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75篇
化学   150篇
晶体学   3篇
力学   14篇
综合类   17篇
数学   36篇
物理学   99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11.
The electron–ion recombination for phosphorus-like~(112) Sn~(35+)has been measured at the main cooler storage ring of the Heavy Ion Research Facility in Lanzhou, China, employing an electron–ion merged-beams technique. The absolute total recombination rate coefficients for electron–ion collision energies from 0 e V–14 e V are presented. Theoretical calculations of recombination rate coefficients were performed using the Flexible Atomic Code to compare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The contributions of dielectronic recombination and trielectronic recombination on the experimental rate coefficients have been identified with the help of the theoretical calculation. The present results show that the trielectronic recombination has a substantial contribution to the measured electron–ion recombination spectrum of~(112)Sn~(35+). Although a reasonable agreement is found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results the precise calculation of the electron–ion recombination rate coefficients for M-shell ions is still challengeable for the current theory.  相似文献   
112.
选择合适的生物质材料是获得功能碳材料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柠檬酸钾和三聚氰胺一步热解法制备了高氮掺杂多孔碳纳米纤维(NPCF)。在电流密度为0.1和1.0 A·g-1时,NPCF电极的容量分别为218和140 mAh·g-1。同时,具有NPCF阳极的钠离子电容器(SIC)在1.0 A·g-1下表现出优异的倍率性能和超长的使用寿命,可循环超过2 500次。  相似文献   
113.
苏木亚 《运筹与管理》2017,26(11):134-144
本文采用多路归一化割谱聚类方法、单变量GARCH模型和Granger因果检验相结合的模型,分阶段研究了1994-2014年间全球主要股市波动率的聚类特征。首先,利用单变量GARCH模型分别提取全球主要股市的波动率;其次,借助多路归一化割谱聚类方法的特殊性质刻画了全球主要股市波动率的聚类数目、聚类质量以及聚类结果的稳定性等特征;最后,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模型分析不同类的代表元股市间的波动溢出效应和同一类内股市间的波动溢出效应。实证结果表明,与非金融危机阶段相比,在金融危机期间全球主要股市波动率的聚类数目较多、聚类质量较高、聚类结果相对稳定、并且全球主要股市间的波动溢出效应增强。  相似文献   
114.
水雾作用下富燃料甲烷预混火焰化学发光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阶梯光栅光谱仪与自行研制的水雾协流管式燃烧器,对富燃料甲烷/空气层流预混火焰化学发光特性进行实验研究.分析了锥形预混火焰燃烧过程中火焰面OH、CH以及C2自由基粒子光谱强度分布规律,以及水雾协流作用下的预混火焰发射光谱特性,探讨了水雾液滴对富燃料甲烷预混火焰发射光谱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水雾量充足时,作用于内锥火焰阵面的水雾液滴使得火焰阵面OH、CH以及C2自由基粒子发射光谱强度减弱,抑制预混火焰燃烧;当作用于火焰面的水雾载荷比较小时,富燃料预混火焰的OH、CH的发射光谱强度得到一定程度的增强.  相似文献   
115.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了DNA小沟结合芳香二脒药物DB818形成的复合物. 通过5 ns的模拟研究表明: DB818药物分子可紧密结合在DNA的AATTC小沟区域, 和双螺旋d[CGCGAATTCGCG]2形成稳定的复合物. 由于噻吩硫原子的弱电负性, 使DB818能够以更大的伸展程度与DNA的小沟结合, 形成更强的结合力. DB818苯并咪唑的氮原子能够与DNA 7位和19位T碱基上的氧原子形成两个稳定的氢键, 同时, DB818末端氨基氮原子分别与DNA 的20位T碱基的氧原子和9位C碱基的氧原子形成两个氢键. 另外, 运用MM_PBSA方法计算了DB293-DNA和DB818-DNA复合物的结合自由能, 计算结合能与实验值能较好的吻合, 通过比较其结合自由能, 从热力学能量角度说明了DB818有较大的熵值与较小的焓值贡献, 从而与DNA小沟结合的结合力比DB293强. 本文在分子水平上提供了DB818直接与双螺旋DNA相互作用的结构及复合物的动态变化情况, 为设计出更高生物活性的DNA小沟结合剂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6.
课件的超越者--"积件"的悄然兴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壮亚峰  高枫  李广洲 《化学教育》2001,22(10):40-41
1 问题提出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在教育领域中的运用 ,为教学改革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其提高教学效率、增加学习个别化的卓越功能逐渐被人们所熟识与认可。对于计算机辅助教学来讲课件是相当关键的 ,教学课件凝固了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 ,附加了设计者的个性风格。就市售的商业软件来看 ,因往往不能体现教学特征和教师的教学风格 ,实际上使用起来比较困难 ,教师也无法按自己的意愿改造课件。由于通用性的课件不存在 ,需要教师自己动手编制 ,可能够编制教学课件的老师并不多 ,这就使得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受到一定阻碍。要解决课…  相似文献   
117.
高效液相色谱法直接测定谷物中亚油酸含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了未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谷物中亚油酸(LA)的方法,采用C8反相柱,以乙腈:四氢呋喃:水(含0.4%HAC)=62:3:35为流动相,示差折光检测器检测,测定了同一批谷物中LA含量3.16%,标准偏差0.13,变异系数4.13%,回收率为93.92%-96.22%,方法快速,重现性及准确度均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18.
本文通过考察新疆38个工业行业部门的集约化发展情况,提出了新疆工业经济的整体水平佾然处于粗放型发展的阶段之结论。  相似文献   
119.
蛋白质结构的FT-IR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蛋白质使用领域的增加,迫切需要知道它在不同环境中的结构特征及生物活性。目前,测定蛋白质结构的方法很多,包括X射线衍射技术、圆二色光谱(CD)、质谱、FT-IR等。FT-IR(傅立叶变换光谱)法不仅能够测定不同环境中的蛋白质结构及生物活性,而且能够测定其二级结构的相对含量。本文简要综述FT-IR技术用于蛋白质结构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0.
徐翔  李坤  魏擎亚  袁俊  邹应萍 《化学进展》2021,33(2):165-178
随着给/受体材料的不断发展,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器件效率不断取得进展.特别是非富勒受体分子Y6的出现,使单结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效率突破了15%.Y6已经应用到了有机太阳能电池各个方面并且极大提升了其性能.本综述主要总结了Y6在二元、三元和四元、逐层印刷、柔性、叠层和半透明等有机太阳能电池方面的研究情况,以及基于Y6三线态的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