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96篇
  免费   3382篇
  国内免费   4252篇
化学   15517篇
晶体学   401篇
力学   903篇
综合类   362篇
数学   1916篇
物理学   7731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321篇
  2022年   596篇
  2021年   723篇
  2020年   752篇
  2019年   785篇
  2018年   686篇
  2017年   796篇
  2016年   930篇
  2015年   1047篇
  2014年   1302篇
  2013年   1611篇
  2012年   1890篇
  2011年   1971篇
  2010年   1551篇
  2009年   1482篇
  2008年   1611篇
  2007年   1430篇
  2006年   1342篇
  2005年   1045篇
  2004年   772篇
  2003年   584篇
  2002年   646篇
  2001年   590篇
  2000年   449篇
  1999年   395篇
  1998年   249篇
  1997年   195篇
  1996年   136篇
  1995年   152篇
  1994年   100篇
  1993年   117篇
  1992年   94篇
  1991年   63篇
  1990年   59篇
  1989年   61篇
  1988年   52篇
  1987年   49篇
  1986年   41篇
  1985年   24篇
  1984年   19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10篇
  1978年   3篇
  1974年   4篇
  1959年   5篇
  195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有机氯农药(OCPs)和多氯联苯(PCBs)是两类重要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可在环境介质中长期存在,并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导致人体的高暴露风险。OCPs和PCBs对人体存在诸多健康危害,精准定量人体内OCPs和PCBs的暴露水平是健康效应评价的关键。该研究基于固相萃取-气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技术(SPE-GC-MS/MS)建立了同时检测100 μL血清中35种OCPs和PCBs的分析方法。血清样品经尿素沉淀蛋白后,采用Oasis® HLB小柱净化,正己烷-二氯甲烷混合溶液(1∶1, v/v)洗脱,氮吹近干,正己烷定容,多反应监测(MRM)模式检测,内标法定量分析。结果表明,OCPs和PCBs在0.05~50.0 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检出限在1.2~71.4 ng/L之间。35种目标分析物的加标回收率在72.6%~142%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小于25%。利用所建立的方法检测了武汉市普通人群血清样本中OCPs和PCBs的浓度水平,结果表明武汉市普通人群广泛暴露于OCPs和PCBs,且以OCPs为主。有8种OCPs和7种PCBs检出率高于50%,其中p,p'-滴滴伊、p,p'-滴滴滴和甲氧滴滴涕检出率达100%,非类二噁英PCBs是PCBs的主要成分。血清中OCPs浓度随年龄增长呈升高趋势,在60岁以上存在性别差异;不同性别、年龄人群血清中PCBs浓度无统计学差异。该方法样本用量少,操作简便,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精密度,适用于环境健康研究中大量人群血清样本中痕量OCPs和PCBs的生物监测。  相似文献   
992.
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高灵敏测定尿液和血浆中α-鹅膏毒肽、β-鹅膏毒肽和γ-鹅膏毒肽的方法。经过免疫亲和柱净化,尿液样品浓缩20倍、血浆样品浓缩10倍,以Kinetex Biphenyl色谱柱(100 mm×2.1 mm, 1.7 μm)作为分析柱,甲醇-0.005%(v/v)甲酸水溶液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分离,电喷雾电离、负离子、多反应监测模式下检测,外标法定量。3种鹅膏毒肽的线性范围为0.1~200 ng/mL,相关系数(r)>0.999。尿液和血浆中3种鹅膏毒肽的基质效应和提取回收率分别为92%~108%和90%~103%,变异系数均小于13%。尿液中3种鹅膏毒肽的准确度为-9.4%~8.0%,重复性和中间精度分别为3.0%~14%和3.5%~18%,当取样量为2.00 mL时,方法的检出限均为0.002 ng/mL;血浆中3种鹅膏毒肽的准确度为-13%~8.0%,重复性和中间精度分别为3.9%~9.7%和5.5%~12%,当取样量为1.00 mL时,方法的检出限均为0.004 ng/mL。该法操作简单、灵敏、准确,已在中毒患者摄入野生蘑菇后138 h的尿液中检出0.0067 ng/mL α-鹅膏毒肽和0.0059 ng/mL β-鹅膏毒肽。该法已成功解决中毒患者尿液和血浆中超痕量鹅膏毒肽的检测难题,对于疑似中毒病人的早诊断、早治疗、降低死亡率都具有非常重要意义,也为今后开展此类毒素毒理作用及机体代谢规律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93.
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环境地表水中氨氮含量的标准方法研究还不全面,因此考察了水样的保存、亚硝酸盐、Ca^(2+)、Mg^(2+)、I^(-)、硫化物对其测定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采集地表水样后立即加入硫酸使水样酸化至pH<2,密闭,可延长样品保存时间至7 d,但尽量在24 h内进行测定;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氨氮水样时,当亚硝酸盐含量较高时,在氨氮除亚氮功能模式下已不能消除干扰,必须在水样分析前采用加热煮沸或预蒸馏前处理方式;水中Ca^(2+)、Mg^(2+)、25倍以下质量浓度的I^(-)和10倍质量浓度以下的硫化物对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氨氮测定没有显著干扰.本方法的检出限(3.143s)为0.02 mg·L^(-1),按标准加入法进行回收试验,回收率为94.7%~101%,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6)为0.70%~4.7%.采用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分析标准样品,其测定结果均在标准样品认定值的允许偏差范围内.与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的测定结果相比,预蒸馏-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具有更好的精密度和准确度.  相似文献   
994.
吉林大学化学学科自建立伊始,以创新型化学及相关交叉学科人才为根本目标,历经1993年开始的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建设、2009年开始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实施、2020年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建设与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强基计划)的实施,通过近30年化学基地的持续建设,形成了具有吉大特色的以“厚基础、强能力、会创新”的化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围绕基地持续建设过程中如何针对学科发展以及学生知识结构的变化,不断推进拔尖班、强基班的教学管理模式与课程体系建设,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加大优质课程建设、探索国家化培养模式等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995.
王晶 《化学教育》2022,43(17):19-23
对《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物质的性质与应用”学习主题进行解读,该主题体现核心素养发展的具体化要求,包括以大概念为统领的主题内容结构和要求、明确核心素养表现期望的学业要求以及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提示建议等。  相似文献   
996.
997.
Xia  Yi-Chao  Cao  Jun  Yang  Jing  Zhang  Ying  Li  Yong-Sheng 《Journal of Cluster Science》2022,33(6):2753-2761
Journal of Cluster Science - In this study, [Co2GdL2(OAc)(IN)](NO3)·2(CH3OH)·(CH2Cl2) (1), a novel open-chain ether Schiff base d-f heteronuclear complex has been produced with an...  相似文献   
998.
该文制备了农药稻瘟灵的单克隆抗体,并建立了稻瘟灵的酶联免疫吸附(ELISA)检测方法。在完全保留稻瘟灵结构的基础上从二硫杂环戊烷结构中衍生不同长度的活性手臂制备了2个半抗原,并分别与载体蛋白偶联合成免疫原与包被原。通过小鼠免疫、细胞融合、淘筛、腹水制备等步骤获得特异性识别稻瘟灵的单克隆抗体mAb-DWL。结果显示,基于mAb-DWL构建的间接竞争ELISA法的半抑制浓度(IC50)为55.2 ng/mL,线性范围为4.6 ~ 530.2 ng/mL,其与结构类似物的交叉反应可忽略不计。所建立的ELISA方法对蔬菜及粮食等样品的加标回收率为77.2% ~ 116%,可用于实际样品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999.
刘梦影  俞雅芮  黄娇  张艺  黄静 《合成化学》2022,30(5):387-392
为研究高海拔种植大马士革玫瑰的化学成分,采用95%乙醇为溶剂进行连续回流提取,并采用硅胶、聚酰胺、C18及Sephadex LH-20凝胶等材料行分离纯化,最终得到了9个黄酮醇类化合物(1, 3, 5~11)和两个黄酮类化合物(2和4),其结构经1H NMR和13C NMR表征并结合理化方法鉴定为:5,7-二羟基-3,6,4'-二甲氧基黄酮醇(1)、 5,7-二羟基-6,4'-二甲氧基黄酮(2)、 5,7,4'-三羟基-3,6-甲氧基黄酮醇(3)、 5,7-二羟基-6,8,4'-三甲氧基黄酮(4)、 5,4'-二羟基-3,6,7-二甲氧基黄酮醇(5)、 5,7-二羟基-3,6,8,4'-三甲氧基黄酮醇(6)、 8-甲氧基山奈酚(7)、山奈酚(8)、槲皮素(9)、槲皮素 3-O-a-L-阿拉伯呋喃糖苷(10)、银锻苷(11),其中化合物1~5为首次从蔷薇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7、 10、 11为首次从大马士革玫瑰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00.
糖尿病是继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之后世界第3大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非传染性疾病。血糖检测是医生诊断糖尿病、制定和调整治疗方案的科学依据。无创血糖检测技术取代传统的有创、微创血糖检测技术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近二十年来,研究人员依据不同的物理原理提出了多种无创血糖检测方法,该文按光学类和非光学类两大类别分别阐述各种无创血糖检测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其优缺点,并探讨了无创血糖检测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