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38篇
化学   77篇
晶体学   1篇
力学   1篇
数学   3篇
物理学   5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合成了一种手性基团修饰的金属卟啉化合物[5-对(L-亮氨酰氧乙氧基)苯基-10, 15, 20-三苯基卟啉锌]. 通过元素分析、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圆二色光谱及核磁共振波谱对该化合物进行了较详细的表征. 同时, 采用分子力学方法搜索了主体的最低能量构象, 从理论上进一步解释实验结果. 利用Z扫描技术测定了该化合物的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质.  相似文献   
62.
为加深对物理化学中实际气体行为的认识,通过van der Waals方程对不同温度下实际气体的pV_m-p曲线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63.
以3, 5-二氨基-1,2,4-三唑与取代苯甲醛为原料成功合成了5种1,2,4-三唑双席夫碱衍生物(D1-D5)。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了化合物对小麦赤霉病菌的体外抗真菌活性。结果表明,除化合物D3外,其余4种化合物的活性均优于对照药物氟康唑,其中化合物D1的抑制效果约为对照药物的1.8倍,可作为抗小麦赤霉病菌的先导化合物进一步研究。分子对接的结果与生物活性一致,即对接结合能越小,抗小麦赤霉病菌的活性越强,且氢键是维持药物分子与受体蛋白稳定结合的关键因素。为克服病原菌的耐药性问题,研究了活性最强的化合物D1和D2与氟康唑复配体系的抑菌作用,结果发现,m(D1)∶m(氟康唑)=1∶2、m(D2)∶m(氟康唑)=1∶1、1∶2、1∶4和4∶1时,共毒系数(CTC)值大于120,表现为增效作用,故化合物D2有望成为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复配用剂。  相似文献   
64.
A copper(Ⅱ) complex Cu(L)2(NO3)2 constructed by the L (L = N-(4,6-dimethoxylpyrimidin)-N'-(ethoxycarbonyl)thiourea) ligand crystallizes in monoclinic, space group C2/c with a = 16.2416(16), b = 9.1385(7), c = 22.0008(18) A, β = 108.077(2)°, V = 3104.3(5) A^3, Dc = 1.627 g/cm^3, Z = 4, C20H28CuN10O14S2, Mr = 760.18,μ(MoKa) = 0.920 mm^-1, F(000) = 1564, R = 0.0471 and wR = 0.1284 for 2239 observed reflections (I 〉 2σ(I)). X-ray diffraction shows the existence of weak complementary intramolecular N-H...O (DA) hydrogen bonds which further strengthen the coordination from the two L ligands with the Cu(Ⅱ) ion, intermolecular C-H...O hydrogen bonds and weak π...π stacking interactions, leading to the formation of a multi-dimensional supramolecular network.  相似文献   
65.
叶颖惠  吕斌  张维广  黄宏文  叶志镇 《物理学报》2012,61(3):36701-036701
非极性方向生长的ZnO基多量子阱消除了量子限域Stark效应, 可以提高光电器件的发光效率. 据此我们采用脉冲激光沉积方法(PLD)在r面蓝宝石衬底上生长了高质量的a面(1120)单一取向非极性Zn(Mn,Na)O薄膜. X射线衍射(XRD)、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Hall测试、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测试结果表明: 衬底温度和生长气压对Zn(Mn,Na)O薄膜的非极性生长影响很大, 在600℃和0.02 Pa条件下实现了Mn-Na共掺, 得到了高结晶质量并具有良好光电性能的非极性Zn(Mn,Na)O薄膜. 此外, 我们还利用超导量子干涉仪(SQUID)研究了Zn(Mn,Na)O薄膜的生长取向对其室温铁磁性能的影响规律, 并对引起磁性变化的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6.
缓变回旋管谐振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雷朝军  喻胜  李宏福  牛新建  刘迎辉  候慎勇  张天钟 《物理学报》2012,61(18):180202-180202
在高次模回旋管中, 模式竞争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基于广义传输线理论, 得到能准确描述缓变结构谐振腔模式耦合的一阶传输线方程组; 通过分析耦合系数, 优化得到了一种新型光滑渐变(缓变)谐振腔. 与直线连接的(折变)谐振腔相比, 该腔体有更强的模式抑制能力, 腔中非工作模式归一化幅值可达-100 dB, 输出行波段非工作模式归一化幅值可达-88.6 dB.  相似文献   
67.
4-(4,6-Dimethoxyl-pyrimidin-2-yl)-3-thiourea carboxylic acid ethyl ester was synthesized by the reaction of 2-amino-4,6-dimethoxyl pyrimidine,potassium thiocyanate and methyl chloroformate in ethyl acetate.Single crystals suitable for X-ray measurement were obtained by recrystallization with the solvent of dimethyl formamidc at room temperature.The crystal structure was determined by X-ray diffraction analysis.Crystallographic data:C10H14N4O4S,Mr=286.31,monoclinic,space group C2/c with a=2.5309(3),b=0.67682(6),c=1.74237(19)nm,β=114.744(3)°,V=2.7106(5)nm3,Dc=1.403 g/cm3,μ=0.225mm-1,F(000)=1200,Z=8,R=0.0514 and wR=0.1529.  相似文献   
68.
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了环状二卟啉与trans-2,trans-3,trans-4和e型4种吡咯烷二取代C60衍生物(bis-C60)异构体之间的弱相互作用。研究表明,吡咯烷取代基团的引入使富勒烯与二卟啉的结合常数按C60单取代C60二取代C60的顺序降低。4种bis-C60与二卟啉的结合常数变化顺序为trans-2trans-3≈trans-4e,表明2个取代基间的相对位置对二取代C60与环状二卟啉间作用有一定影响,分析认为主、客体分子间空间位阻效应的差异是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以trans-3 bis-C60/二卟啉复合物为代表,通过密度泛函理论模拟了其几何结构和吸收光谱。  相似文献   
69.
三个不同的多吡啶配体:2,3-二(2-吡啶基)喹喔啉(dpq)、2,3,7,8-四(2-吡啶基) 喹喔啉(tppq)和2,3,6,7,10,11-六(2-吡啶基)喹喔啉(hpdq)分别和银反应得到3个银的配合物:[Ag(dpq)(NO3)2]n (1)、[Ag4(tppq)2(NO3)4](2)和[Ag6(hpdq)2(NO3)6] (3)。结果显示, 3个配体分别和银形成了四核(1)、四核(2)以及六核(3)的三明治单晶结构, 12的四核结构依靠Ag和NO3-之间的相互作用进一步延伸为二维面, 而3的六核结构依靠C-H…O的氢键作用形成三维网。此外, 在研究3个配体和金属银在溶液中的光谱学性质时发现, 配体hpdq和银反应的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都要比其它2个配体灵敏度高。  相似文献   
70.
分别以E-3-[4-(羧甲氧基)-苯基]丙烯酸(H2L1)和E-3-[4-(羧甲氧基)-苯基]丙烯酸(H2L2)为主配体,合成了3种钴(Ⅱ)配位聚合物:[Co(L1)(bpp)]n(1),{[Co(μ3-OH)2(L2)4(bpy)2(H2O)4]·12H2O}n(2)和[Co(L2)(bpy)]n(3)(bpp:1,3-二吡啶基丙烷,bpy:4,4-联吡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粉末和单晶衍射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果表明钴(Ⅱ)离子在这3种配合物中具有不同的配位环境,导致3种配合物具有不同的晶体结构和磁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