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24篇
  免费   1166篇
  国内免费   2012篇
化学   3976篇
晶体学   360篇
力学   368篇
综合类   156篇
数学   901篇
物理学   2841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209篇
  2021年   199篇
  2020年   176篇
  2019年   176篇
  2018年   171篇
  2017年   266篇
  2016年   187篇
  2015年   297篇
  2014年   352篇
  2013年   455篇
  2012年   480篇
  2011年   475篇
  2010年   490篇
  2009年   507篇
  2008年   616篇
  2007年   517篇
  2006年   528篇
  2005年   431篇
  2004年   319篇
  2003年   258篇
  2002年   201篇
  2001年   279篇
  2000年   248篇
  1999年   125篇
  1998年   68篇
  1997年   64篇
  1996年   55篇
  1995年   54篇
  1994年   67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38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2篇
  1964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31.
采用从煤直接液化实验装置取得的液化残渣,研究了它的流变性及温度和油、沥青质、固体含量对其流变性的影响。液化残渣是剪切变稀的非牛顿型假塑性流体,非牛顿指数随温度升高而不断减小,温度越高越接近牛顿流体行为。液化残渣对温度非常敏感,在升温过程中其表观黏度下降很快,且没有出现黏度峰。在液化残渣中加入少量的循环油后其表观黏度大幅下降;而在加入少量沥青质后则表现出低温下黏度变大,高温下黏度变小的现象;固体含量则始终是黏度增大的因素,表明其黏度与油、沥青质和固体含量关系密切。液化残渣的黏度-温度关系符合Arrhenius关系式,但在升温过程中出现了拐点,低温段的黏流活化能比高温段的要大。  相似文献   
132.
4,4'-联吡啶与二苄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镉配合物[Cd(DBTC)2]2 (1)反应得到加合物[Cd(DBTC)2(4,4'-bipy)] (2) (DBTC=N,N-二苄基二硫代氨基甲酸), 通过晶体结构分析及红外光谱等研究其结构与性质. 结果表明: 引入小分子配体会破坏[Cd(DBTC)2]2 (1)的二聚结构, 加入吡啶则得到单核的吡啶加合物[Cd(DBTC)2py] (3), 而引入4,4'-联吡啶后其结构变为新型的一维链状结构的配位聚合物2, 这种结构在二硫代氨基甲酸金属配合物中少见报道. 也比较了不同配体如吡啶及4,4'-联吡啶对Cd(II)及Zn(II)配合物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3.
以柠檬酸-硝酸盐自蔓延燃烧法合成了ABO3型钙钛矿结构的Pr0.6-xNdxSr0.4FeO3-δ(x=0.0~0.6)系列稀土复合氧化物粉体。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激光共焦拉曼光谱(LRS)对产物的晶体结构进行了表征。分别采用热膨胀仪测定烧结陶瓷体的热膨胀系数(TEC);TG-DTA记录材料的热稳定性;XRD研究阴极材料与中温电解质Sm0.2Ce0.8O1.9(SDC)及La0.8Sr0.2Ga0.8Mg0.2O3-δ(LSGM)的化学相容性;SEM观察阴极/电解质复合材料的断口形貌。结果表明,该系列样品在高、低温热循环过程中化学稳定、晶型稳定;在室温至1 100 ℃范围内的平均热膨胀系数为1.16 × 10-5 K-1,与SDC及LSGM的热膨胀系数十分接近。阴极/电解质混合粉体1 200 ℃煅烧10 h,XRD未检测到新物质;SEM显示复合层断面界面清晰,没有相互扩散现象。该体系有望成为以SDC或LSGM为电解质的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合适的阴极材料。  相似文献   
134.
合成了[Co(N-(2-吡啶基甲基)-N,N-二甲基乙二胺)(2-(氨基甲基)吡啶)Cl] [ZnCl4]体系的三个异构体,将配合物用H2ZnCl4结晶,1H NMR检测表明它们是标题体系中的异构体,并利用二维核磁共振技术与单晶X ray衍射法平行解析了——异构体的结构,确定其结构f2,结果显示结构中存在C-H…π相互作用.用量子化学从头计算方法,在赝势基组RHF/LANL2DZ的水平上对体系的十个可能的几何异构体(四个经式异构体和六个面式异构体)进行了结构优化及基态能量计算,f2’;f3;m3;m4四个异构体的基态能量比其他异构体低,其中f2’为最低.因此CH…π相互作用对含吡啶环的[CoN5 Cl]2 系配合物的异构体的选择性形成及其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5.
研究了多金属氧酸盐分子基化合物K3[Cr3O(OOCH)6(H2O)3][α-GeW12O40]·17H2O的合成、晶体结构及其结晶水可逆脱附和吸附性能.该化合物属于单斜晶系,C2/m空间群,α=2.738 3(6)nm,b=1.58 3 0(3)nm,c=1.730 4(4)nm,β=102.43(3)°,V=7.325(3)nm3,Z=4,R1(wR2)=0.067 8(0.171 9).该晶体具有孔道结构,孔道内的结晶水能够可逆的脱附和吸附,而晶体结构随之恢复,因此具有分子筛的特性.  相似文献   
136.
A new kind of adsorbent Li(1+x)AlxTi(2-x)(PO4)3 was synthesized by solid state reaction method. The influence of the content of doping aluminum on the adsorbent Li(1+x)AlxTi(2-x)(PO4)3 was investigated by XRD, while the morphology of powders was observed by SEM.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adsorption properties showed that the adsorbent can selectively adsorb sodium with the adsorption capacity of 11.76 mg/g. The optimum conditions of adsorption are at pH 10.0-11.0 in LiCl solution.  相似文献   
137.
原位聚合沉积聚苯胺薄膜及其电致变色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原位聚合的方法,以水溶性高分子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空间稳定剂,直接在玻璃基体表面聚合沉积导电聚苯胺(PANI)薄膜。用扫描电镜(SEM)、紫外可见光谱(UV-Vis)、四探针电导率测试仪和热重分析仪(TG)对聚苯胺膜结构及性能进行了表征。采用循环伏安法测试了薄膜的电致变色性。结果表明:盐酸掺杂聚苯胺薄膜呈翠绿色,薄膜厚115 nm,表面电导率为4.6×10-3S/cm。电致变色实验中聚苯胺电极电位在-6~ 6 V循环变化时,薄膜颜色在黄绿和蓝绿间可逆变化。电致变色前后聚苯胺薄膜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表明,随着电极电位的降低,极化子峰发生红移,说明聚苯胺分子链中醌式结构单元被还原,聚苯胺薄膜质子化程度提高。  相似文献   
138.
层状LiCoO2作为锂离子二次电池电极正极材料已得到广泛应用。由于钴资源匮乏及成本高,致使进一步提高比容量和比能量以及降低成本的研究引起关注。诸如LiCoO2体材中钴被M(N i,Mn,Ti,Mg)替代或部分被替代的研究[1-3],表面修饰研究[4-6],合成方法研究如固相法[7],溶胶凝胶法[8],共沉淀法[9],微波加热合成法[10]等。与钴相比,镍资源相对丰富且对环境友好,故以镍代钴合成LiCo1-xN ixO2的研究成为热点[11-13]。由于N i2 难以被氧化成N i3 致使合成时易生成非化学计量化合物,加之在充放电过程中,由于Li 离子与N i3 离子半径相近易产生阳离…  相似文献   
139.
青霉素酰化酶在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共聚物上的固定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共价键合法将青霉素酰化酶固定化在珠状多孔的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共聚物上,研究了固定化反应时间、温度、pH值和酶液用量对固定化青霉素酰化酶的表观活性、表观偶联效率、活性回收及稳定性的影响.将GM共聚物载体加入到磷酸缓冲液(0.1mol/L,pH10.8)与青霉素酰化酶液(每克干载体用酶液1ml)的混合溶液中,在30℃下反应72h,单位质量(干重)固定化酶的表观活性为348U/g,表观偶联效率为66.7%,活性回收为31.7%.  相似文献   
140.
Polyazoamide(PAA) was used as initiator to prepare block copolymer P(MMA-b-St) byfree radical polymerization. The fraction of block copolymer was about 50%. The structureof the block-copolymer was characterized by IR and the results of ~1H-NMR and GPCshowed that the content of the block and the molecular weight (M_w) of the prepolymerand block copolymer could be controlled by varying the mol ratio of styrene/PAA andMMA/prepolymer. DSC and TEM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block copolymer has twoseparated 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s and phase separation within the domain struc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