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8篇
  免费   145篇
  国内免费   122篇
化学   223篇
晶体学   21篇
力学   62篇
综合类   14篇
数学   255篇
物理学   32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21.
应用伦琴射线、透射电镜、电子衍射、热分析、电阻等方法研究了Cu-Pd合金的相稳定性. Cu-Pd固溶合金在低温下的有序-无序转变属于Spinodal有序分解. 在300 ℃分解初期普遍存在位错和孪晶, 它们阻碍了原子的规则排列, 从而出现短程有序和伪孕育期反常现象, 使合金处于亚稳定状态. 随着热处理时间延长, 这些晶体缺陷逐渐消失, 最终形成稳定的长程有序相α″和β.  相似文献   
22.
The title compound has been synthesized under nitrogen atmosphere using V_2O_5 for the initiator by Schlenk techniques. It′s single crystal, which is very air and water-sensitive, was obtained and determined from three-dimensinal x-ray diffraction data collected by the four-circle diffractometer. The crystals are orth- orhombic with space group D_2~4-P_(212121) and unit cell constants a=0.909 nm, b=1.4909 nm, c=2.1635 nm and z=4. We derived first the positional parameters of V, Zn, Cland O atoms by direct method using SHELXTL program. The coordinates of other the non-hyleast-squares refinement for all atoms gave a final discrepency factor R=0.0945 and RW=0.0674.The result of structur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compound is composed of the octahedral cation [VCl_2·(THF)_4]~+ and the tetrahedral anion [ZnCl_3·THF]~-.The reaction mechanism was discussed. The title compound is reaction product of VCl_3 with ZnCl_2 in THF.  相似文献   
23.
芦丁合钴与DNA相互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合成了芦丁合钴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ICP、IR1、H NMR和TG-DTA等手段进行了表征,确定其分子式为[Co3(R t)2(H2O)12](CH3COO)2;运用电化学、吸收光谱、荧光发射光谱等方法研究了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CT DNA)的作用机理,并计算了键合常数为2.15×104L.mol-1,实验结果表明芦丁合钴与CT DNA以嵌入模式结合。  相似文献   
24.
考察了823K焙烧的干凝胶xNCA550、气凝胶aNCA550及浸渍型催化剂iNCA550在923K、1073K、1173K反应温度下的积碳行为,对催化剂表面碳的活性及类型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影响催化剂积碳的因素。实验结果表明,随反应温度的提高,催化剂的积碳能力减弱,尤以气凝胶催化剂aNCA550明显。催化剂的积碳主要发生在反应的初期,反应温度越高,到达积碳量相对稳定期所需要的时间越短;随着反应时间的延续,催化剂积碳量缓慢增长,并且表面碳的活性降低。催化剂的酸性和镍晶粒大小是影响其积碳性能的主要内在因素,而它们对积碳的影响程度受反应温度的影响,反应温度越高,催化剂表达酸性中心利于积碳的作用越小,小晶粒镍抑制催化剂积碳的能力越强。  相似文献   
25.
以实验测定的晶体结构为基础, 用密度泛函理论的B3LYP方法, 在6-31G(d)基组水平上计算4个水杨醛缩苯胺类双Schiff碱和吡啶为配体的Zn(Ⅱ)配合物的电子结构, 并结合有限场(FF)方法得到二阶NLO系数. 结果表明, 在4个五配位配合物中, 双Schiff碱配体的共轭性减弱, 在Schiff碱配体引入叔丁基以及连接双Schiff碱的桥对配合物的结构影响很小. 同时4个配合物的配键性质、原子电荷分布、前线分子轨道能级等方面具有相似性. 但引入叔丁基改变了配合物前线分子轨道组成, Zn—O配位键的极性有所加强, 从而使配合物的极化率和二阶NLO系数增加, 而连接两个Schiff碱的桥对配合物二阶NLO性质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6.
右心室分割对肺动脉高压等疾病的心功能分析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然而,右心室心肌薄、易变且不规则,其传统的医学图像分割方法仍然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本文提出基于COLLATE(Consensus Level,Labeler Accuracy and Truth Estimation)的多图谱分割方法,首先以归一化互信息为相似测度对目标图像和图谱集进行B样条配准以获取粗分割结果;然后利用COLLATE对粗分割结果进行融合;最后采用基于形状约束的区域生长算法修正出现错误的数据.10例临床心脏磁共振短轴电影图像被用于算法验证.本文还将使用基于COLLATE的多图谱分割方法得到的结果与深度学习算法及手动分割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与深度学习算法比较,使用本文算法得到的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F)与手动分割更加一致和相关,表明该算法的分割结果有望辅助临床心脏功能诊断.  相似文献   
27.
本文主要研究一类耗散Boussinesq方程的初边值问题的弱解的有限时间爆破.我们主要研究了当初值落在位势井内时,弱解在有限时间爆破的充分必要条件,并给出爆破时间的下界估计.本文是对WANG和SU(2016)的文章的一个补充.  相似文献   
28.
本文从Hamilton算子的特征函数与Hamilton算子的内部斜对角块算子之间的关系出发,证明了一类Hamilton算子的谱分布,进而得到这类Hamilton算子可逆的充要条件.最后应用具体的例子说明了所得结论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9.
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遗传算法优化的小波神经网络,对大孔树脂纯化过程中橄榄果中的鞣花酸含量进行监控。通过小波变换对光谱进行去噪、压缩,作为人工神经网络的输入,同时以遗传算法优化神经网络的权值与阈值,并与常用的偏最小二乘(PLS)线性模型的建模效果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两者都能够较准确的预测鞣花酸的含量,相对而言,人工神经网络(ANN)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0.
目前许多新型高效金属催化剂在设计制备中都考虑到表面力学因素, 例如层状结构、核壳结构等, 其表面高活性原子受到不同程度的应变作用. 应变可直接改变金属的能带带隙, 对催化剂表面的电化学反应产生显著影响, 是一种有效提升材料催化活性的新思路和制备高性能催化剂的新途径, 因此受到了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传统的材料应变工程手段存在着活性物质层的应变值难以精确定量, 并缺少实时调控以及制备工艺繁琐等难题, 导致应变与电催化活性相关性规律识别方面的理论和实验研究进展缓慢. 相比于传统的材料手段, 交变载荷产生的应变具有幅值和频率的可变性以及连续的调控性, 在实验中可以完全排除噪声、缺陷、空位、基底效应等其他外部或材料本征的影响因素. 该综述从经典固液界面热力学表述出发, 简要介绍了电催化体系中的力?电?化学耦合效应, 归纳总结目前电催化体系中应变施加的实验手段和分析方法, 并基于目前相关研究着重讨论在交变载荷作用下应变对金属表面电催化反应的作用机理, 最后从力学角度展望了表面力学在电催化体系中的研究重点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