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15篇
化学   53篇
晶体学   6篇
力学   5篇
数学   20篇
物理学   5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基于石墨烯量子点(GQDs)的荧光性能建立了一种非标记荧光方法,用于灵敏和选择性测定抗坏血酸(AA)。GQDs溶液在紫外光激发下发出很强的蓝色荧光,当向溶液中加入AA后,GQDs溶液的荧光被猝灭。猝灭机理可能为在弱酸性介质中,AA与GQDs发生氧化还原反应,AA转移电子给GQDs。荧光猝灭强度与AA浓度在5.0×10~(-6)~7.5×10~(-5)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低至1.0×10~(-6)mol/L。该体系成本低、操作简单,并且在多种可能干扰的物质存在下对AA表现出很高的选择性。本方法应用于生物样品中AA的检测,回收率在95.2%~115.3%之间。  相似文献   
102.
本文引入“知识浓度”和“知识应用速度”两个概念,利用知识稀释效应的系统动力方程解释知识溢出机理。从突变视角分析了知识溢出的突变特性,借鉴尖点突变理论对系统动力方程进行换元变换,建立了知识溢出状态的尖点突变模型,讨论了知识稀释系统控制因子的变化与知识溢出状态间的判定规则,说明了知识应用过程中知识溢出特性如突跳、滞后效应等特性及知识溢出态和接受态之间转化的尖点突变机理。最后,利用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揭示以省级行政区为对象的知识溢出状态、变化情况及发展趋势,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和知识战略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3.
钇(Ⅲ)-偶氮胂Ⅲ配合物探针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pH 2.3~2.5的B-R缓冲介质中,蛋白质与钇(Ⅲ)-偶氮胂Ⅲ配合物发生结合反应,引起配合物溶液褪色及吸光度降低。在一定范围内其最大吸光度降低值与蛋白质的浓度成正比。基于此,建立了以钇(Ⅲ)-偶氮胂Ⅲ配合物为光谱探针,分光光度测定蛋白质含量的新方法。该法灵敏度高,线性关系好,人血清白蛋白的含量在0~20mg/L范围内与配合物吸光度的降低值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表观摩尔吸光系数6ε52为2.60×106L.mol-1.cm-1;生物体内的常见物质基本上不干扰测定。本法可直接应用于人血清样品中蛋白质总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104.
该文给出了双调和型抛物方程初值问题解的Schauder估计,并且在适当的空间中证明了解的存在性与惟一性.类似于二阶情形,首先通过Fourier变换得到一个形式解,然后再利用位势理论和逼近方法得到解的正则性、唯一性及存在性.该方法简单而易懂.  相似文献   
105.
在MOCVD系统中用预淀积In纳米点低温下合成生长InN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低压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淀积(LP-MOCVD)系统,在(0001)蓝宝石衬底上采用预淀积In纳米点技术低温合成制备了立方相的InN薄膜.首先以TMIn作源在蓝宝石衬底表面预淀积了一层金属In纳米点,然后在一定条件下合成生长InN薄膜.X射线衍射谱(XRD)和X射线光电子发射谱(XPS)显示适当的预淀积In不仅能够促进InN的生长,同时还能够抑制金属In在InN薄膜中的聚集.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表明,金属In纳米点不仅增强了成核密度,而且促进了InN岛的兼并.自由能计算表明预淀积的In优先和NH3分解得到的NH与N基反应生成InN.我们认为这种优先生成的InN为接下来InN的生长提供了成核位,从而促进了InN的生长.  相似文献   
106.
报道了在CPB 存在下,新试剂1-(6-硝基-2-苯并噻唑)-3-(5-溴-8-喹啉)-三氮烯(NBTBQT)与钴的显色反应.在pH 9.5的硼砂-NaOH缓冲介质中,试剂与钴形成2:1 深蓝色络合物,其最大吸收波长位于655 nm处,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1.94×105 L·mol-1·cm-1,钴的质量浓度在0~0.24 mg/L 的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方法应用于维生素B12注射液和水系沉积物的测定.  相似文献   
107.
文长春  赵书林  黄勇  潘丽  陈佳  胡坤 《分析测试学报》2015,34(10):1168-1172
基于核酸外切酶Ⅲ(ExoⅢ)辅助分析物循环放大原理,结合石墨烯(G)的超高荧光猝灭能力,以三磷酸腺苷(ATP)作为模型分析物,构建了一种新型的荧光探针,实现了ATP的高灵敏检测。两条DNA链各包含一部分ATP适体序列,其中1条DNA链的3'端修饰有荧光染料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当模型分析物不存在时,两条DNA链通过非共价π-π堆积作用吸附在G表面,导致FITC的荧光猝灭。当目标物ATP存在时,两条DNA链与目标物ATP进行特异性结合,形成一双链夹心结构,随后加入ExoⅢ,由于ExoⅢ可对该双链夹心结构的3'凹陷末端进行逐步水解,释放出目标物ATP和游离的FITC。释放出的目标物ATP可继续进入下一循环,不断产生游离FITC,游离FITC将脱离G表面,从而导致体系的荧光恢复,并且恢复的荧光强度与ATP浓度在0.02~1μmol/L范围内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S/N=3)为9 nmol/L。  相似文献   
108.
运用自行设计组装的微流控芯片电泳化学发光检测装置和单细胞分析专用玻璃微流控芯片,建立了一种测定人单个血红细胞中血红蛋白(Hb)含量的新方法。该方法采用双T型的窄进样通道,宽反应通道及适中分离通道的玻璃微流控芯片,集成单个细胞的进样、固定、溶胞、分离和检测等操作于一块微流控芯片上。以p H 10.5的硼砂缓冲液为电泳介质,选用鲁米诺-过氧化氢化学发光体系,对人单个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含量进行测定。血红蛋白的质量在2.0~90 pg范围内,与化学发光强度(峰高)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S/N=3)为0.8 pg。通过对19个血红细胞进行检测,得到人单个血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含量在14~68 pg范围内,该结果与无氰HGB测量法测得的总体细胞血红蛋白的平均值(34.5 pg)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09.
CVD金刚石膜中1145cm~(-1)拉曼峰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用拉曼光谱手段对CVD方法生长的金刚石膜,特别是其中最有争议的1145cm-1附近的拉曼峰进行了研究。用不同波长激光激发得到此峰的拉曼谱与量子尺寸选择效应所预期规律的相反,反驳了将1145cm-1附近的拉曼峰指认为纳米晶金刚石本征峰的说法。而通过对不同样品的比较,从侧面支持了将它归结为杂质,即反式聚乙炔的指认。更进一步通过分析不同尺寸的样品中杂质峰的相对强度,提出了这个峰的强度或许可以作为金刚石晶粒尺寸判据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0.
联合生存状态与Gompertz死亡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证明了对任一生存群,如果对于任何联合生存状态的个体。总可以找到一服从此群体的死亡力的个体,使得二者的生存分布相同,则群体一定服从Gompertz死亡力。本文的结果,说明了生存群体中的联合状态的个体的生存分布可由生存群体中单生命个体的生存分布来代替的充要条件是,生存群服从Gompertz死亡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