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3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63篇
化学   191篇
晶体学   8篇
力学   12篇
综合类   5篇
数学   27篇
物理学   12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许睿  潘博  张峰  马桂林  仇立干 《化学学报》2006,64(24):2442-2446
通过高温固相合成法首次合成了La2Mo1.8Ga0.2O9陶瓷样品. 粉末XRD结果表明, 该样品为单一立方相La2Mo2O9结构. 以陶瓷样品为固体电解质、多孔性铂为电极, 采用交流阻抗谱、气体浓差电池、氧泵等方法研究了样品在600~1000 ℃下各种气氛中的离子导电特性. 结果表明, 氧浓差电池电动势的实测值与理论值吻合得很好, 氧离子迁移数为1, 表明该陶瓷样品在该温度下氧气气氛中为一纯氧离子导体; 氧泵(氧的电化学透过)实验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该样品在氧气气氛中为一纯氧离子导体; 在氧分压p(O2)=10-5~105 Pa的高氧分压气氛中, 电导率与氧分压变化基本无关, 表明在该氧分压范围内样品为纯离子导体, 这与氧浓差电池电动势测定结果相吻合; 在低氧分压为10-5~10-15 Pa范围内, 总电导率随氧分压降低而稍有升高, 表明在该氧分压范围样品为氧离子与电子的混合导体; 在600~1000 ℃下氧离子电导率>10-2 S•cm-1, 显著高于母体La2Mo2O9的氧离子电导率, 1000 ℃时的氧离子电导率为0.07 S•cm-1.  相似文献   
12.
刘晓敏  许秀丽  聂雪梅  国伟  张峰 《色谱》2020,38(7):750-758
食品中化学性有害物是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质谱是对食品中化学性有害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有效方法。该文按照化合物结构类别,综述了食品中重要化学性有害物的质谱软电离裂解机理,包括农药、兽药、真菌毒素,以及其他化学污染物。对于每类化合物,重点综述化合物质谱裂解产生的特征碎片、中性丢失等,以及这些质谱软电离裂解机理在食品中化学性有害物筛查及发现中的应用。研究化合物的质谱裂解机理可以帮助研究者对化合物进行结构解析和结构确证,为食品中同类结构新型化学性有害物的发掘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采用活性单元拼接法设计并合成了10个含1,2,4-三唑硫醚单元的新型喹唑啉酮类衍生物(1a~1j),其结构经1H NMR,IR,MS和元素分析表征。初步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部分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其中1a对小麦赤霉菌的抑制率为40%;1j对半夏立枯菌的抑制率为34%;1e,1f和1h对水稻纹枯菌的抑制率分别为35%,34%和34%。  相似文献   
14.
以2-苄硫基-5-甲基-7-羟基-1,2,4-三唑并[1,5-a]嘧啶为起始原料,经过醚化、肼解、环化和硫醚化反应合成了10个新型的2-苄硫基-5-甲基-7-(5-取代苄硫基-1,3,4-噁二唑-2)-亚甲氧基-1,2,4-三唑并[1,5-a]嘧啶类化合物5a~5j,并通过1H NMR,IR,MS和元素分析对目标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初步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部分化合物表现出了较好的抗烟草花叶病毒(TMV)或一定的体外抑菌活性.在500μg/mL浓度下,化合物5b,5f和5j对烟草花叶病毒的抑制率分别为45%,45%和43%.  相似文献   
15.
张峰  谭赞  闫柏任  潘顶伍  鲍小平 《有机化学》2014,(12):2499-2504
设计合成了一个新型的含1,8-萘酰亚胺信号单元的咔唑磺酰肼类阴离子受体1,荧光和UV-vis光谱滴定实验表明,1在DMSO中能选择性识别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的F-,Ac O-和2 4H PO-;受体1与这些阴离子形成1∶1的配合物,且它们的结合常数均大于103 L?mol-1.有趣的是,在含水10%(V/V)的DMSO中1对F-表现出了专一性识别.DMSO-d6中的核磁滴定表明,在F-浓度较低时,受体1通过五重分子间氢键作用与其产生了有效结合.  相似文献   
16.
张峰 《色谱》2022,40(8):685-685
食品安全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事关经济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优异的分离分析技术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食品基质复杂,目标物种类繁多,且含量水平低,加之近年来食品安全有害物隐蔽性越来越强,通过化学性修饰等手段使目标物的形态多样等,给食品安全分离分析带来极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ZSM-5分子筛在甲醇制烯烃(MTO)过程中的催化性能和反应机理与其孔道中酸位点分布位置紧密相关. 本文证明在水热合成过程中加入适量的钠离子(Na+)可以增加ZSM-5分子筛交叉腔酸位点比例; 从而促进高级甲基苯的生成并加速芳烃循环, 有利于乙烯生成. 相反, 在合成过程中不添加钠离子, 所制备的ZSM-5分子筛直孔道和正弦孔道酸位点比例明显提高, 有利于促进烯烃循环并提高丙烯和C3+烯烃选择性.  相似文献   
18.
王森  李志凯  秦张峰  董梅  李俊汾  樊卫斌  王建国 《催化学报》2021,42(7):1126-1136,中插21-中插24
甲醇制烯烃(MTO)作为一条由煤、天然气和生物质等含碳资源制备重要有机化学品的非石油路线,近年来备受关注.作为MTO催化剂,分子筛的骨架拓扑结构和酸性质对于其催化活性、反应路径和产物分布等具有重要的影响.H-ZSM-5分子筛是一种典型的MTO反应催化剂,酸位可以分布在MFI拓扑结构的直孔道、正弦孔道和交叉位点处.虽然目前已普遍认可MTO反应遵循芳烃/烯烃双循环烃池机理,分子筛的催化性能与其骨架中酸中心的位置相关,但对于H-ZSM-5分子筛不同孔道位置处的酸中心在甲醇制烯烃反应中的催化作用仍缺乏足够认识.本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和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对H-ZSM-5分子筛不同孔道处(包括正弦孔道、直孔道和交叉腔)酸位中心上的MTO反应网络(包括芳烃循环、烯烃循环和芳构化)及甲醇原料和烯烃/芳烃产物的扩散行为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与正弦孔道和直孔道相比,芳烃循环和芳构化反应在交叉腔的酸中心上因具有较低的能垒而更易进行.相比之下,在正弦孔道和直孔道中,多甲基苯的生成受到显著限制,而烯烃循环却可以在三种酸中心(正弦孔道、直孔道和交叉腔)上以相近的能垒和相似的几率进行.芳烃循环生成乙烯和丙烯的几率相近,而烯烃循坏产物以丙烯和较高的烯烃产物为主.落位于H-ZSM-5交叉腔的酸中心能促进芳烃中间体如多甲基苯的生成,推动芳烃循环,提高乙烯选择性,而正弦孔道和直孔道中的酸中心则能增强烯烃循环,生成较多的丙烯和较高的烯烃产物.因此,H-ZSM-5分子筛对MTO的催化性能(包括活性和产物选择性等),可以通过有目的地调节酸中心在分子筛骨架中的位置分布(即铝落位)而得到有效调变和提升.本文阐明了H-ZSM-5分子筛酸中心在MTO反应中的催化作用与其骨架中的落位之间的有机联系,为高效甲醇转化分子筛催化剂的设计和性能提升提供了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19.
基于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IL?53(Al),制备出多孔碳原位生长碳纳米管(CNTs)的碳复合材料(C?MIL?53(Al)和C?Co@MIL?53(Al))。得益于MIL?53(Al)和CNTs的复合结构以及CoF2的形成,C?Co@MIL?53(Al)复合材料作为超级电容器电极时,在0.5 A·g-1电流密度下展现出了高比电容(240.1 F·g-1),并且经过2000次充放电循环后表现出良好的循环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The title compound(S)-N-(hexahydro-2-oxo-1H-azepin-3-yl)-3-phenyl-2-propenamide(C15H18N2O2, Mr = 258.31) was synthesized by the reaction of(S)-α-amino-ε-caprolactam with 3-phenyl-2- propenoyl chloride. Its chemical structure was determined by 1H NMR, 13C NMR, H RMS and X-ray single-crystal diffraction. The crystal belongs to the monoclinic system, space group P21/n with a = 14.957(3), b = 4.884(1), c = 18.630(4), β = 95.91(3)o, V = 1353.7(5)3, Z = 4, Dc = 1.267 g/cm3, μ = 0.085 mm-1, F(000) = 552, R = 0.0671 and wR = 0.1547 for 2473 observed reflections with I 2σ(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