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40篇
  免费   2135篇
  国内免费   1411篇
化学   7955篇
晶体学   162篇
力学   818篇
综合类   118篇
数学   1285篇
物理学   4748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273篇
  2022年   317篇
  2021年   467篇
  2020年   493篇
  2019年   503篇
  2018年   416篇
  2017年   375篇
  2016年   605篇
  2015年   564篇
  2014年   677篇
  2013年   816篇
  2012年   1064篇
  2011年   1035篇
  2010年   807篇
  2009年   741篇
  2008年   725篇
  2007年   644篇
  2006年   660篇
  2005年   566篇
  2004年   371篇
  2003年   315篇
  2002年   318篇
  2001年   238篇
  2000年   212篇
  1999年   220篇
  1998年   183篇
  1997年   208篇
  1996年   182篇
  1995年   174篇
  1994年   143篇
  1993年   100篇
  1992年   94篇
  1991年   81篇
  1990年   82篇
  1989年   72篇
  1988年   55篇
  1987年   42篇
  1986年   61篇
  1985年   35篇
  1984年   21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10篇
  1975年   7篇
  1973年   4篇
  1972年   7篇
  1965年   6篇
  196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01.
In order to elucidate the mechanism of reaction M+ + SCO, both triplet and singlet potential energy surfaces (PESs) for the reaction of Sc+ + SCO have been theoretically investigated using the DFT (B3LYP/6-311+G*) level of theory. The geometries for reactants, intermediates, transition states and products were completely optimized. All the transition states were verified by the vibrational analysis and the intrinsic reaction coordinate calculations. The involving potential energy curve-crossing dramatically affects reaction mechanism, reaction rate has been discussed, and the crossing points (CPs) have been localized by the approach suggested by Yoshizawa et al. The present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action mechanism are insertion–elimination mechanism both along the C–S and C–O bond activation branches, but the C–S bond activation is much more favorable in energy than the C–O bond activation. All theoretical results not only support the existing conclusions inferred from early experiment, but also complement the pathway and mechanism for this reaction.  相似文献   
102.
用特征值-特征向量法对甲烷-空气燃烧时NOX生成的化学反应机理进行了简化,得到了仅由15个基元以应组成的简化反应模型。对比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在较宽燃空比内与全面模型很好吻合,因而可望用于燃烧过程数值模拟时对NOX生成的预测  相似文献   
103.
耐硫催化剂上合成混合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改进制备方法和添加助剂,用浸渍-热分解法制得了具有高活性和高选择性的MoS2-K-C型耐硫低碳混合醇催化剂。在8.0-11.0MPa,290-340℃,6000-12000h^-1,H2 S 浓度为100ppm 左右的条件下,在直流反应器中对催化剂进行了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醇得率为0.14-0.47gROH(gcat·h)^-1,选择性为89-98%。同时,考察了操作条件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1042h的试验,证明催化剂具有很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4.
氟硼二吡咯类阳离子荧光探针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荧光探针提供了方便、快捷、廉价的分析测试手段,并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因而在分析化学、临床生物化学、医学以及环境科学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氟硼二吡咯(BODIPY)是一种光物理和光化学性能优异的荧光染料,本文综述了近年来BODIPY类阳离子荧光探针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5.
106.
采用两种不同前驱体通过水热法合成了Ce0.67Zr0.33O0.2固溶体,并通过XRD,BET,TPR等手段考察了样品的相结构,比表面及还原特性.结果表明,在180℃,12 h的水热条件下,以共沉淀产物为前驱体所制得的Ce0.67Zr0.33O0.2固溶体比表面积较高,但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分离;以凝胶产物为前驱体制得的Ce0.67Zr0.33O0.2固溶体结构更完整,具有良好的还原特性及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7.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甲砜霉素片的含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甲砜霉素的紫外吸收特征,建立了以乙腈-水为溶媒、(225±1)nm为最大吸收波长的紫外分光光度法。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5~25.0μg/mL,平均回收率为99.92%,RSD为0.30%。用对照品比较法测定5批甲砜霉素片的含量,并与中国药典方法的测定结果进行比对,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的测定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08.
某些无水硼酸盐具有熔点高、耐潮解、损伤阈值高、光学透过波段好等优点,在材料科学领域中一直受到人们的注视。陈创天等首次得到新型紫外倍频材料—低温相偏硼酸钡。之后,又合成了具有倍频效应的晶体材料α-LiCdBO_3。  相似文献   
109.
张莹  田鹏  周帆  刘广宇  刘中民 《催化学报》2007,28(11):963-969
采用水热法成功地合成了一种含有亚微米级孔洞的微孔磷酸盐晶体材料(记为HAP-TAP),其形貌特征是:六棱柱形的晶体表面分布着大量0.4~0.8μm的亚微米级孔洞,孔洞内长有片层状晶体.在样品晶化的过程中,通过控制合成时间,获得了纯六棱柱形晶体的大单晶(记为HAP).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粉末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和电子能谱(EDX)对HAP-TAP独特形貌的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和揭示.HAP的单晶XRD数据表明,HAP是一种具有二维空旷骨架结构的新型微孔磷酸铝晶体,其分子式为Al5(OH)2(PO4)7(C2N2H10)3.0.5H2O.EDX分析结果表明,生长于六棱柱形晶体孔洞内的片层状晶体为磷酸钛铝材料.  相似文献   
110.
三(2-苯并咪唑亚甲基)胺硝酸镍(Ⅱ)配合物的合成及结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三(2-苯并咪唑亚甲基)胺简称NTB与Ni(Ⅱ)的硝酸盐形成配合物C28H35N9O9S2Ni。本文报道其合成,红外光谱及晶体结构。该化合物为三斜晶系,空间P1↑-,a=9.650(3),b=12.716(2),c=14.436A,α=11.46(2),β=91.66(3),γ=97.55(2)°,V=1718(2)A^3,Z=2,F(000)=793,Dc=1.48g/cm^3,Mr=764.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