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69篇
化学   118篇
晶体学   2篇
力学   29篇
数学   18篇
物理学   6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采用量子化学方法,全优化计算了含N的全氟聚醚芳烃和N-取代全氟聚醚芳 酰胺抗氧抗腐添加剂与全氟聚醚氧自由基(RfO.)的结合能和与铁原子的吸附作用能. 探讨了这些化合物的结构特征、作用机理、授受电子的性质和取代基效应.计算发现这 些添加剂的HOMO均为带有杂原子孤对电子的π- 分子轨道;添加剂的HOMO可与金属 原子的LUMO发生相互作用,HOMO的电子转移到金属原子的LUMO上形成配位键和 稳定的吸附态.添加剂的LUMO又可与R-fO.的SOMO相互作用,LUMO接受R-fO.的 电子生成稳定的加成产物,添加剂具有授受电子的性质.研究还发现在全氟聚醚芳酰 胺N原子上引入供电子基团或苯基后,可增加添加剂与RfO.的结合能或与铁原子的化 学吸附作用能,预示将增加抗氧抗腐性能.依据计算的结果推测前5个化合物的抗氧抗 腐蚀效果有如下之序:化合物Ⅲ>Ⅱ>Ⅰ>Ⅳ>Ⅴ.  相似文献   
52.
滴落状血迹是刑事案件现场常见血迹形态,是对犯罪现场重建分析的重要依据.本文通过血液滴落的模拟实验,分析测量结果,研究血液滴落的角度与高度对血迹形态的影响,并得出相应规律.通过对滴落状血迹形态的观察分析,反推血滴的出射角度,下落高度和排列的顺序,进而确定案发当时出血者的体位、姿势、朝向角度、动静关系.以期对现场重建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53.
制备了La3 掺杂的聚苯乙烯阳离子交换树脂 ,对其进行碳化处理 ,分析了树脂碳化产物的组成和结构 ,并进一步考察了树脂碳化产物作为二次锂离子电池碳电极材料的电化学行为。La3 掺杂的聚苯乙烯阳离子交换树脂碳化产物与相同处理条件下的未掺杂离子的树脂碳化样品相比 ,3种非C元素H ,O ,S的含量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其中H ,O含量有所提高 ,而S含量则有所降低。La3 掺杂的聚苯乙烯阳离子交换树脂在碳化过程中更易形成直径较大的层片石墨微晶结构。电化学实验测试结果进一步证明 :La3 掺杂有效地提高了树脂碳化产物作为锂离子电池碳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掺杂La3 的树脂碳化样品制备的锂离子电池碳电极材料与未掺杂La3 的树脂碳化样品制备的碳电极材料相比 ,充放电容量平均提高了约 30mAh·g- 1。  相似文献   
54.
在四氟硼酸银的催化作用下,以碘甲烷对直馏柴油进行甲基衍生化反应,使其中的有机硫化物转变成极性较强的锍盐,再用电喷雾-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仪进行检测。结合气相色谱-脉冲火焰光度检测器(GC-PFPD)分析,研究不同类型的硫化物甲基衍生化反应的选择性和转化率。结果表明:柴油中硫化物在室温条件下容易与碘甲烷发生甲基化反应,大部分硫化物转化为锍盐,总转化率超过80%,苯并噻吩类比二苯并噻吩类更易发生甲基衍生化反应,转化率也相应较高。烷基二苯并噻吩不同取代位异构体间反应选择性存在较大差异,高分辨质谱分析结果表明,直馏柴油中存在环状硫醚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55.
 采用共浸渍法制备了 P/Ni 摩尔比为 2 的 Ni2P/SBA-15, 再通过二次浸渍引入助剂 Mo 制得 Mo-Ni2P/SBA-15, 将它调制成活性胶后均匀涂敷于预处理后的载体表面, 干燥焙烧后在氢气流中采用程序升温还原法, 制备了一系列 Mo-Ni2P/SBA-15/堇青石整体式催化剂. 采用 X 射线衍射、N2 吸附-脱附和 X 射线光电子能谱对催化剂结构进行了表征, 以二苯并噻吩为模型含硫化合物, 考察了催化剂的加氢脱硫性能. 结果表明, Mo 的加入增大了催化剂的比表面积, 在催化剂表面形成了 MoNiP2, 且 Ni2P 为主要活性物相. Mo 在催化剂表面主要以 Mo6+和 Moδ+形式存在; 当 w(Mo) = 4.2% 时, n(Mo)/n(Ni+Mo) = 0.18 的整体式催化剂上二苯并噻吩的转化率最高, 且在较低反应温度时以直接脱硫机理为主, 而较高反应温度时以加氢脱硫机理为主.  相似文献   
56.
本文从教学角度讨论了由狭义相对论的两条基本假设严格导出洛仑兹变换的问题,同时指出了某些流行的教材中处理这一内容时的不妥之处,并给出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57.
1前言多相及多组分混合介质(固一液,液一液)中的汽蚀现象在化工、石油开采、高含沙河流的水力输送等许多工程应用中都可以遇到。此外,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学者[‘]利用汽蚀在多组分混合介质中进行新材料的合成及化学反应的探索。然而,文献报告中尚未见到一种针对多相?..  相似文献   
58.
邵长金 《大学物理》1999,18(4):23-24
提出一种测量圆柱和圆锥状空腔声共振频率的方法,由微机和信号处理板配合构成的系统完成频响曲线的测量和运算,实验得到的数据和理论计算值相吻合。  相似文献   
59.
钌离子催化氧化研究石油沥青质芳香环系结构特征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对四种石油沥青质钌离子催化(RICO)的研究表明,芳羧酸产物中三元以上的芳羧酸主要分布在水相中,二元芳羧酸在水相和有机相中均有分布,而一元芳羧酸完全分布在有机相中。产物甲酯化后利用色谱/质谱检测到苯甲酸甲酯和对苯二甲酸二甲酯,表明沥青质中存在被忽略的联苯型(包括三联苯型)芳香环系的结构,现有沥青质结构模型可能高估了芳香环系的缩合程度。根据RICO氧化分析结果本文计算了沥青质的芳香环系结构特征参数,发现该参数能较好地反映沥青质芳环结构特征,而且与原油成熟度可能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60.
 研究了Cu3/2PMo12O40表面改性的骨架镍催化剂上含羰基化合物(正丁醛、异丁醛、丙酮、丁酮和环己酮)及含碳-碳双键化合物(苯、糠醇和1-辛烯)的加氢反应.结果表明,随着骨架镍催化剂上Cu3/2PMo12O40附着量的增加,含羰基化合物的加氢反应速率上升,而含碳-碳双键化合物的加氢反应速率下降.与未改性的骨架镍催化剂相比,当骨架镍催化剂上Cu3/2PMo12O40附着量为6.3%时,羰基的加氢活性提高2倍以上,碳-碳双键的加氢活性下降30%以上.计算了各种化合物在催化剂上的表观活化能.结果表明,Cu3/2PMo12O40表面改性的骨架镍催化剂上,羰基加氢反应的表观活化能降低,而碳-碳双键加氢反应的表现活化能升高.从动力学角度讨论了Cu3/2PMo12O40对骨架镍催化剂的影响.用XPS对骨架镍表面的Cu3/2PMo12O40进行了研究,发现杂多酸盐的Keggin型结构已被破坏,Cu3/2PMo12O40分子中的Cu2+被还原为Cu0,而Mo6+被部分还原为Mo5+和Mo4+;Cu2+和Mo6+价态的变化是由骨架镍表面吸附的活泼氢所引起的.羰基加氢选择性的提高是Cu0和混合价态Mo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