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1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587篇
化学   1071篇
物理学   17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73篇
  2000年   78篇
  1999年   60篇
  1998年   54篇
  1997年   60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991.
高泉涌  张静  杨勇 《电化学》2005,11(1):87-91
本文提出一种改进的氧化铝模板法制备碳纳米管阵列电极:首先结合气相化学沉积和磁控溅射在氧化铝模板中制得碳纳米管阵列电极,然后用HF溶液将沉积了碳纳米管的氧化铝模板阻挡层除去,控制溶出时间即可得到不同溶出长度的碳纳米管阵列电极.循环伏安测试表明,锂离子在该阵列电极中的嵌入脱出反应主要发生在碳纳米管的端口处.此外,还应用固定频率交流阻抗法,研究了不同溶出时间的碳纳米管阵列电极的电容性质.  相似文献   
992.
应用恒流充放电、非现场X射线粉末衍射 (ex situXRD)、电化学交流阻抗 (EIS)、程序控温脱附 质谱联用(TPD MS)等实验方法研究LiNi0. 8-yTiyCo0. 2O2电极材料钛离子的掺杂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掺钛后的电极材料于充放电过程中的结构相变和晶格的膨胀收缩受到抑制,在高电位下的界面反应活性减弱,从而减小了由结构变化和界面反应引起的容量损失;同时,钛的掺杂增强了电极材料在脱锂状态下的结构稳定性,抑制了电极材料和电解液的分解或氧化反应,以上两个方面分别改善并提高了电极材料的充放电循环性能及其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993.
采用电合成前驱体Ti(OEt)4直接水解法和电化学扫描电沉积法制备纳米TiO2-CNT-PtNi复合纳米催化剂. 透射电镜(TEM)和X射线衍射(XRD)测试结果表明, 纳米PtNi合金粒子(平均粒径8 nm)均匀地分散在纳米TiO2-CNT复合膜的三维网络结构中. 通过暂态电化学方法研究表明, 复合纳米催化剂的电化学活性比表面积为90 m2/g, 对甲醇氧化具有很高的电催化活性和稳定性, 常温常压下甲醇氧化峰电位为0.67和0.44 V, 当温度为60 ℃时, 氧化峰电位负移至0.64和0.30 V, 氧化峰电流密度高达1.38 A/cm2. 复合纳米催化剂对甲醇电氧化的高催化活性和稳定性可归因于多元复合纳米组分的协同催化作用, 这种作用导致CO在复合纳米催化剂上的弱吸附, 从而避免了催化剂的中毒.  相似文献   
994.
纳米TiO2粉体独特的光催化作用、颜色效应以及紫外屏蔽等功能使其在汽车工业、防晒化妆品、环保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未经表面处理的纳米TiO2表面疏油,不易在有机介质中分散,直接影响到TiO2性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995.
MCM-41介孔分子筛掺杂的微孔型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介孔分子筛MCM-41作填料,丙酮与二甲基甲酰胺混合液为溶剂,用直接造孔成膜的方法制备了微孔型聚合物电解质膜.该法避免使用造孔增塑剂,既简化了制膜工序,又减少电池中副反应的发生,使电池性能得以提高.MCM-41分子筛具有六方有序排列的单一柱状孔道结构和纳米级的粒子尺度,其骨架结构单元与一般聚合物电解质常用的纳米SiO2填料具有相同的化学成分,该分子筛堆积时形成的表面空隙及其独有的一维介孔孔道对聚合物电解质微孔的形成与连通、电导率的提高都具有重要作用,是一种极具实用价值的新型无机填料.  相似文献   
996.
掺钛尖晶石锂锰氧化物的合成、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掺钛电解二氧化锰为锰源合成了一系列掺钛尖晶石锂锰氧化物样品.实验结果表明,无论是在新制样品40次循环的充放电实验中,还是在经过40次循环充放电并在放电状态下贮藏3个月的再次充放电实验中,掺钛样品均具有极好的电化学性能.600℃掺钛样品在第一循环中的放电容量达到206mA·h/g.在放电态贮藏3个月后,再次充放电实验中,第一循环的放电容量达到144mA·h/g.XRD分析表明,掺钛样品仍然具有立方结构.还用红外和拉曼光谱技术研究了钛对尖晶石锂锰氧化物的电化学性能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997.
具有特异电学性质的分子结的制备及电子输运特性研究是分子电子学领域中的主要内容,对构筑分子电子器件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分子结的尺度通常在100nm以下,这使得分子结的低缺陷制备和准确有效的电学特性研究面临困难.目前,自组装方法已经成为降低分子结缺陷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998.
制备了单根可寻址Pd微电极阵列,运用方波电位法对阵列上每根Pd微电极处理不同时间,诱导生成一系列不同纳米结构的Pd薄膜.以CO为探针分子,结合原位显微傅里叶变换红外反射光谱进行表面组合电化学研究,一次性地获得CO吸附在不同纳米结构Pd薄膜上的红外光谱.观察到随方波电位法处理时间的逐步增加,桥式吸附态CO的红外光谱峰从正常吸收光谱到类Fano光谱,再到异常红外光谱的转变过程.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纳米薄膜的形貌,发现不同红外光谱特征都对应着特定的纳米结构.  相似文献   
999.
18/8型不锈钢在受力形变条件下腐蚀电化学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林昌健  冯祖德 《电化学》1995,1(4):439-445
应用电化学稳态技术、电化交流阻、抗微区电化学技术及扫描电等方法,研究18/8型不锈钢在Na2S2O3稀溶液中,受外力形变条件下,的腐蚀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力学因素可使表面腐蚀电化学活性增加,表面微裂纹的发生、消失和再钝化的动态过程,同时受电位和拉应力的影响;点腐蚀可优先发生在应力集中位置,点蚀的发展可能诱导不锈钢的应力腐蚀开裂。  相似文献   
1000.
秦瑞轩  邓果诚  郑南峰 《化学进展》2020,32(8):1140-1157
金属纳米材料表面配体不仅可以稳定金属纳米颗粒,辅助合成特定尺寸和形貌的纳米材料,还可用于调控金属纳米颗粒的表面化学性质。由于现有表征技术的局限性,金属纳米材料表面有机配体的结构和功能一直以来并未被深入研究。得益于分子结构明确金属纳米团簇和其他模型纳米材料体系的发展,配体在金属纳米材料表面的精确配位结构及其对催化过程的促进作用正不断被揭示出来。金属表面有机分子配位不仅可以调控表面金属电子结构,还可以分割表面原子周期性结构。表面有机配体的聚集可以进一步在金属表面构筑3D空间结构,改变纳米材料亲疏水性,并影响催化底物和反应中间体与表面的相互作用强弱和吸附构型。此外,有机配体与表面金属所组成的界面还可以构筑新的活性位点,改变催化反应路径,从而提升催化反应活性和选择性。金属纳米材料表面有机配体的聚集效应使得异相纳米材料可以同时表现出均相催化和酶催化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