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6篇
  免费   337篇
  国内免费   465篇
化学   692篇
晶体学   132篇
力学   8篇
综合类   34篇
数学   2篇
物理学   510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77篇
  2022年   73篇
  2021年   115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67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以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LaNi_(0.9)Co_(0.1)O_3和LaNi_(0.9)Cu_(0.1)O_3为前驱体制备了Ni-Co/La_2O_3和Ni-Cu/La_2O_3双金属合金催化剂。结果表明,双金属合金催化剂中,各组分间相互稀释,具有较强的抗烧结性能;催化剂表面的积炭主要取决于CO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形态,Ni-Co双金属催化剂中,Co掺杂改变了CO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形式和吸附强度,使得Ni-Co双金属催化剂具有较强的抗积炭性能。Ni-Co双金属合金催化剂用于CO甲烷化反应时,显现出较好的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72.
采用共沉淀法分别制备了不同F-T组分(Fe、Co、Ni)改性的KCuZrO_2催化剂,并用于催化CO加氢合成异丁醇。通过BET、XRD、TEM、XPS、H_2-TPR、CO-TPD以及in-situ DRIFTS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F-T组分的加入促进了乙醇和丙醇的形成,但是对异丁醇选择性影响不同。结果表明,Fe促进了催化剂中各组分的分散,活性组分Cu在催化剂表面发生了富集,提高了H_2/CO活化吸附;另外,KFeCuZrO_2的催化剂表面含有较多的C_1物种,有利于乙醇和丙醇进一步发生β-加成反应得到异丁醇,而Co和Ni改性的催化剂上缺少足够的C_1物种,因此,异丁醇的选择性并未明显增加。Co的引入对催化剂结构以及Cu的分散影响不大,但是Co改性后催化剂性能有所下降,其原因是催化剂发生了失活;Ni添加后催化剂比表面积有所减小,且催化剂表面Cu/Zr物质的量比也降低到0.19,催化剂粒径增大,Cu-Zr之间相互作用减弱,异丁醇选择性降低。  相似文献   
73.
A_2BO_4型类钙钛矿材料因其独特的物化性能,可应用于催化、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等领域。本文简要介绍了A_2BO_4型类钙钛矿材料的结构和非化学计量氧(δ)的研究方法,对材料的δ分子模拟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重点介绍了材料非化学计量氧迁移、输运机制的分子模拟研究现状,包括未掺杂纯相、A位掺杂和B位掺杂A_2BO_4型类钙钛矿三类材料,同时也对该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4.
金属卤化物钙钛矿纳米材料因其丰富的化学结构和优异的光电性能,已成为一种极具应用前景的半导体材料。在钙钛矿无机框架中引入有机手性分子后,能够比较容易地得到手性钙钛矿纳米材料,从而可以极大地推动智能光电材料和自旋电子器件的快速发展。本文将综述手性钙钛矿纳米材料的构筑与手性产生机理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一维手性钙钛矿纳米线、二维及准二维手性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纳米片、三维手性钙钛矿纳米晶、超分子组装体系中诱导的手性钙钛矿纳米晶等。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种类的手性钙钛矿纳米材料在圆二色性、圆偏振发光、铁电性、自旋电子学等方面展现出优异的光电性能及巨大的应用前景。但是,有关手性钙钛矿纳米材料的研究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其中很多机理还存在争议,许多基础性和应用型的工作也有待开展。  相似文献   
75.
雷磊  吴健  董子晗  卢林  李旭  王良  万昊 《人工晶体学报》2022,51(11):1967-1972
本文采用传统固相反应法,成功制备了新型无铅弛豫铁电陶瓷(1-x)[0.9BaTiO3-0.1Bi(Mg0.25Ta0.5)O3]-xBi0.5Na0.5TiO3。结果表明,较高居里温度的Bi0.5Na0.5TiO3的引入,使得材料体系中建立了更多的以Bi—O耦合为主的极性纳米区域,弥补了因Bi(Mg0.25Ta0.5)O3的加入导致的宏观极化强度的减少,提高了材料的饱和极化强度,实现了较高储能密度的同时具有更好的温度稳定性。在245 kV/cm电场强度下,x=0.2样品的储能密度约为4.01 J/cm3,储能效率约为84.86%,同时该组分在20~170 ℃储能密度的变化率小于5%,储能效率的变化率小于6%,表现出优异的温度稳定性。  相似文献   
76.
La-deficient La0.77-x Ca0.2SrxMnO3 (0 〈 x 〈 0.1) polycrystalline samples are synthesized using the sol-gel technique. The crystal structures of all the samples are single orthorhombic phase with Pbnm space group. Rietveld analysis of x-ray diffraction patterns shows that the Mn-O-Mn bond angle θUn-O-Mn increases whereas the Mn-O bond length dMn--o decreases monotonically with increasing Sr^2+ content, which results in a rich overlap between Mn 3d and O2p orbitals and leads to a systematic increase of the Curie temperature in this compound. It is found that the magnetic entropy change has a maximum at x = 0.06 in La^3+-deficient La0.77-xCa0.2SrxMnO3. This may result from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super-exchange interactions (Mn 4+-O2--Mn4+) and double-exchange interactions (Mn^3+-O^2- -Mn^4+) originating from the appearance of superfluous Mn^4+ ions by substitution of Sr^2+ for La^3+ in this series. Large magnetic entropy changes of 2.32 and 1.83Jkg^-1K^-1 in the x = 0.06 and x = 0.1 samples at their Tcs of 271 K and 303K upon a low magnetic field (10kOe) make these materials promising candidates at near room temperature.  相似文献   
77.
采用金属与金属氧化物复合靶的射频溅射法,在S_1,Au,Pt和Ti基片上沉积制备Bi_4Ti_3O_(12)(BTO)铁电薄膜,对不同基片沉积的BTO薄膜,以及不同退火温度下的薄膜的相结构、成分及形貌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BTO薄膜的结构与退火温度和沉积基片有关,不同基片上钙钛矿结构形成的温度按T_t相似文献   
78.
通过固相烧结法制备了具有特大磁电阻效应的钙钛矿材料Pr0.64Ag0.044MnAl0.2O3.利用结构和成分分析,发现此材料只有在1 100℃高温烧结下才能生成完整的钙钛矿结构,且属于立方晶系,晶格常量a≈0.386 nm.在0.4 T的外磁场下,磁电阻值在122 K处达到最大,约为19.2%,为巨磁电阻实验提供了较好的样品.  相似文献   
79.
用柠檬酸络合法合成了LaMnO3、LaCoO3和LaFeO3.NO分子红外光谱表明在上述化合物中存在不同类型的不饱和配位阳离子.对于LaFeO3来说,不饱和配位Fe2 的出现与表面缺陷有关;对于LaCoO3和LaMnO3表面来说,主要是不饱和配位Me3 与氧的配位性更强.  相似文献   
80.
用固相反应法制备系列Nd0.67Sr0.33MnOy(y=3.00-2.80)多晶样品.样品输运性质表现出自旋相关电致电阻特征.对氧含量等于化学计量样品,在测量温度范围内电阻不随负载电流变化,I-V曲线符合线性欧姆定律.对氧含量低于化学计量样品,当高于某一特征温度时,电阻变化符合线性欧姆定律;但低于这一特征温度时,电阻大小与负载电流有关,I-V曲线偏离线性规律;在绝缘体-导体相转变点附近,样品电阻随负载电流增大而迅速减小,表现出巨大电致电阻效应.对于y=2.85样品,当电流从1μA增加到30μA时,电致电阻接近80%.这种自旋相关的电致电阻行为与氧含量和界面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