能,位于592,615,689nm的发射峰分别归属于Eu3 离子的5D0→7F1、5D0→7F2和5D0→7F4跃迁,其中最强峰615nm属于Eu3 的特征跃迁发射。作为一种新型的荧光试剂,该纳米粒子具有粒径小,亲水性强,荧光强度大,且表面的氨基能方便地与生物分子偶联,故可作为优良的时间分辨荧光标记物用于各种高灵敏生物检测技术中。  相似文献   
64.
用改进的Stöber法和无皂乳液聚合法制备窄分布的二氧化硅/PMMA核-壳纳米微球. 用改进的Stöber法将3-乙氧基甲基丙烯酸丙基硅烷(MPS)修饰在纳米的二氧化硅表面后, 用无皂乳液聚合法制备核-壳纳米微球. 该法简单有效且得到厚度均匀的聚合物包覆层. 随着单体MMA用量的增加, 用动态光散射法测量, PMMA壳层的厚度从6.4 nm增加到96.3 nm. 热重分析表明, PMMA的含量从22.25%增加到93.41%. 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结果表明, 得到的是包覆良好、表面光滑的核-壳无机/聚合物纳米微球.  相似文献   
65.
层状富锂材料具有超过250 mAh∙g−1的高可逆比容量,被认为是下一代高比能锂离子电池最具商业化前景的正极材料之一。然而,层状富锂材料在实际应用之前仍需解决诸多挑战,如高电压氧释放、层状到岩盐相的结构变化、过渡金属离子迁移等结构劣化,并由此带来了较低的初始库伦效率、电压/容量的衰减以及循环寿命的不足。针对以上问题,进行层状富锂材料改性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本综述全面介绍了层状富锂材料的结构、组分以及电化学性能,在此基础上对材料改性策略进行了系统阐述,详细介绍了体相掺杂、表面包覆、缺陷设计、离子交换和微结构调控等一系列改性策略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最终提出了高容量和长循环层状富锂材料和高比能锂离子电池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66.
TiO2包覆石墨颗粒/硅油电流变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理论计算表明,介质包覆导体颗粒用作电流变液的分散相,可以获得高剪切应力的电流变液.采用溶胶-凝胶技术在尺度为5-10?μm的石墨颗粒表面成功地包覆了TiO2,获得了金红石相TiO2包覆石墨的复合颗粒.配制成复合颗粒/硅油电流变液,其剪切应力与纯TiO2/硅油电流变液相比,可提高一个数量级.当电场强度为1.7kV/mm时,复合颗粒/硅油电流变液的剪切应力可达1.25kPa,电流密度小于10μA/cm2.  相似文献   
67.
不同制备条件对纳米Bi~2O~3发光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用微乳液法合成了不同表面活性剂包覆的和反应物阴阳离子配比不同的纳米Bi~2O~3有机溶胶。发现阴阳离子配比对纳米体系的发光有很大影响, 不同的表面包覆剂对发光的影响则较小, 并对此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68.
提出结合Cd(OH)2 选择性包覆与光分解腐蚀法缩小CdS纳米微粒的尺寸分布, 并通过对CdS纳米微粒发射光谱的研究证实了这一设计思想. 以多聚磷酸钠(HMP)为稳定剂合成CdS纳米微粒, 再通过Cd2+ 与OH- 的选择性包覆在大粒径的CdS纳米微粒表面形成一层Cd(OH)2, 然后溶液置于日光下辐照处理, 数天后, 未经包覆的小粒径CdS纳米微粒被日光腐蚀分解, 溶液中只剩下被Cd(OH)2 包覆的大粒径CdS纳米微粒, 这样即可达到缩小CdS纳米微粒尺寸分布的目的.  相似文献   
69.
羊亿  申德振 《发光学报》1999,20(3):212-216
提出结合Cd(OH)2选择性包覆与光分解腐蚀法缩小CdS纳米微粒的 政论发布,并通过对CdS纳米微粒发射光谱的研究产了这一设计思想,以多聚磷酸钠(HMP)为稳定剂合成CdS纳米微粒,再通过Cd^2+与HO^-的选择民覆在大粒径的CdS纳米表面形成一层Cd(OH)2,然后溶液置于日光下辐照处理,数天后,未经包覆的小粒径CdS纳米微粒被日光腐蚀分解,溶液中只剩下被Cd(OH)2包覆的大粒径CdS纳米微  相似文献   
70.
采用表面包覆法合成了一系列不同包覆量的BaFe12O19-γ-Fe2O3复合磁粉,以X射线衍射为主要测试手段,仔细分析了不同包覆量下复合粒子的结构。研究表明;由于高温下离子在扩散作用,使得在BaFe12O19和γ-Fe2O两相之间形成了一层过渡层,正是由于过渡层的存在,致使复合粒子的磁性能随xBaFe12O19的变化有一定滞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