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用硅胶-氧化铝柱色谱预分离和色谱-质谱分析研究了两种褐煤超临界流体抽提物中脂肪烃馏分组成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除主要成份正构烷烃(C_(13)~C_(33))外,尚有少量的类异戊二烯烃(姥鲛烷、植烷等)和萜烷。其中萜烷以五环三萜为主(C_(27)、C_(29)~C_(32)藿烷类化合物),并有一定量的C_(27)、C_(29)和C_(30)藿烯,倍半萜和三环二萜烷含量很少。未检出甾烷。此外,还检出一完整系列的烯烃。试验结果表明,超临界流体抽提条件对褐煤抽出物各组分、含量及其分布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一个新系列四环三萜烷C_(30)—C_(32)羊毛甾烷,于中国中部泌阳凹陷的第三系地层中检出。这些化合物通过GC,GC—MS以及与合成标样共标共注,确定为8β(H),9α(H)-羊毛甾烷(C_(30)),24-甲基羊毛甾烷(C_(31))和24-乙基羊毛甾烷(C_(32))。本文讨论了这些生物标志物的可能形成机制以及地质命运。  相似文献   

3.
广西合山石村矿超高有机硫煤饱和烃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合山石村矿超高有机硫煤为研究对象,利用带能谱的扫描电镜(SEM-EDX)及气相色谱(GC)和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技术,综合分析探讨了研究区样品中有机质来源、沉积环境及物源输入。结果表明,研究区样品镜质体反射率均值1.76%,全硫含量均值6.01%,其中有机硫含量占比达94.3%,为高成熟度的超高有机硫煤。饱和烃色谱图中未分辨的复杂混合物(UCM)鼓包明显,前峰及双峰型均有分布,前峰型主峰碳为C_(16)、C_(18)、C_(21),双峰型主峰碳为C_(18)、C_(27),化合物降姥鲛烷、脱氢松香烷、咔达烯均有发现,规则甾烷C_(27)、C_(28)、C_(29)均呈"V"型分布,说明沉积母质受藻类等低等水生生物与高等植物双重输入的影响。姥植比参数、C_(31-35)藿烷呈阶梯式递减的分布特征表明在海相碳酸盐台地成煤带中存在一定的氧化条件。扫描电镜中拍摄到的铁含氧硫酸盐、细胞充填环状黄铁矿说明在沉积质晚期成岩阶段受到一定程度热液作用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20α-羟基孕酮对土拨鼠肾上腺微粒体P-450催化甾体羟基化的抑制作用。探明了17α-羟基孕酮作底物时,20α-羟基孕酮对P-450_(C_(21))催化的C_(21)羟基化反应及P-450_(17αlyase)催化的C_(17)—C_(20)键断裂的反应均表现出拮抗抑制。抑制常数分别为1.73μmol/L(P-450_(C_(21)))和1.37μmol/L(P-450_(17lyase))。比较了分别以孕酮和17α-羟基孕酮作底物时,20α-羟基孕酮对P-450_(17αlyase)催化C_(17)—C_(20)键断裂的不同影响,由此推论出雄甾烷二酮在肾上腺微粒体中生成的连续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5.
不同模拟条件下蓝藻甾烷化合物的分布及其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蓝藻(又称蓝细菌)水压热解生成的有机质与现代蓝藻模拟硅化转化为人工化石生成的有机质,表现出两种相反的甾烷系列化合物分布特征,前者C_(27)甾烷多于C_(29)甾烷,与传统的认识吻合;后者C_(29)甾烷多于C_(27)甾烷,属异常分布,在前寒武纪富藻燧石层样品中也发现C_(29)甾烷多于C_(27)甾烷,特殊的生物来源和热解实验的介质,方法与条件可能是甾烷类生物标志化合物分布特征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所有地质试样(沉积物、石油、煤等),不论年代和起源如何,都含有茉烷类的五环三萜。经结构测定,地质茉烷类中多数的骨架碳原子包括侧链不超过35。这在植物中是很少存在的(C_29 C_30)。在细菌中发现的细菌茉烷四醇是第一个具C_35的生物茉烷类,有与地质茉烷类相同的骨架。在微生物中,这类前体的广泛分布可以解释为什么地质菜烷类的普  相似文献   

7.
赵鸣  廖清江  项曼雯 《有机化学》1987,7(1):034-040
以表雄酮(1)为原料,由中间体3β-羟基-5α-雄甾-16-烯(3)合成3β,17α-二羟基-16α-氨基-5α-雄甾烷(7)和它的16β-氨基异构体(10a);由中间体3β-羟基-16α-溴-5α-雄甾-17-酮(12)合成3β,17β-二羟基-16α-氨基-5α-雄甾烷(21)和它的16β-氨基异构体(15)。上述四个立体异构体均通过化学转化以及波测试谱确证了其构型。  相似文献   

8.
张招贵 《应用化学》1990,7(2):60-61
β-蒎烯是一个重要的有机合成原料,但我国松节油中的β-蒎烯含量甚少,主要为α-蒎烯·将α-蒎烯异构化成为β-衍生物已有许多报道。本文将三乙基硼氨合物或三乙基苄基铵合硼烷使之与α-蒎烯反应成二(3-蒎烷基)硼烷,再经热异构重排成二(10-蒎烷基)硼烷,最后与双戊烯进行置换反应,顺利地制得了β-蒎烯。与Brown的方法相比,本法简便、安全,并且用我国合成樟脑生产中的副产物双戊烯代替了十二烯-(1)。  相似文献   

9.
三个新甾体皂甙元的结构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中药蒺藜Tribulus terrestrisL.(Zygophyllaceae)中分离纯化得到5个 甾体皂甙元,经IR,2D-NMR和MS等波谱技术分别鉴定为:海可皂甙元(1),25(R)-螺 甾烷-4—烯—3,12—酮(2),25(R)·螺甾烷—3,5-二烯—12—酮(3),25(R)-螺 甾烷-4—烯—2β,3α-二羟基—12—酮(4)和25(R)—螺甾烷—24β—羟基-4—烯 —3,12—酮(5),其中化合物3-5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10.
原油、煤和沉积物中二环烷烃的地球化学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GC-MS技术分析了中国、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不同沉积环境形成的原油、岩石和煤样抽提物中的二环烷烃。这些样品普遍含有C_(12)—C_(13),二环烷烃和C_(14)—C_(16)二环倍半萜化合物,共检出22个谱峰。本文讨论了它们的构型、丰度和分布特征及其与沉积环境和热演化的相关性;根据二环烷烃和二环倍半萜烷烃与甾、萜烷的相对丰度、C_(12)—C_(14)与C_(15)和C_(16)之间的相对丰度以及DHR值(补身烷与高补身烷的比值)可判识油气成因类型、形成环境、母源特征及成熟作用的程度。  相似文献   

11.
广东遂溪泥煤蜡和云南寻甸褐煤蜡的化学组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泥煤蜡和褐煤蜡的主要组成物为纯蜡和树脂物质。纯蜡经皂化和溶剂萃取分离,分离物分别用气相色谱和色谱一质谱联合检定,表明进溪泥煤蜡和寻甸褐煤腊中均含有C_(24)~C_(34)偶碳烷醇和C_(16)~C)(34)烷酸。树脂物经皂化和柱层析分离,所得的氯仿洗脱物经红外光谱和~1H校磁热振谱检定证明其中含有β-谷甾醇。泥煤蜡树脂物中的β-谷甾醇主要以α-型形式存在,而褐煤的则为β-型。此外,泥煤蜡树脂物中还检出有雌二醇和雌酚酮类物。  相似文献   

12.
小花金挖耳地上部分萜类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首次报道对小花金挖耳地上部分化学成分的研究工作,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中压柱色谱和薄层制备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从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1R,2S,4S,5R)-2,5-二羟基-p-薄荷烷(1),(1S,2S,4R,5S)-2,5-二羟基-p-薄荷烷(2),(3R,4R,6S)-3,6-二羟基-p-1-薄荷烯(3),5αH-桉烷-4(15),11(13)-二烯-12,8β-内酯(4),5α-羟基-桉烷-4(15),11(13)-二烯-12,8β-内酯(5),2α-羟基-5αH-桉烷-4(15),11(13)-二烯-12,8β-内酯(6),4β-羟基-1α,10βH-伪愈创木烷-11(13)-烯-12,8α-内酯(7),4-羰基-1α,10βH-伪愈创木烷-11(13)-烯-12,8α-内酯(8),利用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化合物1-3首次从天名精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中药黄藤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黄藤(Fibraurea tinctoria Lour.)中,除主要成分非洲防已碱外,还获得四种结晶物质,其中两种新植物碱,一是水溶性植物碱,暂名为黄藤素甲,其分子式为C_(25)H_(29)O_7N,制得其结晶的盐酸盐C_(25)H_(29)O_7N·HCl·H_2O,熔点196—198°,[α]_d~(15)= 273.3(1%酒精溶液),及氢碘酸盐(C_(25)H_(29)O_7N·HI),熔点217—218°。黄藤素甲经还原后,得一无色晶体,熔点184—186°。另一种植物碱暂名为黄藤素乙,其分子式为C_(18)H_(19)O_8N,熔点192—193°,[α]_D~(15)= 28.33(1%氯仿溶液)。其结晶的氢溴酸盐(C_(18)H_(19)O_8N·HBr)熔点202—203°。其他两种中性物中,有一种是内酯,暂称为黄藤内酯,其分子式为C_(27)H_(28)O_9,熔点278°,[α]_D~(15)= 36.60(1%酒精溶液),其肟衍生物,C_(27)H_(28)O_8NOH,熔点254—256°。另一中性物为固醇,其分子式为C_(27)H_(45)OH,熔点136—137°,[α]_D~(18)= 24.51(1%氯仿溶液),其乙酰基化合物C_(27)H_(45)O(CH_3CO),熔点127—128°,苯甲酰基化合物C_(27)H_(45)O(C_6H_5CO),熔点139—140°,洋地黄皂甙化合物,熔点226—228°。  相似文献   

14.
顶空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马鞭草的挥发油组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顶空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分离和鉴定马鞭草挥发油化学成分,用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鉴定出64个组分,其含量占总挥发油组分峰面积的97.76%.主要成分是乙酸(3.55%)、芳樟醇(4.41%)、反-石竹烯(9.30%)、反-β-金合欢烯(3.99%)、律草烯(5.61%)、α-姜黄烯(8.50%)、十五烷(8.48%)、γ-芹子烯(3.75%)、β-没药烯(5.66%)、β-杜松烯(3.57%).  相似文献   

15.
五叶木通中一个新的三萜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五叶木通藤茎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从其体积分数为80%的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部分分离得到3个三萜成分, 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鉴定为: 3α,24-二羟基-30-去甲齐墩果烷-12,20(29)-双烯-28-酸(Ⅰ); 3α,24,29-三羟基齐墩果烷-12-烯-28-酸(Ⅱ); 2α,3β,23-三羟基齐墩果烷-12-烯-28-酸(Ⅲ). 其中化合物Ⅱ为新化合物, 命名为木通茎酸(Quinatic stem acid).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自原油分离含氧化合物,酯化混合酸和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GC-MS)鉴定其组分的方法。色谱-质谱分离并鉴定出C_8—C_(30)的脂肪酸、分子量为484和498的二对藿烷酸的立体异构体,烷基酚,邻苯二甲酸酯等,并首次发现石油中含有癸二酸二异辛酯类组分。  相似文献   

17.
千里光中四个新倍半萜的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华  王春明  贾忠建  师彦平 《化学学报》2001,59(10):1686-1690
从植物千里光中分得四个新艾里莫芬烷型倍半萜,经仔细的波谱分析和单晶X射线衍射,研究它们的结构分别为为:7β,11-环氧-9α,10α-环氧-8-羰基艾里莫芬烷(1),8-11-过氧-9α,10α-环氧-6-烯-8β-羟基艾里莫芬烷(2),7(11)-烯-9α,10α-环氧-8-羰基艾里莫芬烷(3),6-烯-9α,10α-环氧-11-羟基-8-羰基艾里莫芬烷(4)。活性筛选实验表明化合物1具有促进癌细胞生长作用,化合物2和3具有较好的抗癌活性。  相似文献   

18.
文献报道炔诺酮类或17β-羟基(乙酰氧基)-⊿~5(⊿~4)-雌(雄)甾烯-3-酮类化合物中引入7α-甲基可增强其抗生育活性队.我们曾合成10β-乙酰氧基-17β-羟基-17α-乙炔基-⊿~4-雌甾烯-3-酮,经动物试验也显示较强的抗生育活性.本文报道一个既具有10β-乙酰氧基又有7α-甲基或7β-甲基的新甾族化合物——7α和7β-甲基-10β,17β-二乙酰  相似文献   

19.
熊娟  黄亚  唐宇  尤梅  胡金锋 《有机化学》2013,(6):1304-1308
首次对桃金娘Rhodomyrtus tomentosa根部(岗稔根)的化学成分展开研究,从其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五环三萜类化合物.上述化合物的结构经一维、二维核磁共振谱和质谱等波谱技术分别鉴定为:23-O-顺式-对-香豆酰基-2α,3β-二羟基齐墩果烷-12-烯-28-酸(1),23-O-反式-对-香豆酰基-2α,3β-二羟基齐墩果烷-12-烯-28-酸(2),3β-O-反式-阿魏酰基-2α,23-二羟基齐墩果烷-12-烯-28-酸(3),3β-O-反式-对-香豆酰基-2α,23-二羟基齐墩果烷-12-烯-28-酸(4),3β-O-顺式-对-香豆酰基-2α,23-二羟基齐墩果烷-12-烯-28-酸(5),山楂酸(6),阿江揽仁酸(7)和2α,3β-dihydroxytaraxer-20-en-28-oic acid(8).其中化合物1和3为新的齐墩果烷型三萜,化合物2,4~6和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Using guinea pig andrenal microsomes, we studied the inhibitory effects of 20α-hydroxyprogesterone on steroid hydroxylation reactions catalyzed by cytochromes P-450. When 17α-hydroxyprogesterone was used as a substrate, 20α-hydroxyprogesterone functioned as a competitive inhibitor on the C_(17)—C_(20) bond cleavage reaction of P-450_(17α lyase). The inhibition constant, K_i was 1.37 μmol/L. 20α-hydroxyprogesterone also competitively inhibited the convertion of 17α-bydroxyprogesterone to 11-deoxycortisol by the action of P-450_(c21). The value of K_i was 1.73μmol/L. When progesterone was used as a substrate, 20α-hydroxyprogesterone inhibited neither the 21-hydroxylation of P-450_(c21). the C_(17)—C_(20) bond cleavage, nor 17α-hydroxylation of P-450_(17α lyase). Based on the seresults, we can deduce that the production of androstenedione from progesterone by the action of P-450_(17α lyase) proceeds through a successive monooxygenase rea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