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Dmol3程序系统研究了O原子与O2在 Au19与Au20团簇上的吸附反应行为. 结果表明: O在Au19团簇顶端洞位上的吸附较Au20强; 在侧桥位吸附强度相近. O与O2在带负电Au团簇上吸附较强, 在正电团簇吸附较弱. 从O―O键长看, 当金团簇带负电时, O―O键长较长, 中性团簇次之, 正电团簇中O―O键长较短, 因而O2活化程度依次减弱. 电荷布居分析表明, Au团簇带负电时, O与O2得电子数较中性团簇多, 而团簇带正电时, 得电子数较少. 差分电荷密度(CDD)表明, O2与Au团簇作用时, 金团簇失电子, O2的π*轨道得电子, 使O―O键活化. O2在Au19-团簇上解离反应活化能为1.33 eV, 较中性团簇低0.53 eV; 而在Au19+上活化能为2.27 eV, 较中性团簇高0.41 eV, 这与O2在不同电性Au19团簇O―O键活化规律相一致.  相似文献   

2.
采用密度泛函DFT-B3LYP理论对非血红素铁超氧化物活化丙烯分子多态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 研究结果表明氢原子抽取过程遵守单态反应机制,主要在基态高自旋七重态势能面进行,且具有较低活化能(ΔG=65.6 kJ·mol-1),非血红素铁超氧化物可以作为有效氧化剂抽取氢原子。单态反应机制可能归因于近来建议的交换-加强反应原则(EER,铁中心具有较大交换稳定作用)。对于O-O键的活化,在CASSCF(10,8)/6-31+G(d)//TZVP水平下,势能面交叉区内,高自旋七重态(S1)和五重态(Q0)的自旋-轨道耦合(SOC)常数分别为2.26和2.19 cm-1。轨道分析表明两条发生翻转自旋轨道具有相同空间组成(πsub*),SOC禁阻,因此通过SOC作用反应体系不可能有效地从七重态(S=3)势能面系间穿越到五重态(S=2)势能面,系间穿越可能发生在反应最后的退出阶段。  相似文献   

3.
采用密度泛函DFT-B3LYP理论对非血红素铁超氧化物活化丙烯分子多态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氢原子抽取过程遵守单态反应机制,主要在基态高自旋七重态势能面进行,且具有较低活化能(ΔG=65.6 kJ·mol-1),非血红素铁超氧化物可以作为有效氧化剂抽取氢原子。单态反应机制可能归因于近来建议的交换-加强反应原则(EER,铁中心具有较大交换稳定作用)。对于O-O键的活化,在CASSCF(10,8)/6-31+G(d)//TZVP水平下,势能面交叉区内,高自旋七重态(S1)和五重态(Q0)的自旋-轨道耦合(SOC)常数分别为2.26和2.19 cm-1。轨道分析表明两条发生翻转自旋轨道具有相同空间组成(πsub*),SOC禁阻,因此通过SOC作用反应体系不可能有效地从七重态(S=3)势能面系间穿越到五重态(S=2)势能面,系间穿越可能发生在反应最后的退出阶段。  相似文献   

4.
采用广义梯度近似的密度泛函理论并结合平板模型的方法, 优化了糠醛分子在Pt(111)面的吸附模型,并探究了糠醛脱碳反应形成呋喃的机理. 结果表明: 吸附后糠醛分子环上的C―H(O)键及支链―CHO相对于金属表面倾斜上翘, 分子平面被扭曲, 易于呋喃的形成; 同时, 糠醛分子向Pt表面转移电子0.765e, 环中的大π键与Pt(111)表面的d轨道发生较强的相互作用, 使得糠醛的芳香性被破坏, 环上的碳原子呈现准sp3杂化. 此外, 对糠醛脱碳反应中的各反应步骤进行过渡态搜索, 通过比较各步骤的活化能, 得出糠醛更易先失去支链上的H形成酰基中间体(C4H3O)CO, 中间体继续脱碳加氢形成产物呋喃. 该过程的控速步骤为(C4H3O)CO*+*→C4H3O*+CO* (*为吸附位),活化能为127.65 kJ·mol-1.  相似文献   

5.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B3LYP方法, 对两类金(I)配合物AuX (X=F, Cl, Br, I)和AuPR3+(R=F, Cl, Br, I, H, Me,Ph)催化C2H4加氢反应的机理进行了理论研究. 计算显示Au(I)配合物对C2H4氢化具有较好的催化效果, 其作用下的加氢反应存在“活化H―H键后再与C2H4反应”和“活化C=C键后再与H2反应”两种途径, 前者的活化能较后者低90-120 kJ·mol-1, 因而具有明显的能量优势. 研究表明AuPR3+ 的催化能力明显强于AuX. 此外, X/PR3基团供、吸电子能力的变化对配合物的催化能力也具有较为显著的影响. 电子结构分析显示Au(I)配合物在C2H4 加氢反应中不仅能够削弱H―H、C=C 键的强度, 还使H2 σH―H*、C2H4 πC=C* 轨道能级下降, 从而缩小了πC=CH―H*或σH―HC=C*轨道间的能级差, 促进了C2H4-H2反应中的电子离域, 从而降低禁阻反应发生的难度.σH―H*、πC=C*轨道能级改变量与加氢反应活化能Ea的降低值之间存在较好的一致性关系, 因此使上述轨道能级下降幅度越大的Au(I)配合物可以获得较好的催化效果.  相似文献   

6.
运用密度泛函理论B3LYP方法对8-羟基喹啉(银、铂)(AgQ、PtQ2)金属配合物及其衍生物的非线性光学性质进行理论计算研究. 结果表明: 引入取代基使铂配合物的最强吸收波长产生较大红移. 最低能量跃迁吸收来自最高占据分子轨道(HOMO)到最低空分子轨道(LUMO)的d→π*和π→π*跃迁, 属于金属配体电荷转移(MLCT)与配体配体电荷转移(LLCT). 金属银和铂掺杂8-羟基喹啉使其三阶非线性光学系数γ值明显增大, 并且在配合物上引入―Ph, ―PhOCH3, ―PhF2, ―PhF5基团将进一步增大γ值. 引入基团的供电子性越强, γ值增大的幅度越大, 引入基团的吸电子性越强, γ值增大的幅度越小.  相似文献   

7.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平面波赝势法模拟了O2和CN分子在铜活化闪锌矿(110)表面的吸附. 结果表明: 铜活化后闪锌矿表面的铜原子3d轨道处于费米能级附近, 增强了闪锌矿表面的活性. 未活化闪锌矿表面不能吸附O2, 活化后闪锌矿表面的铜原子和硫原子提供电子填入氧的反键π2p*轨道从而形成吸附键. CN分子吸附模拟表明, 铜活化增强了CN分子与闪锌矿表面的吸附作用. Cu原子d轨道与C原子反键p轨道作用形成反馈π键, 同时C原子s轨道与Cu原子sp轨道作用形成共价键; CN分子中N原子与闪锌矿表面S原子发生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8.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 M06L方法对一系列单锰取代的Keggin型POM吸附大气小分子X(X=H2O,N2,O2,NO,N2O,CO和CO2)配合物的分子几何,电子结构和成键性质进行了系统研究。由于POM的多阴离子性质,铯盐Cs4[PW11O39MnH2O]被用来考虑抗衡离子效应。DFT-M06L计算表明,当改变4个Cs抗衡阳离子的位置时,多酸阴离子的几何结构和电子结构参数几乎没有变化。当不考虑抗衡离子效应,在气相和溶液中单独优化多酸阴离子([PW11O39MnH2O]4-)时,其主要几何和电子参数没有显著变化。比较不同自旋态的能量表明[PW11O39MnX]4-(X=H2O、N2、N2O、CO和CO2)的最低能量态是高自旋五重态,[PW11O39MnO2]4-为三重态,而[PW11O39MnNO]4-则为双重态。这些大气小分子在类卟啉POM配体上的吸附能量按照以下顺序增加:N2 < N2O < CO≈CO2 < O2 < H2O < NO。POM-Mn-NO配合物具有较大的吸附能。Mulliken布居分析表明,NO配体与多酸中Mn中心的相互作用主要来自于中间自旋态的Mn中心与NO·分子之间的反铁磁性耦合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9.
六角多铁性HoMnO3的电子和能带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结合投影缀加平面波(PAW)方法, 运用广义梯度近似(GGA), 在考虑电子基态自旋阻挫非共线的磁性结构基础上, 研究了具有六角钙钛矿结构HoMnO3材料的磁性、电子和能带结构, 并解释了相关实验结果. 结果表明: 当考虑Mn3+离子的电子自旋在平面内呈阻挫的三角非共线反铁磁(NAFM)排列时, 六角HoMnO3的总能降低、能隙变大、磁矩增大、各原子的位置更接近于实验值, 电子态密度(DOS)分布具有与X光吸收谱测量更为一致的结果. 对非共线磁性结构计算得到的电子态密度和能带结构的分析发现, 实验中观察到的1.7和2.3 eV两个光学吸收峰都源于Mn3+离子3d与平面内O(3, 4) 2p形成的杂化态与Mn [3d3z2-r2]之间的电子跃迁, 而Ho 5d空轨道与平面上的O(3, 4) 2p轨道之间在z方向的强烈杂化驱动HoMnO3产生垂直于平面方向的铁电极化.  相似文献   

10.
采用共振拉曼光谱技术和密度泛函理论方法研究了6-N,N-二甲基腺嘌呤(DMA)的A带和B带电子激发和Franck-Condon 区域结构动力学. πH→πL*跃迁是A带吸收的主体, 其振子强度约占整个A带吸收的79%.由弥散轨道参与的n→Ryd 和πH→Ryd 跃迁在B带跃迁中扮演重要角色, 其振子强度约占B带吸收的62%,而在A带吸收中占主导的πH→πL*跃迁的振子强度在B带吸收中仅占33%. 嘌呤环变形伸缩+C8H/N9H面内弯曲振动ν23和五元环变形伸缩+C8H弯曲振动ν13的基频、泛频和合频占据了A带共振拉曼光谱强度的绝大部分, 说明1πHπL*激发态结构动力学主要沿嘌呤环的变形伸缩振动, N9H/C8H/C2H弯曲振动等反应坐标展开, 而ν10, ν29, ν21, ν26和ν40的基频、泛频和合频占据了B带共振拉曼光谱强度的主体部分, 它们决定了B带激发态的结构动力学. A带共振拉曼光谱中ν26和ν12被认为与1nπ*/1ππ*势能面锥型交叉有关. B带共振拉曼光谱中ν21的激活与1ππ*/1πσN9H*势能面锥型交叉相关.  相似文献   

11.
获取了1-甲基胸腺嘧啶(MT)涵盖紫外光谱中A带和B带吸收的共5 个激发波长的共振拉曼光谱, 并结合密度泛函理论方法研究了MT的电子激发和Franck-Condon 区域结构动力学. 在TD-B3LYP/6-311++G(d,p)计算水平下, A带和B带吸收被分别指认为πH→πL*H-2→πL+2*和πH→πL+2H-2→πL*跃迁. 甲基参与嘧啶环的共轭使MT的A带最大吸收波长λmax相对于胸腺嘧啶(T)发生明显红移, 并对Franck-Condon区域的动态结构产生一定影响. A带和B带共振拉曼光谱分别被指认为14 个振动模式和11 个振动模式的基频、泛频和组合频. C5=C6伸缩+C6H12面内弯曲振动v9, 环变形振动v16和N3C2N1反对称伸缩+C4C5C10反对称伸缩振动v18占据了A带共振拉曼光谱强度的绝大部分. 这表明1πHπL*激发态结构动力学主要沿这些反应坐标展开. 考察了溶剂对共振拉曼光谱的影响, 结果表明, C4=O9伸缩+N3H11面内弯曲振动v8的活性与溶剂性质有关, 其激发态位移量随溶剂性质的变化规律与胸腺嘧啶一致.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密度泛函(DFT)和含时密度泛函(TDDFT)方法研究了一系列配合物Pt(ppy)(C≡C)nPh(ppy=6-phenyl-2,2′-bipyridine n=1~6)的基态和激发态的电子结构和发射光谱。计算揭示,当(C≡C)n链长n=1~3时,配合物1~3的磷光发射被指认为是 3*(ppy) → Pt(5d),π((C≡C)nPh)](3LMCT/3LLCT)的混合电荷跃迁。而当n=4~6时,配合物4~6的磷光发射主要是来自于(C≡C)nPh配体内部3ππ*跃迁(3ILCT)和少部分的3LLCT微扰跃迁。通过分析前线轨道成份,可以预测当炔基链长n趋于∞时,电荷跃迁将完全发生在炔基链的π轨道之间。  相似文献   

13.
采用共振拉曼光谱学结合量子化学计算研究了2-硫代嘧啶酮(2TPM)和2-硫代吡啶酮(2TP)在B-带吸收时的动态结构. 在气相时, 2-巯基嘧啶(2MPM, 硫醇式)比2TPM(硫代酮式)更稳定, 能量差约为15.1 kJ·mol-1, 而在水和乙腈溶液中, 2TPM比2MPM更稳定, 能量差分别为29.3和28.0 kJ·mol-1. 气相及基电子态时,由B3LYP/6-311++G(d,p)计算水平获得的2TPM和2MPM之间发生质子转移异构化反应的过渡态能垒约为130 kJ·mol-1. 2TPM三个吸收带分别被指认为πH→πL*, πH→πL+1*和πH-1→πL*跃迁. 基于对2TPM在固体和溶液相傅里叶变换-拉曼(FT-Raman)和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测量, 以及B3LYP/6-311++G(d,p)计算, 开展了2TPM在水和乙腈溶液中的B-带共振拉曼光谱的振动指认, 由此获得了2TPM的动态结构, 并与2TP的动态结构进行了比较. 2TPM和2TP动态结构的差异反映了ππ*/πσ*锥形交叉点结构的差异, 因此, 可被用于洞察光诱导的氢原子脱离-复合机制.  相似文献   

14.
李丹  薛佳丹  郑旭明 《物理化学学报》2015,30(12):2216-2223
通过共振拉曼光谱实验和量子化学计算的方法研究了4-硝基咪唑(4NI)A-带激发态衰变动力学. 对4NI的振动光谱、紫外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共振拉曼光谱进行了指认. 在全活化空间自洽场法(CASSCF)/6-31G(d)计算水平下获得了单重激发态S1(nOπ*)和S2(ππ*)和势能面交叉点S1(nOπ*)/S2(ππ*)的优化几何结构和能量, 分析了A-带共振拉曼光谱的强度模式特征, 获得了短时结构动力学, 并结合全活化空间自洽场法(CASSCF)理论计算结果确定了4NI 在S2(ππ*)态衰变通道主要是S2, FC→S2, min(ππ*)→S0辐射弛豫.  相似文献   

15.
芳基与烷基亚砜钯(II)配合物π反馈效应的DFT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DFT方法对二苯基亚砜(DPSO)和二己基亚砜(DHSO)的钯(II)配合物进行了理论计算。结果表明中心金属钯与亚砜之间存在d*反馈键,而且二苯基亚砜钯(II)配合物中的π反馈键比二己基亚砜钯(II)配合物强,即亚砜的取代基对其钯(II)配合物的π反馈键有显著的影响。以BHandH/6-31+G**(Pd,3-21G*)//BHandH/6-31G*(Pd,3-21G*)方法对相应的亚砜钯(II)配合物进行单点计算时,配合物trans-PdCl2(DPSO)2 的π反馈键轨道能为-10.695 eV,而trans-PdCl2(DHSO)2的π反馈键轨道能量为-10.320 eV。利用电子给体NH3或电子受体CO配位体置换亚砜钯(II)配合物里的一个亚砜配体后,Pd(II)-DHSO配合物的Pd-S配位键长的变化明显小于Pd(II)-DPSO配合物的Pd-S配位键长变化值,进一步说明在Pd-DPSO配合物中的π反馈效应强于相应的Pd-DHSO配合物。  相似文献   

16.
A biased bimetallic Fe-Fe complex Cp*Fe(dppe)(C≡CFc) (1) was synthesized from FcC≡CH (Fc=C5H4FeC5H5) and Cp*Fe(dppe)Cl (Cp*=C5Me5). Its one-electron oxidation species [Cp*Fe(dppe)(C≡CFc)][PF6] (1a) was also prepared and the spectroscopic properties of 1a was studied. The single-crystal X-ray diffraction analysis of 1 shows that ferrocenylacetylene is bonded at the terminal carbon to the iron center in the Cp*Fe(dppe) part. Crystallographic data for 1: monoclinic, space group C2/c, with a=4.067 65(14) nm, b=1.260 74(4) nm, c=1.649 89(5) nm, β=104.387(10)°, V=8.195 7(5) nm3, Z=8, Dc=1.354 g·cm-3, F(000)=3512, μ=0.822 mm-1. The structure was refined to R1=0.038 4, wR2=0.100 0. CCDC: 234893.  相似文献   

17.
用密度泛函理论B3LYP方法研究了二元铜族团簇负离子AuAg-, AuCu-和AgCu-催化CO氧化反应的详细机理. 计算结果表明: CO在混合团簇中的吸附位顺序为Cu>Au>Ag; O2也优先吸附到Cu上, 其次为Ag, 最难的为Au; 另外, O2分子较CO分子易于吸附到混合团簇上. CO氧化反应有三条反应通道, 在热力学和动力学上均容易进行. AuAg-团簇催化CO氧化反应的最优反应通道为CO插入AuAgO2-中的Ag―O键形成中间体[Au―AgC(O―O)O]-, 然后直接分解形成CO2和AuAgO-, 或另一个CO分子进攻中间体[Au―AgC(O―O)O]-形成两分子的CO2和AuAg-. 而AuCu-和AgCu-催化CO氧化反应的最优反应通道为CO和O2共吸附到团簇上,然后形成四元环中间体,最后四元环中间体分解形成产物或另一个CO分子进攻四元环中间体从而形成产物. 第二个CO分子的协同效应不明显. AuAg-和AuCu-对CO氧化反应催化活性强于Au2-团簇, 因此, Ag和Cu掺杂可以提高金团簇的催化活性, 与之前实验研究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8.
选取8个典型的二价金属咪唑卟啉MP(M=Ca, Mg, Zn, Cu, Ni, Fe, Co, Mn; P代表咪唑卟啉)与H2S(L)形成轴向金属配合物(L-MP; L-MP*-L, P*代表卟啉), 应用轨道和自旋概念密度泛函工具, 在优化构型的基础上, 通过自然键轨道(NBO)方法和前线轨道能级研究了它们的分子结构、光谱性质和反应活性. 模拟结果揭示L-MP和L-MP*-L结构、光谱及其反应活性不同于其前体MP. MP排斥钙而选择镁; L对MP的结构影响较少, 与咪唑铁卟啉(FeP)能形成最稳定的单轴配合物(L-FeP), 其电子吸收光谱较前体FeP有显著的变化; 铁的亲核Fukui轨道指数值(fFe+)大于其他原子的Fukui指数, 且发生符号改变. 铁体系的自旋极化Fukui密度图也支持以上结论. 在这些典型的赤道键合配合物中, 金属M与N(S)原子之间的二级微扰相互作用能、自然电荷以及概念密度泛函指数等存在一系列线性关系. 以上结果可为理解内源性H2S与血管性物质的相互作用机理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9.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 在B3LYP/6-31G* 水平上对乙烯基噻吩共轭螺噁嗪化合物 SO-SO3 的几何构型、电子结构、前线分子轨道等进行了理论研究, 计算结果表明: SO-SO3的开环过程会使得开环体的左右两个部分键长均等化, 导致共轭体系变大, 能隙明显减小; 乙烯基噻吩基团共轭接入螺噁嗪母体后, 导致体系的共轭作用变大, 在激发态下电子流动增强, 形成由乙烯基噻吩向萘并噁嗪的有效电荷转移与能量转移; 结合前线分子轨道成分分析乙烯基噻吩单元在最高占据分子轨道(HOMO)和最低未占据分子轨道(LUMO)中的轨道贡献率明显增加. 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计算的电子吸收光谱结果显示: 当接入的乙烯基噻吩单元达到2-3个时, 影响SO2和SO3开环的最低能量激发态变为第一激发单重态S1, 并且均源自电子从HOMO至LUMO的跃迁且为π-π*跃迁; 其最大吸收波长λmax 达到466-540 nm, 且红移十分明显, 其对应开环体O-SO2与O-SO3的λmax 达到605和647 nm.  相似文献   

20.
用B3LYP/6-311+G(d)方法对化合物NFeN弯曲型和直线型的不同自旋多重度多个电子态的几何结构、电子结构、能量和振动光谱进行了计算研究. 结果表明, 单重态中Fe―N键长普遍比三重态和五重态中的短, 在155 pm左右; NFeN三重态电子结构最丰富, 自然键轨道和Mulliken布居显示Fe―N键具有部分离子键特征; 两种结构的所有稳定态中能量最低的是15A2态, 能量相近的有13B1、13A2、13B2和11A1态, 直线型中能量最低是3Δg态; 相对于分子基态反应物Fe(a5D)+N2(X1Σg+)所有电子态的能量都偏高, 该反应在热力学上是不利的, 但是对于原子态反应物Fe(a5D)+2N(4S)则是放热反应; 计算振动频率和强度与实验较吻合的是13B1态; 复合物FeN2与化合物NFeN结构差异明显; Fe原子直接插入N2分子的势能曲线表明该反应能垒很高, 在动力学上也是不利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