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力学   1篇
物理学   1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分块隐式数值方法,在贴体坐标和交错网格下以逆变速度分量和压力U,V,W,p为基本求解变量,由此克服了原分块隐式数值方法求解复杂边界流动时的困难.90°弯管流动数值计算初步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2.
螺旋轴流式多相泵外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本文在建立多相混输泵实验装置的基础上,以自行设计的螺旋轴流式多相泵原理机为实验研究对象,分别以纯水、空气—水为实验介质,系统地研究了多相泵的泵轴转速、进口压力、混合物特性等对多相输送性能的影响,为多相泵的进一步开发研制及完善设计提供了试验资料。  相似文献   
3.
螺旋轴流式多相泵的实验研究与优化设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简要介绍了作者及所在课题组成员在螺旋轴流式多相泵研制方面所进行的探索性研究工作,包括多相泵原理机、多台中、高速样机的实验研究及改进设计思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设计参数和结构的优化,为螺旋轴流式多相泵的改进设计和最终实现工业化应用奠定了良好的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4.
1前言多相及多组分混合介质(固一液,液一液)中的汽蚀现象在化工、石油开采、高含沙河流的水力输送等许多工程应用中都可以遇到。此外,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学者[‘]利用汽蚀在多组分混合介质中进行新材料的合成及化学反应的探索。然而,文献报告中尚未见到一种针对多相?..  相似文献   
5.
离心泵蜗壳内部高粘油时均流动的LDV测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LDV测量了最优工况和小流量工况下,输送运动粘度为48mm2/s高粘油时,蜗壳第Ⅳ、Ⅵ和Ⅷ断面内的时均切向、径向速度。给出了角动量随半径的变化关系,并与输送粘度为1mm2/s水时的角动量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6.
粘性对离心泵性能的换算方法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同一试验台架上,采用三种不同粘度的油以及水作为输送介质,实测了相同比转速,相同叶轮外径和出口宽度,但不同叶型的叶轮的外特性,同时,采用美国AHI、前苏联ГОСТ以及德国KSB的换算方法得到了以清水实验外特性为基准的粘性换算曲线,对比了各换算曲线与实测性能之间、叶型与粘性外特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叶型对外特性影响明显,且各换算结果都和试验值具有较大的偏差,尤其是前苏联的方法偏离试验值更大。  相似文献   
7.
叶片式多相泵内部流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已经研制成功的多相泵主要有两种;容积式和叶片式,对于叶片式多相泵来说,研究其内部的相态分离过程对进一步改善其性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应用双流体模型,建立了叶片式多相泵内部流动的基本方程组,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多相泵内部的能量平衡关系和气液两相间的相态分离过程,给出了改进叶片式多相泵性能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8.
非设计工况下低比速泵叶轮内不稳定流动和湍流度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两维激光流速仪,在非设计工况下对三种泵叶轮不稳定流动和湍流度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叶轮内不稳定流动和湍流度受旋转和曲率及入流状态的综合影响,呈十分复杂的空间分布,偏离设计点时湍流强度和流动脉动与叶轮内流场相互关联,相对于设计工况都更要高些。  相似文献   
9.
多相泵设计方法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引言由于多相泵输送的是气液两相混合介质,而且其中气或液的含量往往高于常规泵或压缩机的工作范围,所以多相泵应兼备压缩机和泵的性能,这使多相泵的设计成为一个难点。到目前为止,国外已开发研制出的多相泵主要有容积式和叶片式[1],业已进入现场试验和工业化应用阶段,但离形成完整的设计方法还有一定距离,国内这方面的工作则刚刚起步。所以目前对于多相泵尚没有成熟的设计方法,还不能象清水泵那样,按给定的流量、扬程、转速等参数进行可靠的设计。在多相泵的设计中,人们关心的主要问题是:泵型选择、总体设计方案的确定、效…  相似文献   
10.
以往石油系统使用离心泵输油时,泵的性能都用水泵性能结合前苏联石油机械研究所或美国水力学会的诺模图进行换算的。由于各国油品物性、泵的水力模型不同,制造水平差别;实验条件不同,统一使用某种方法不尽合理。本文通过用我国泵进行实测,得到能反映我国的实际的换算曲线.同时考虑到转速对性能的影响。使换算更深化了一步。当然这都只是初步的探索。有关汽蚀性能换算,另外一文再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