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97篇
  免费   1895篇
  国内免费   2573篇
化学   4808篇
晶体学   118篇
力学   485篇
综合类   215篇
数学   1603篇
物理学   4236篇
  2024年   88篇
  2023年   363篇
  2022年   361篇
  2021年   397篇
  2020年   242篇
  2019年   386篇
  2018年   241篇
  2017年   311篇
  2016年   294篇
  2015年   348篇
  2014年   575篇
  2013年   470篇
  2012年   470篇
  2011年   542篇
  2010年   491篇
  2009年   520篇
  2008年   499篇
  2007年   488篇
  2006年   455篇
  2005年   416篇
  2004年   399篇
  2003年   402篇
  2002年   400篇
  2001年   346篇
  2000年   303篇
  1999年   259篇
  1998年   184篇
  1997年   204篇
  1996年   182篇
  1995年   164篇
  1994年   144篇
  1993年   112篇
  1992年   100篇
  1991年   106篇
  1990年   86篇
  1989年   63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6篇
  1980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71.
Unsymmetrical dimesogenic compounds with cholesteryl and 4-(trans-4-n-alkylcyclohexyl)phenoxy parts were synthesized by condensation of cholester-3-yl 6-bromohexanoate with appropriate 4-(trans-4-n-alkylcyclohexyl)- phenols. Structures and thermal phase behaviour of these dimesogenic compounds have been confirmed by IR, IH NMR, elemental analysis, DSC, polarity microscopy and XRD measurements. Their thermal phase behaviour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with that of other cholesterol-based dimesogens while they exhibited low and wide phase transition temperature.  相似文献   
172.
以Ti(OBu)4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固体超强酸SO24-/TiO2,其结构经XRD,DRS及IR表征。以SO24-/TiO2为催化剂,通过乙酸与戊醇反应合成了乙酸戊酯。讨论了影响酯化率的主要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当催化剂用量为0.6 g,乙酸87.3 mmol,醇酸摩尔比为1.4∶1.0,于115℃反应6 h时,平行实验的平均酯化率可达94.2%。  相似文献   
173.
赵焱  刘哓青  赵勇  刘频  李琮 《分析化学》2006,34(7):959-962
用光谱滴定技术分别测定了β-环糊精(1)、单-[6-(1-萘酰氨基)-乙基氨基-6-脱氧]-β-环糊精(2)、单-[6-(1-萘酰氨基)-二乙基二氨基-6-脱氧]-β-环糊精(3)在25℃时,pH为7.2、2.0和10.1的缓冲溶液中与几种染料分子形成超分子配合物的稳定常数Ks,并考察了pH=7.2时识别过程的热力学参数ΔH0和TΔS0。结果表明,pH为2.0和10.1时,静电、疏水和氢键作用协同贡献于超分子配合物的形成,如主体2与AR在pH=10.1时形成的Ks=7085;而pH=2.0时的Ks=1034。当pH=7.2时主-客体的尺寸/形状匹配、疏水作用和范德华力决定配合物的稳定性。主体2、3对AR、TNS和ANS的包结配位是放热过程,并给出较大的焓变(-ΔH0),对RhB主要表现为熵驱动过程。  相似文献   
174.
以A lC l3.6H2O、Na2MoO4.2H2O、CoC l2.6H2O和2,2′-联吡啶为主要原料合成了Anderson-B-型多金属氧酸盐[Co(2,2-′b ipy)3]H[A l(OH)6(Mo6O18)].5H2O,进行了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差热分析和单晶结构测定。晶体学测定结果表明,化合物属于三斜晶系,Pī空间群,晶胞参数:a=1.216 0(2),b=1.221 5(2),c=1.780 0(4)nm,α=86.83(3)°,β=88.76(3)°,γ=89.82(3)°,V=2.639 4(9)nm3,Z=2,R1=0.079 4,wR2=0.176 6。化合物结构分析表明,在晶体学上,标题化合物分子是由1个[Co(2,2-′b ipy)3]2 配阳离子,1个H 离子,2个1/2[A l(OH)6(Mo6O18)]3-多阴离子和5个结晶水分子组成。多阴离子[A l(OH)6(Mo6-O18)]3-借助水分子和金属配离子通过超分子作用形成二维网状结构,网状结构之间又借助超分子作用形成三维无限伸展结构。差热分析表明,标题化合物的失重过程分为2步,多阴离子骨架破坏温度为547.5℃。  相似文献   
175.
张文焕  刘平香  邱静  贾琪  钱永忠 《色谱》2019,37(10):1105-1111
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HPLC-MS/MS)快速同时测定生姜中姜辣素类和姜黄素类营养成分的分析方法,具体包括6-姜酚、8-姜酚、10-姜酚、6-姜烯酚、8-姜烯酚、10-姜烯酚、四氢姜黄素、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双去甲氧基姜黄素10种目标物。采用ZORBAX RRHD Eclipse Plus C18色谱柱(100 mm×2.1 mm,1.8 μm)分离,以0.1%(v/v)甲酸水溶液和0.1%(v/v)甲酸甲醇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采用电喷雾电离(ESI)源、正离子和多反应监测(MRM)模式对目标物进行定性确证和定量分析。10种营养成分的线性相关系数(r)均≥ 0.9995,方法的定量限为0.10~7.71 μg/L,样品基质在3个水平下的平均加标回收率为82.8%~115.3%,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58%~11.49%。分析结果显示,生姜中10种营养成分均有检出,其中6-姜酚的含量最高且集中分布于373.35~702.48 mg/kg。该法简便快速,准确可靠,适用于生姜中姜辣素类和姜黄素类营养成分的分析,可为生姜质量鉴定和控制提供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76.
应用超球会标表示氦原子和氢负离子的薛定谔方程,将二电子原子在三维空间中的运动转化为单电子原子在六维空间中受广义库仑力作用的运动,我们给出了六维空间广义角动量算符的本征值与本征函数,并以此本征函数微基构造超球波函数,得到超球径微分方程,以广义Laguerre 多项式表示超球径波函数,运用密度矩阵和线性变分法得到非正交基下超球径波函数满足的久期方程,最后求得能量和波函数,计算结果与精确的计算符合良好。  相似文献   
177.
 用X-射线衍射、动态力学测定等手段研究了不同拉伸倍数的超高分子量聚丙烯薄膜的力学性能的变化.以X-射线衍射法并基于串联力学模型的假设得到的各样品的表观晶区模量Ecapp约为34-38GPa.样品模量E_b随拉伸倍数增加而逐渐增大,其变化趋势与非晶区取向因子的变化相类似,说明非晶区取向是左右样品模量的重要因素.室温下,69倍拉伸样品的模量为27GPa,约为表观结晶模量的3/4,且其值在-150-160℃的温度范围内没有急剧变化,说明超拉伸明显改善了材料的力学性能及热稳定性.在各拉伸样品中,考虑伸直链结晶生成的可能性,利用并串联力学模型对伸直链结晶的体积分数做了估算,并对X-射线衍射法所得表观结晶模量进行了修正,认为室温下聚丙烯的真正晶区模量约为47GPa.  相似文献   
178.
疏水分配常数用于反相液相色谱保留值的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农  张玉奎 《分析化学》1993,21(4):384-387
在反相液相色谱保留值基本方程log k_′=a+_cC_B的基础上,描述了采用疏水分配常数及氢键作用能来预测a、c参数的方法,并系统讨论了疏水分配常数对参数a、c的影响,借此对反相液相色谱宽浓度范围内的保留值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79.
应用溶剂化金属原子浸渍法和普通浸渍法制备了三种不同摩尔比的γ-Al2O3负载Ni-Ag双金属催化剂。XRD和磁测定结果表明SMAI催化剂中Ni和Ag的粒度均小于金属相同的CI催化剂。SMAI催化剂中Ni和Ag未形成合金,而CI催化剂中Ni和Ag形成了合金。  相似文献   
180.
超分子结构二氟尼柳插层镁铝水滑石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离子交换和共沉淀两种不同方法将二氟尼柳插入镁铝水滑石层间,得到一种新型的有机-无机层状复合材料。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和热重-差热等手段对材料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离子交换法和共沉淀法成功地将二氟尼柳插入水滑石,得到的材料层状结构完整、晶相单一,且层间距均大于二氟尼柳分子尺寸,扩大为1.81~2.14 nm;二氟尼柳插入后,复合水滑石材料的热稳定性大幅度提高。客体二氟尼柳与主体层板之间存在超分子作用力,二氟尼柳分子的羧基与水滑石层板之间相互作用,以双层倾斜交替地排列于层板之间。此外,根据其超分子作用力建立了二氟尼柳插层镁铝水滑石的超分子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