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6篇
  免费   189篇
  国内免费   391篇
化学   528篇
晶体学   10篇
力学   149篇
综合类   39篇
数学   256篇
物理学   364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52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52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33篇
  1986年   46篇
  1985年   39篇
  1984年   21篇
  1983年   20篇
  1982年   18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5篇
  1965年   9篇
  1964年   6篇
  1961年   4篇
  195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固相配位化学反应研究——ⅩⅩⅧ MoS42-的固相成簇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NH_4)_2MoS_4和(n-Bu)_4NBr之间以及(Ph_4P)_2MoS_4自身的两个固相成簇反应。在不同温度、不同气氛反应条件下分别合成了[Ph_4P]_2[Mo_3O_2S_9]、[(n-Bu)_4N]_2[Mo_2O_2S_6]、[(n-Bu)_4N]_2[Mo_2OS_7]和[(n-Bu)_4N]_2[Mo_3S_9]。并进行了红外光谱,电子光谱、熔点和X—射线分析测定。  相似文献   
982.
1 INTRODUCTION Recently, much interest has been focused on various extended framework due to their intriguing architectures, new topologies and 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 microelectronics, nonlinear optics, molecular selection, ion exchange and catalysis[1~4] . In the last few years, a wide range of infinite structures with diverse topologies has been prepared by the reaction of metal ions with mulriple organic ligands[5~9]. However, up to now, much of the work has been concentrated on c…  相似文献   
983.
本文以[NH_4]_2MO_nS_(4-n)(M=Mo、W,n=0-2)为原料,在酸性和中性条件下,合成出九个新的三核不对称钼硫和钨硫原子簇状化合物L_2[M_3O_2S_8][L=(n-Bu)_4N、Ph_4P、PyC_(16)H_(33)、(CH_3)_3NC_(16)H_(33)、Et_4N]。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对簇合物进行了表征,并测定了其中 [(n-Bu)_4N]_2[Mo_3O_2S_8](1)和[(n-Bu)_4N]_2[W_3O_2S_8](5)两个簇合物的晶体结构,簇合物1和5均属单斜晶系,P2_1/c空间群,簇合物1的晶胞参数:a=15.910(2),b=15.411(1),c=20.407(5)A,β=103.40°(1),V=4867.5A~3,Z=4,最终偏离因子R=0.060。簇合物5的晶胞参数。a=15.896(4),b=15.674(2),c=20.409(9)A,β=103.43°(3),V=4946.5A~3,Z=4,最终偏离因子为R=0.051。本文又一次验证了钼(钨)硫成簇反应是分子内部电子转移反应,并提出了可能的成簇反应历程。  相似文献   
984.
用平衡透析法研究了37℃,pH=7(或5)离子强度为0.1条件下(0.01mol·dm~(-3)磷酸盐缓冲体系),顺式二氯二氨合铂(顺铂)与多鸟苷酸、多腺苷酸以及多胞苷酸之间的相互作用.用McGhec和von Hippel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求得其结合常数,反映键合过程中顺铂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协同参数以及每个顺铂分子所键合的核苷酸残基数.并讨论了顺铂与多核苷酸的键合方式.  相似文献   
985.
合成了配体N-皮考林酰肼(简写为Hphz)及其双核钯配合物[Pd2(phz)2Cl2]. X射线衍射实验结果表明, 配体和配合物晶体均属于单斜晶系, 空间群分别为C 2/cP 21/c, 分子式分别为C6H7N3O和C12H12Cl2N6O2Pd2. 晶体学参数, Hphz, a=1.9245(2) nm, b=0.38927(2) nm, c=1.8073(2) nm, b=107.255(2)°, V=1.2931(2) nm3, Z=8, Dc=1.409 Mg/m3, F(000)=576, μ(Mo Kα)=0.102 mm-1, R=0.0541, wR=0.1762; [Pd2(phz)2Cl2], a=1.48274(9) nm, b=1.44797(9) nm, c=0.73951(5) nm, b=92.719(3)°, V=1.5860(2) nm3, Z=4, Dc=2.329 Mg/m3, F(000)=1072, μ(Mo Kα)=2.62 mm-1, R=0.0262, wR=0.0555. 在配合物[Pd2(phz)2Cl2]分子内, 两个钯(II)原子, 均呈畸变的N3Cl平面正方形配位构型, 晶体内通过分子间氢键N—H…Cl 作用形成一维链状结构, 分子间吡啶环存在相互作用. 量子化学从头算方法计算结果表明, 分子内及分子间的金属钯之间也存在相互作用. 红外光谱表明, 配体在形成配合物后, ν(C=O)和ν(C=N)红移, ν(C—N)蓝移, 荧光光谱表明, 配合物金属对配体n-π*激发(310 nm)引起的发射峰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86.
全氟磺酰氟树脂是四氟乙烯和全氟3,6-二氧杂、4-甲基、7-辛烯磺酰氟(1)的共聚物(2):  相似文献   
987.
首次以非碳环醇(Z)-3-三芳基锡基-1,1-二苯基-2-丙烯基-1-醇[Ph~2C(OH)CH=CHSnAr~3]和卤素或拟卤素发生取代反应得到卤化物,并以此合成了氢氧化物、氧化物和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IR和^1HNMR等对上述17种新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提出了卤化物的性质。  相似文献   
988.
此文介绍一个一维梯状镉配位聚合物[Cd(nic)(bdc)0.5(H2O)2]n·2nH2O(1)(Hnic=烟酸,H2bdc=1,4-苯二甲酸),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对其结构进行表征.梯形梯框为[Cd(nic)(H2O)2]+链,梯级为bdc2-配体.梯状长链通过氢键相互作用连接形成三维超分子网状结构,在室温下,聚合物1显示蓝色荧光性能.  相似文献   
989.
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串联质谱(UPLC-Q-Orbitrap MS/MS)联用技术分析鉴别人参发酵前后的皂苷类化合物,研究了整体人参皂苷在自然发酵过程中的生物转化规律.通过鉴定45种人参皂苷,比较了生晒参和发酵人参中人参皂苷种类及含量的差异,在发酵人参中检测到20(S)-Rg_3和20(R)-Rg_3,20(S)-Rh_1和20(R)-Rh_1等异构体人参皂苷,其中10余种人参皂苷在自然人参状态下不存在或未被检出.本研究对于人参发酵前后的化学成分变化进行了高通量的精准分析,对同类天然产物发酵研究具有借鉴意义,可指导人参炮制品生晒参和发酵人参的安全有效使用.  相似文献   
990.
氮氧化物(NOx)作为煤炭燃烧过程主要污染物之一, 可直接或间接引起如光化学烟雾、酸沉降、平流层臭氧损耗和全球气候变化等大气环境污染问题. NOx的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SCR)被认为是目前处理固定源NOx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由于燃煤工业锅炉烟气中还有1%~3%的CO, 远高于NOx的0.02%~0.04%, 因此, 以CO为还原剂进行CO-SCR脱硝具有现实意义, 它可在反应过程中同时消除CO和NO两种有害气体, 但对催化剂的活性及抗毒性提出更高要求. CeO2作为一种常用的稀土材料, 因具有良好的储放氧能力而广泛应用于SCR反应中. 过渡金属改性可进一步改善CeO2的物化性能, 从而可能达到CO-SCR的应用要求.本文利用超临界水热技术合成了MOx-CeO2(M = Co, Fe, Cu)固溶体催化剂, 并利用X射线衍射(XRD), 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2-TPR), 傅里叶变换原位红外(DRFTIR)等探究了催化剂在CO-SCR反应中的催化活性与作用机制. CO-SCR反应活性测试表明, CuO-CeO2催化剂活性明显优于FeOx-CeO2和CoOx-CeO2催化剂, 在126 ℃ NO去除率即可达到90%; 其N2选择性也可在179 ℃时达到90%. 为了进一步探究MOx-CeO2(M = Co, Fe, Cu)催化剂的CO-SCR反应途径,本文随后进行了系列原位DRFTIR实验, 发现NO在三种催化剂表面均能被高效吸附, 其吸附态中间产物主要为双齿硝酸根, 桥式硝酸根, 桥式硝基和亚硝酰基等. 另外, 在CuO-CeO2催化剂表面还存有螯合硝基和单齿硝酸根. CO在催化剂表面主要以COx, 碳酸根和羧酸根等形式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 在CuO-CeO2表面, CO因吸附于Cu+而形成Cu+-CO, 在2100 cm-1左右形成明显的特征峰. 当催化剂表面吸附CO至饱和后再通入NO发现, CO的吸附特征峰逐渐被NO的特征吸附峰取代; 而当NO被吸附至饱和后再通入CO, NO的特征峰则不出现明显变化. 这表明NO和CO在催化剂表面存在竞争吸附, NO可能优先于CO吸附在催化剂表面. 当NO和CO同时通入红外反应仓时发现, 在CoOx-CeO2和FeOx-CeO2催化剂表面只观察到NO的吸附峰, 而在CuO-CeO2催化剂表面观察到Cu+-CO的特征峰, 说明在CO-SCR反应过程中, CO可以在Cu+表面被有效吸附,其与吸附于CeO2表面的NO物种反应生成N2和CO2, 遵循Langmuir-Hinshelwood反应机理. 而在CoOx-CeO2和FeOx-CeO2催化剂表面, 因NO的竞争吸附, 使得二者主要遵循Eley-Rideal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