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松叶蕨(Psilotumnudum)是裸蕨类松叶蕨属孑遗植物,由于分布范围的急剧缩小,现已处于极度濒危状态.对分布于浙江缙云的松叶蕨的自然环境进行了野外调查,测定群落的总体方差比率及X^2统计量等种间联结性指标,并测定其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含量、pH值,以及植株和土壤中的K、Ca、Mg、Fe、Zn、Cu、Mn、Na、Al、Pb、Cd等元素含量.结果表明:松叶蕨群落种类丰富,植被类型的次生特征明显.松叶蕨与极少数种群的种间联结性显著,与大部分种群种间联结性不显著,松叶蕨在群落中具有很大的独立性或随机性.松叶蕨多分布于岩石缝隙或附生在树干上,群落土壤含水量在12.8%~24.6%,pH值4.75~5.18,电导率0.236~0.089mS·cm^-1,有机质含量3.60%~6.08%;松叶蕨对K、Na、Ca和Mg的需要量较高,对Cu、Pb和Cd等重金属元素的富集能力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中国林蛙繁殖产量与雌体大小及年龄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研究了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同一种群内母体大小、年龄与繁殖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母体大小对个体的繁殖产量有显著影响.随着体长的增长,窝卵数、卵径和窝卵质量随之增加;年龄对窝卵数、卵径影响不显著,但与窝卵质量呈正相关.(2)在特定的体长范围内,窝卵数与卵大小间存在一种权衡;母体产的窝卵数越多,卵母细胞相对就越小,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3.
贝壳有机质对CaCO_3晶型形成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珍珠贝贝壳珍珠层为对象,通过贝壳有机质参予体外CaCO3结晶体系,研究了贝壳有机质对CaCO3结晶形成的影响,分析了贝壳有机质对CaCO3晶型形成的控制作用.采用“水溶液中Ca2+与CO2-3相对扩散形成CaCO3”体系,结果表明:珍珠层有机质的不可溶性部分与可溶性部分共同作用,形成了100%的文石;不可溶性部分(含一定未脱净的可溶性部分)作用,形成了文石与方解石的混合物;可溶性部分单独作用,只形成了方解石.结论认为:在贝壳的形成过程中,CaCO3晶型的形成是由贝壳有机质的可溶性部分与不可溶性部分共同作用控制的  相似文献   

4.
碧螺珍珠茶与铁观音的香气成分分析与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碧螺珍珠是一种新创制的乌龙茶,它是利用名优绿茶碧螺春茶树上的驻芽的三叶,借鉴乌龙茶的加工方法制作而成的.本文对碧螺珍珠和铁观音这两种茶叶进行了香气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这两种茶叶香气组成上总体相似,高沸点化合物含量均较高,主要有橙花叔醇、吲哚、2-苯乙醇和α-法呢烯等.但由于两者茶树品种和产地不同,在精油总量和香气组成上有一些差别,这也反映在两者的感官品质差别上.  相似文献   

5.
对不同生境夏蜡梅营养器官的总黄酮和总绿原酸含量进行测定,并分析了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夏蜡梅不同营养器官的总黄酮含量叶片最高,其它器官的含量很低;总绿原酸含量叶、根中的含量较高,其它器官也有一定的含量.3个不同海拔高度夏蜡梅叶片的总黄酮与总绿原酸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2)夏蜡梅7个居群叶片总黄酮含量在3.4979%~5.1779%,其中大雷山2个居群的含量高于临安居群,差异极显著;7个居群叶片总绿原酸含量变化范围为2.6991%~4.5873%,大雷山2个居群的含量也高于临安居群.不同居群叶片的总黄酮和总绿原酸含量具有显著性正相关.(3)通径分析显示,影响夏蜡梅叶片总黄酮和总绿原酸含量的主要因子为氮、有机质和C/N.(4)聚类分析结果为大雷山是夏蜡梅叶片高总黄酮和总绿原酸含量的适生区域.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分析影响浙江丘陵山地茶叶生产的茶树生态气候诸因子的基础上,讨论了茶树气候安全栽培高度,探讨了茶叶产量和自然品质随生态气候变化的基本规律,划出了不同山区茶树生态气候的相对优势层域  相似文献   

7.
嵌段共聚物PDTC-PEG-PDTC的降解和释药性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5,5-二甲基-三亚甲基碳酸酯的均聚物(PDTC)及其与聚乙二醇(PEG)组成的嵌段共聚物(PDTC-PEG-PDTC)的亲水性、水解和酶解性能以及药物释放性能,结果表明:随着聚合物中PEG含量的增加,聚合物的亲水性显著增强;当PEG含量较高时,PEG从聚合物链上断裂溶解使得聚合物的降解速率相对较快;在猪胰脂肪酶(PPL)或假丝酵母皱褶酶(CL)的催化下水解108h,PEG含量对聚合物的水解速率影响不大;药物释放速率随着PEG含量的增大明显提高,n(EO)/n(DTC)为4:1的嵌段共聚物在30min时释药率高达95%。  相似文献   

8.
对福建观音莲座的宿存叶柄采用不同基质、不同浓度的生根粉-6(4h处理)和不同年龄的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设计扦插繁殖试验.结果表明:基质对宿存叶柄发二回叶的百分率、发双芽的百分率、平均发叶数和平均叶长有较显著的影响,园土、泥炭和l园土:l泥炭3种基质中的扦插叶柄发二回叶的百分率分别为45.56%、17.67%和41.0%,发双芽的百分率三者分别是58.89%、15.67%和46.67%;平均发叶数在因土中最多,为3.6枚;平均叶长以泥炭中的最长,达29.92cm.基质对平均成活率、平均根系数量和平均根长无显著影响.生根粉-6(4h处理)和年龄对上述各指标无显著影响,仅年龄对叶柄发叶数有显著影响,以5~l0a的为多,达3.3枚.宿存叶柄扦插是福建观音莲座简便而有效的繁殖方法.  相似文献   

9.
猪卵核移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湖北白猪为受体,杜洛克为供体进行了猪卵核移植的研究.结果表明,半胱氨酸对卵具有保护作用;卵龄对核移植效率有显著影响,以42~48h为宜;激活后卵母细胞做受体可提高移核胚的发育率;供体核发育期对移核胚的发育有显著影响.核移植后的重组胚移入受体后,经体内发育得到了5只核移植仔猪.  相似文献   

10.
可德兰多糖发酵的工艺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正交试验法研究了可德兰多糖发酵培养基中各主要营养因子对多糖产量影响的显著性,并确定了最适培养基配方.分析了溶氧状态、初始pH值、温度等发酵工艺条件的变化对多糖产量影响的规律,从而确定了最适发酵工艺条件.此外,对某些溶氧助剂在可德兰多糖发酵中改善溶氧效果的作用作了尝试,发现添加一定量的植物油可改各发酵液的溶氧状况,有提高多糖产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多项式理想对偶基的理论给出了当代数方程组只有孤立解(即零维理想的零点)时解的重数的一个算法,同时得到了零维理想有重零点的几个判定准则.  相似文献   

12.
三棱镜折射率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不确定度的有关概念及具体实验教学模型 ,提出了测量不确定度的简化模式. 结合分光计 测三棱镜折射率的例子 ,进行了具体分析 ,给出了其测量不确定度的最终评定.  相似文献   

13.
2-氨基嘧啶标准摩尔生成焓的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量热法,用RBC Ⅱ型精密转动弹完全燃烧2 氨基嘧啶(AP),测定其恒容燃烧热,并根据热化学方程式和盖斯定律计算其标准摩尔燃烧焓ΔcH○———m(AP,s)为(-2334.51±1.62)kJ·mol-1,标准摩尔生成焓ΔfH○———m(AP,s)为(-45.90±1.70)kJ·mol-1,为进一步研究嘧啶类化合物的性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 Γ-环中继续研究由元素性质确定的根性质 .首先证明了文献 [1]中主要定理的逆定理 , 从而使满足某些条件的元素所具有的性质 P与根性质 R可互相确定 .进而讨论确定的唯一性问题.利用 这些结果可得出 Γ-环的 Baer根是由元素的 m-幂零性所确定的根.  相似文献   

15.
Banach空间的凸性模与光滑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定义了TC凸性模,TC光滑模,刻划了一致凸性与一致光滑性,并研究了取值于Banach空间的特殊鞅不等式与一致凸性,一致光滑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一类中立型拟线性抛物方程组解的振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垂直相加法无法讨论泛函偏微分方程组的强迫振动性的不足,直接利用振动的定义、Green公式以及齐次Neumann边界条件把中立型抛物微分方程组的振动问题转化为泛函微分不等式不存存最终正解的问题,然后利用最终正解的定义及上下极限得到了在齐次Neumann边界条件下判别其所有解振动或全振动的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17.
本文应用数量化理论———成对比较、九级分制和相关分析法,探讨了图书质量评估的问题, 为今后的 图书质量评估实践提供了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Huygens-Fresnel原理和Kirchoff近似理论,研究了声波通过屏障后的衍射声场,导出计算衍射声场的声压和声屏障插入损失的近似公式。计算表明,理论值和实验值基本一致。本文所提供的公式可以作为在噪声控制技术中预测声屏障衍射声场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9.
本文用CNDO/2计算了水、甲醇、甲醛、丙酮与异丙醇阳碳离子的选择性分子间作用力,并讨论了丙酮溴化反应的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20.
一类0.1矩阵变换图的边连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et U (R, S) denote the class of all m×n matrices of 0's and 1's havingrow sum vector R and column sum vector S. The interchange graph G (R,S)is the graph where the vertices are the matrices in U (R, S) and where twomatrices are joined by an edge provided they differ by an interchange. Brualdishowed that the connectivity of G(R, S) is at least two. In the present paperwe prove that the edge connectivity of G(R, S) is equal to the minimum degreeof vertices of G(R, 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