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29篇
  免费   168篇
  国内免费   428篇
化学   1857篇
晶体学   69篇
力学   214篇
综合类   22篇
数学   50篇
物理学   913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63篇
  2019年   82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72篇
  2016年   97篇
  2015年   86篇
  2014年   166篇
  2013年   109篇
  2012年   149篇
  2011年   169篇
  2010年   112篇
  2009年   143篇
  2008年   150篇
  2007年   134篇
  2006年   109篇
  2005年   138篇
  2004年   142篇
  2003年   122篇
  2002年   99篇
  2001年   108篇
  2000年   88篇
  1999年   71篇
  1998年   61篇
  1997年   76篇
  1996年   67篇
  1995年   52篇
  1994年   44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CeO2—LnO1.5固溶体的表征及其甲烷催化燃烧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向CeO2中引入Ln3 离子后形成的CeO2-LnO1.5(Ln=La,Nd,Sm,Gd)固溶体(n(Ce):n(Ln)=1:1)是一种无贵金属的新型高效甲烷燃烧催化剂.比表面、XRD、Raman、TEM等分析证实,这类固溶体具有部分畸变的萤石结构,Ln3 进入晶格后诱发的结构变化使得团溶体的表面和本体能同时参与氧化还原反应.实验表明,该固态溶液体系是甲烷催化燃烧的良好催化剂.  相似文献   
72.
建立高频燃烧红外吸收光谱法测定钨钛合金中碳含量的分析方法。在1980 W分析功率下,称取0.3 g样品,以2.0 g钨锡及0.5 g纯铁混合助熔,用高频红外分析仪测定碳。碳的含量在0.013%~0.050%范围内与红外吸收峰面积线性相关,相关系数为0.9993。碳的测定下限为3.6μg/g,方法检出限为1.08μg/g。该法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2.97%~4.11%(n=8),碳的加标回收率为96.2%~103.1%。该方法能够满足合金中碳含量的分析要求。  相似文献   
73.
文中采用机械合金化(MA)和氢化燃烧法(HCS)制备了Mg1.9Al0.1Ni,通过对它们储氢性能的对比研究发现,MA优于HCS.采用MA制得的Mg1.9Al0.1Ni储氢合金具有较高的活性和高储氢量,对PCT结果进行计算,得出温度和氢平衡压的关系式.Mg1.9Al0.1Ni(MA)553K时100s内吸放氢量分别为2.67和2.54 mass%H.用XRD方法进行物相分析,表明添加适量Al没有改变Mg2Ni的物相结构,由于MA能够制备出纳米晶粒,使得Mg1.9Al0.1Ni合金具有更好的储放氢动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74.
以TX-100/正己醇/环己烷组成的反相微乳液为媒介,采用反相微乳 共沉淀法制备系列金属掺杂的六铝酸镧催化剂。用BET、XRD进行物性表征, 以甲烷燃烧为探针反应考察了催化剂的催化活性。结果表明,反相微乳液合成催化剂的最佳成晶温度可降至1100℃。 LaMx Al12-x O19-α 中M的最佳掺杂数为1(x1)。单金属Mn的存在可以降低甲烷的起燃温度,使催化剂具有良好的低温活性;单金属Fe掺杂的六铝酸镧催化剂具有较低的完全转化温度;而Fe、Mn共同掺杂的LaMnFeAl-10O19-α催化剂具有低、高温活性和高温稳定性。100h稳定性运转的转化率始终保持在99.7%,无失活现象。  相似文献   
75.
用于流化床燃烧脱硫的石灰石的反应活性评价和测试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用于燃煤流化床燃烧脱硫的脱硫剂石灰石的反应活性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易于进行数学处理的石灰石硫盐化模型,得出了评价石灰石反应活性的两个指标-最大转化率和反应速率常数。研究方法除采用了传统的热天平法和鼓泡流化床外,还根据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的特点,发展了提出了湍流床法和石英棉法,并进行了不同试验条件下的实验研究,对不同反应活性温度技术进行了试验比较。  相似文献   
76.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系列Ce1-XMnXO2-a-T(X=0.0,0.1,0.2,0.3,0.5,0.7,0.9,1.0;T表示焙烧温度),T=500,650,800 ℃)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用于甲烷的催化燃烧。通过XRD、N2吸/脱附、TG-DSC、UV-Vis-DRS和TPR表征手段研究了不同组成催化剂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对甲烷催化燃烧活性。结果表明,在500 ℃焙烧的情况下Mn进入CeO2晶格形成均相固溶体催化剂的最大取代值为0.7,而当Mn继续增加时则出现Mn2O3晶相偏析,同时各催化剂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随着焙烧温度的升高,进入CeO2晶格的Mn最大取代值逐渐减少,650和800 ℃时分别为0.5和0.3,且比表面积相应降低。Ce1-XMnXO2-a-800催化剂的还原行为大致呈现三阶段,即为Mn2O3 → Mn3O4的还原(340~420 ℃),Mn3O4 → MnO的还原(420~480 ℃)和体相氧化铈的还原(700~900 ℃),且Mn的引入整体上提高了催化剂的可还原能力。甲烷催化燃烧活性评价结果表明,比表面积并非影响催化剂活性的主要因素,影响催化剂甲烷催化活性的主要因素为催化剂的组成、可还原能力和焙烧温度;而其中以Ce0.3Mn0.7O2-a-800催化剂表现出较高的甲烷催化燃烧活性,在甲烷转化率为10%和90%时的温度分别为430 和613 ℃。进一步考察Ce0.3Mn0.7O2-a在不同温度(500、650、800和1 000 ℃)焙烧后的催化活性表明,随着焙烧温度的提高催化剂催化活性降低。  相似文献   
77.
常压升温下油煤浆表观黏度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煤直接液化工艺中油煤浆表观黏度随温度升高的变化规律,利用高温黏度计测定了煤浆体系的黏度,考察了溶剂、煤浆浓度、煤中含水量和不同显微组分等因素以及剪切速率、配浆温度、溶胀作用等对煤浆黏度 温度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低温下影响煤浆黏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溶剂本身的性质,煤浆的表观黏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随温度继续升高在较宽温度范围内黏度变化不大,这是由溶剂性质以及煤在溶剂中的溶胀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当温度达到约220℃后继续升高温度溶胀作用逐渐占优势,从而导致煤浆体系的表观黏度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78.
用重液分离和岩相分析法研究粉煤的燃烧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9.
磁化作用对汽油动态挥发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热重(TG)分析和自行设计的原位动态挥发实验,研究了在不同条件下汽油的挥发性,结果表明,磁化空气或磁化汽油都可提高汽油的挥发性,而汽油和空气共同磁化,可更大幅度地提高汽油的挥发性。  相似文献   
80.
杨村烟煤快速液化反应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共振搅拌反应器研究了杨村烟煤的高温快速液化。研究发现,在体系保持较高活性氢浓度时,适当提高反应温度,缩短反应时间——在短时间内达到较高的煤转化率,即高温快速液化是可行的。高温快速液化的最佳反应温度正是热重曲线反映的煤活泼热解温度范围的上限。从液化产物看,高温快速液化反应产物中苯可溶物占绝大多数,这对于煤液化产物的进一步利用非常有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