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均分散球形TiO2制备中的若干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绍了用盐水解制备超细均分散球形TiO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用溶胶-凝胶法(sol-gel)在Pt/Ti/SiO2/Si衬底和石英衬底上制备Ba(Zr0.3Ti0.7)O3铁电薄膜的基本原理、工艺过程及工艺特点;Sol-gel制备的Ba(Zr0.3Ti0.7)O3铁电薄膜表面平整、厚度均匀.  相似文献   

3.
报道了利用聚丙烯酸协同超声水热法制备超细凹凸棒土的一种非机械的超细研磨制备技术.在分散剂的协同作用下,超声水热法既能充分地超细粉碎凹凸棒士,叉能保证粉碎后凹凸棒土晶体结构的完整性.通过正交实验获得了聚丙烯酸分散协叫超声水热法制备凹凸棒土超细粉体的最优化工艺.处理后90%的凹凸棒土粒度d90=3.14 μm,且容易重新分散住水中.X-射线衍射分析(XRD)表明聚丙烯酸不仅有助于超细分散凹凸棒土,还具有一定程度的纯化能力;扫描电镜分析(SEM)证明经该法处理的凹凸棒土晶体结构保存完整;由能谱分析(EDS)、热示失重分析(DSC—TG)、傅证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可知,聚丙烯酸对凹凸棒土颗粒的包覆是凹凸棒土超细分散及分散稳定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以 H2 Ti O3为原料 ,经过 Ti O(NO3) 2 水解的放大实验 ,制备了金红石型 Ti O2 纳米粒子 ,通过 X射线衍射 (XRD)、透射电镜 (TEM)和比表面吸附 (BET) ,对纳米粒子的结构、形貌、粒径进行了分析和表征 .结果表明 ,粒子的平均粒径在 11nm左右 ,晶型为金红石型 ,粒子分布较松散 ,部分颗粒呈纤维状排列 .  相似文献   

5.
光催化剂TiO_2超细粒子的制备及改进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i O2 超细粒子作为常用的光催化剂 ,在环境净化中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对 Ti O2 超细粒子的作用机理 ,催化剂的制备及改进等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6.
超细碳酸钙的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乳液法制备油溶性超细碳酸钙的最佳实验条件,并对获得的超细碳酸钙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超细碳酸钙形状呈球形,粒度均匀,粒径分布在。. O1 ^-0. 03}m之间,在许多有机溶剂中具有良好的分散性.  相似文献   

7.
用流变相-前驱物热分解反应法制备了钐掺杂镍铁氧体纳米粉体SmxNiFe2-xO4(x=0,0.33,0.67)。用TG(热重)、XRD(粉末X-射线衍射)和LPSA(激光粒度仪)对粉末样品的组成、结构、粒度分布和粒子的团聚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SmxNiFe2-xO4的晶胞结构可用(Ni0.37Fe0.63)[Ni0.63SmxFe4.37-x]O4表示,属于立方晶系的球形粒子,平均粒径分别约为12.5,20.1,27.6nm,在水溶剂中团聚体的平均粒径分别约为153.7,257.9,348.4nm。另外,研究了钐取代铁对镍铁氧体的密度、晶胞参数和电阻率的影响,并从结构的角度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8.
流变相法制备超细氧化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一种超细氧化锌的制备方法.首先用流变相法合成先驱物,用差热分析(DTA)和热重(TG)方法研究了先驱物在空气中的热分解过程;然后用X射线粉末衍射和红外光谱表征了热分解固体产物;最后使用扫描电镜测定了固体产物的表面形貌和颗粒尺寸.该方法制备的氧化锌粒度分布在37~85nm范围内,平均粒径为52nm.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不同的表面改性剂对超细氢氧化镁的表面改性.并分别以水和乙醇为溶剂,研究了表面改性后氢氧化镁的分散行为.实验结果表明,以水为溶剂的体系,六偏磷酸钠分散性能最好,而以乙醇为溶剂,硅烷偶联剂KH-550分散性能最好,其用量为基体量的5%左右,可使制备的超细氢氧化镁粒径达到0.2 μm尺度以下.试验结果对进一步认识超细氢氧化镁的性质及其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利用草酸沉淀法制备Y2O3:Eu3+粉体,研究表面活性剂PEG对Y2O3:Eu3+氧化物的形貌、分散性、粒径分布及粒度的影响;对加与不加表面活性剂制得的Y2O3:Eu3+粉体作了对比评价。结果表明:在反应体系中添加1%-2%分子量为40000的PEG,所得Y2O3:Eu3+粉体的粒度更细、分布更窄,可更好地满足荧光粉生产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超细TiO2粉体制备之微波水解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次将微波加热法引入TiO  相似文献   

12.
通过室内土柱试验,研究硅微粉和聚苯乙烯微球两种不同的悬浮颗粒的迁移特性,考虑pH、温度和渗流速度对悬浮颗粒迁移的影响,结合理论解对试验数据进行拟合,并确定迁移参数,进而讨论pH对迁移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pH是影响多孔介质中悬浮颗粒迁移的重要因素,当温度为5℃时,两种悬浮颗粒质量浓度峰值随着pH值的增大而提高;当温度增...  相似文献   

13.
二氧化钛光催化自洁功能陶瓷的研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以钛酸正丁脂[Ti(OC4H9)4]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和浸渍提拉法,在自制的陶瓷釉体表面制得粒径大小为40-100nm的TiO2晶粒,它紧密结合开成,透明均一无“彩虹效应”的TiO2光催化薄膜型自洁功能陶瓷,具有超级亲水性和去污功能;以甲基橙为有机污染模拟物,对钛酸正丁脂用量、灼烧温度和时间,涂膜层数等制备条件进行研究,得出了较优化的制备条件。  相似文献   

14.
超细氧化铝粉末的制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铵明矾加热分解可制得超细γ-Al2O3 粉末, 进一步灼烧可制得α-Al2O3 微粉.实验发现, 部分转相 (转成α相)的粉末其烧结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15.
用钛酸四丁酯(Ti(OBu)4)在CCl4溶液中水解形成溶胶的方法,制备了纳米TiO2粉体。研究发现(Ti(OBu)4)水解脱醇时,醇不但在脱除过程中发生碳化,而且发生异构化;热处理时在711K后恒重,纳米TiO2粒子表面极易-OH化,表面-OH很难脱除。随着温度的升高,TiO2结构中的[TiO6]八面体的联接方式由角顶相连变为共棱相连,晶面间距越来越小,873K时与锐钛矿相的TiO2晶面间距与文献值相吻合,锐钛矿相TiO2结晶度最高。继续升温至873K时,发现TiO2锐钛矿相和金红石相共存。制备纳米TiO2的粒子晶粒度为8—14nm,基本不团聚,粒度均匀;而且在873—973K高温下焙烧没有明显的烧结长大,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6.
以氨水为氮源,采用阳极氧化法和湿化学法合成N掺杂TiO2纳米管阵列,并通过可见光光催化降解六氯苯(HCB)废水,评价其催化活性.同时,分析了煅烧温度、氮源、掺氮量、HCB浓度、HCB溶液pH值对N掺杂TiO2纳米管阵列光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煅烧温度为450℃的条件下,以1.0mol/L氨水为N源合成的TiO2纳米管阵列光催化性能最佳,中性条件下降解效率最好.该催化剂循环使用6次仍具有良好的光催化性能.  相似文献   

17.
以TiCl4为前躯体,两亲性三嵌段共聚物F38为模板剂,Si(100)为衬底,采用溶胶-凝胶法和旋涂涂膜工艺,制备了孔径可调的纳米多孔TiO2薄膜.研究了聚合物模板浓度与TiO2薄膜的纳米孔形态的关系.随着模板剂含量的增加,薄膜中介孔密度随之增加,约大于15%便发生介孔连通,连通后介孔成蠕虫状.同时,研究了不同的退火温度及退火方式对纳米TiO2薄膜晶相的影响.单次退火4h(600~800℃)为锐钛矿相、热稳定性好,而等时退火容易生成锐钛矿相/金红石相的混晶.  相似文献   

18.
高比表面积Ce-Zr-O复合氧化物的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 Ce(NO3 ) 3 · 6 H2 O和 Zr(NO3 ) 4· 5 H2 O为原料 ,采用共沉淀法 ,合成了高比表面积的 Ce- Zr- O复合氧化物 .实验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的添加量 ,溶液的 p H值及陈化时间等对比表面积的增加影响较大 .当表面活性剂的添加量为 70 % ,p H值为 9.5 ,陈化时间为 12 0 h,92 3K焙烧 2 h后 ,样品的比表面积达到 2 79.6 9m2 / g.FT- IR分析显示 ,样品经 92 3K焙烧后 ,Ce- Zr- O上残留的活性剂已基本除去 .TG- DTA分析表明 35 3K干燥后的样品在 TG曲线上有两个明显的失重过程 ,与 DTA曲线相对应有两个吸热峰 ,第一个表示吸附水和丙酮的脱去过程 ,温度在 393K,失重率为 7.4 3% ;第二个吸热峰在787K,可能是表面活性剂的分解峰 .氮气的吸 -脱附实验揭示 ,该吸 -脱附等温线属于 型等温线 ,是中孔多孔物质的吸附类型 .另外 ,样品经 973K焙烧 ,比表面为 2 30 .6 9m2 / g;10 73K焙烧后 ,比表面为12 0 .5 5 m2 / g;经 1173K焙烧 ,仍有 5 3.5 3m2 / g.  相似文献   

19.
基于Stober水解法制备得到纯二氧化硅微球, 通过以PVP为保护剂和还原剂的可控还原法制备得到银包覆二氧化硅复合微球. 该复合微球的单分散性好, 且均匀而稳定, 其中核的平均粒径在255nm, 壳层银纳米粒子粒径约为8nm. 根据银源溶液的浓度、反应温度以及反应液pH值等3个主要因素对复合微球的生长和形貌的重要影响, 研究了该核-壳型复合微球的合成机理, 得到最优合成条件: 最佳离子浓度为2.0mmol?L-1, 主要生长温度为40~50℃, 且最适酸碱度在pH=12.12处. 该复合微球在光学和催化等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潜在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