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0篇
  免费   579篇
  国内免费   1943篇
化学   2923篇
晶体学   181篇
力学   599篇
综合类   94篇
数学   62篇
物理学   1123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124篇
  2022年   124篇
  2021年   149篇
  2020年   118篇
  2019年   121篇
  2018年   77篇
  2017年   100篇
  2016年   141篇
  2015年   145篇
  2014年   221篇
  2013年   182篇
  2012年   190篇
  2011年   194篇
  2010年   187篇
  2009年   204篇
  2008年   266篇
  2007年   198篇
  2006年   198篇
  2005年   202篇
  2004年   201篇
  2003年   205篇
  2002年   190篇
  2001年   194篇
  2000年   136篇
  1999年   100篇
  1998年   107篇
  1997年   91篇
  1996年   85篇
  1995年   105篇
  1994年   87篇
  1993年   50篇
  1992年   65篇
  1991年   55篇
  1990年   53篇
  1989年   37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在碱性介质中,用分光光度法研究了二羟基二(过碘酸根)合银(Ⅲ)(DPA)氧化谷氨酸(GA)的反应动力学及其机理.结果表明,反应对DPA为准一级,对GA为一级反应;在保持准一级条件([GA]0[DPA]0)下,表观速率常数随着[OH-]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加,随着[IO4-]的增加而减小,且有正盐效应.据此提出了此反应的反应机理,由此反应机理推导出来的速率方程可很好地解释全部实验现象,进一步求得速控步骤速率常数k和298.2K时的平衡常数K及活化参数.  相似文献   
992.
聚氧乙烯-粘土-碱金属离子插层复合物作用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量了聚氧乙烯(PEO)-粘土-K/Na插层复合物在不同相对湿度环境中的相对吸水量, 研究了相对吸水量与粘土层间距d001之间的关系, 并结合X射线光电子能谱的研究结果, 探讨了复合物中PEO、粘土与碱金属离子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K-MMT-PEO复合物中, K与PEO和粘土表面都存在配合作用, 形成稳定的三元配合物, 在不同相对湿度下, K-MMT-PEO配合物吸水能力较低, 层间距基本不变. 在Na-MMT-PEO复合物中, Na与PEO形成配合物, 水分子能破坏Na-PEO之间的配合作用, 使PEO和Na各自形成水化层, 因此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加Na-MMT-PEO复合物的相对吸水量和层间距都增大.  相似文献   
993.
Ru-Ir-Ti氧化物阳极正反电流电解失效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热分解法制备适用于海水电解的钛基金属氧化物阳极.由SEM、EDX和XRD分析表征该阳极的形貌、成分及相结构,结果表明,烧结后阳极表面形成了固溶体结构,分别为(Ru,Ir,Ti)O2和(Ir,Ti)O2,失效后氧化物阳极的固溶体结构几乎完全消失,活性物质丧失.强化正反向电流寿命测试、循环伏安曲线和电化学阻抗谱等测试表明,失效后氧化物阳极表面的电化学活性点大大减少,同时膜电阻增加,这是由于活性物质脱落导致的,进一步说明正反向电流导致阳极表面活性物质脱落是氧化物阳极失效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94.
将磺化聚苯乙炔(SPPA)与多壁碳纳米管(MWCNTs)超声共混制备得到SPPA/MWCNTs复合材料. 用X光电子能谱仪、固体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X射线衍射仪、四探针、场发射扫描电镜等对复合材料导电特性及机理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SPPA/MWCNTs 复合材料中SPPA与MWCNTs发生电荷转移而被掺杂, 并且由于SPPA与MWCNTs间的电荷转移, 彼此间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力; 复合材料电阻呈负温度系数效应; SPPA/MWCNTs复合材料电导率发生两次突跃. 可能的导电机理为, 复合材料中SPPA不仅被MWCNTs物理填充, 同时还被MWCNTs掺杂, 复合材料中存在两种导电通路, 一是SPPA与MWCNTs的碳原子发生电荷转移而被掺杂, 彼此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力, 导致SPPA包裹MWCNTs形成独立导体单元, 这种独立单元相互接触形成导电通路; 二是MWCNTs彼此之间相互接触形成导电通路, 并建立了该导电机理的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995.
齐崴  贾辰熙  何志敏  乔斌 《化学学报》2007,65(3):233-238
对具有抗癌活性的海洋环肽Axinastatin 1进行化学合成. 采用多级质谱法对合成环肽进行序列测定. 线性前体测序依据bx-yz断裂路径, 在同一张MS2谱中利用b和y离子所提供序列信息的互补来实现. 环肽测序依据bx→bx-1断裂路径, 每一级MS由b离子的C端碰撞掉一个氨基酸残基直到MS6, 得到2套b离子, 根据它们所提供序列信息的互补可准确测定环肽序列并推断其环结构, 同时观察到b离子重排现象. 讨论了上述断裂与重排的路径和机理, 并利用半经验量子化学PM3和AM1两种算法计算了碎片的生成焓, 验证了路径的合理性. 由离子b5PN的生成焓偏高和其重排间的联系尝试提出过渡结构假设.  相似文献   
996.
硝基芳烃对圆腹雅罗鱼毒性的DFT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闫秀芬  舒远杰  王连军  肖鹤鸣 《化学学报》2007,65(17):1789-1796
对30种硝基芳烃化合物进行DFT-B3LYP/6-311G**水平全优化计算, 据所得量子化学参数分类建立了硝基苯类和硝基苯胺类化合物对圆腹雅罗鱼急性毒性(-lgEC50)的定量构效关系(QSARs)模型. 结果表明, 硝基苯类化合物的毒性主要由硝基基团的电荷(Q-NO2)和前线轨道能级差(ΔE)决定; 硝基苯胺类化合物的毒性则由分子最低未占轨道能级(ELUMO)和ΔE决定. 苯环上取代基的类型、数目和取代位置直接影响到标题化合物的毒性大小, 强吸电子基如硝基会降低Q-NO2ELUMO大小, 使化合物毒性增强, 且邻对位硝基取代的毒性高于间位取代; 相反, 给电子基团氨基的存在则会使化合物的毒性降低. 总之, 硝基是这两类化合物致毒的主要基团, 将硝基包覆或还原为氨基应为此类化合物解毒的重要途径. 最后以1,4-二硝基苯为例, 模拟了其活性亚硝基中间产物与蛋白质中还原性巯基间的反应, 并将其与硝基苯和1,3-硝基苯的反应活化能进行了比较, 讨论了不同取代基数目和位置对分子活性的影响, 结果与QSAR模型分析一致, 进一步验证了硝基芳烃化合物的致毒历程, 研究结果对品优高能炸药的分子设计也有助益.  相似文献   
997.
天然维生素E的制备、抗氧化机理及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然维生素E(生育酚)是一种绿色抗氧化剂,其抗氧化作用及安全性能等已引起许多科学家的关注。现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疗、化妆品等方面。主要阐述了天然维生素E的制备、抗氧化机理及应用。  相似文献   
998.
二茂铁在汽油抗爆剂组分中电子转移性能及H2O2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二茂铁在汽油抗爆剂组分中电子转移性能及H2O2的影响;二茂铁;过氧化氢;电子转移机理;抗爆剂  相似文献   
999.
金属Li在500℃同N2反应得到的Li3N,对高温高压下hBN向cBN的转变,常压高温下B4C与NH4Cl的反应有催化作用;还可以在溶剂热方法中作为与BBr3反应生成hBN和cBN的氮源.本文分析了Li3N在上述三种反应中的作用机理, 并提出用极化模型解释Li3N在常压下的催化机制和在溶剂热方法中的反应机制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00.
TiOCl2溶液微波加热制备金红石型TiO2纳米粒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一种由TiOCl2液相直接合成金红石型TiO2纳米粒子的新方法,即微波诱导沸腾回流强迫水解法,用该法制备出常规条件下不能得到的产品.所得产物用粉末X射线衍射仪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证明产物为金红石型,粒子尺寸5~30nm可控.研究表明,产物物相取决于Ti4+的初始水解速率,水解速率越快,越有利于金红石相成核;通过控制初始Ti4+的浓度,可改变纳米TiO2的粒径.另外还讨论了该金红石型TiO2纳米粒子的成核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