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类十面体钒酸铋(BiVO4)和氧化铜(CuO)纳米颗粒, 构筑了CuO/BiVO4异质结光催化剂; 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 光电流响应谱(I-t)、 电化学阻抗谱(EIS)和荧光发射光谱(PL)对催化剂的形貌、 结构和光电性能进行了表征和分析. 结果表明, CuO纳米颗粒均匀地负载在BiVO4的表面, 通过控制铜源的用量可以调节CuO的含量, 其含量对CuO/ BiVO4异质结的可见光吸收能力和光生载流子的分离效率有很大的影响. 在气固反应体系下, 对CuO/BiVO4异质结的光催化还原CO2的性能进行了研究. 结果显示, 光催化还原CO2的主要产物为CO和CH4; 随着CuO含量的增加, CO的产率逐渐降低, 而CH4的产率先增加后降低, 最优化催化剂CuO/BiVO4的CO和CH4的产率分别为0.62和1.81 μmol·g-1·h-1, 对CH4的选择性达到最大值(93%). 能带结构分析和电子顺磁共振(EPR)测试结果表明, CuO/BiVO4中光生电荷的转移符合Z型转移机制. Z型异质结构的形成, 促进了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分离, 提升了催化体系的氧化还原能力.  相似文献   

2.
本文考察了ZnO·WO3悬浮水溶液中污染物SO2的可见光催化氧化并建议通空气处理较高浓度的SO32-扩水溶液。含0.15mol/LSO32-水溶液可见光照2h可将SO32-基本上光催化氧化成SO42-。对这光助SO32-自发氧化反应中可能平行存在的自发、多相催化、光化学和光催化等反应进行实验对比;筛选出克分子比0.5ZnO·WO为最佳掺杂配比;考察了光催化剂热处理、空气流量、pH对光催化活性的影响,得出pH7.5为最佳值;太阳光催化SO32-氧化速率比室内实验更快,展现了利用太阳能于环保的应用前景,对所有实验结果都给以理论解释,并提出一个较详细的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3.
多反应离子的质子转移反应质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无放射性辉光放电离子源内, 采用不同试剂气体进行放电, 为质子转移反应质谱(PTR-MS)新增了强度在105 cps量级的3种反应离子NH4+, NO+和O2+, 纯度大于95%; 测试了这3种反应离子的离子-分子反应特征. 采用H3O+, NH4+, NO+和O2+等4种反应离子对同分异构体丙醛/丙酮进行检测发现, H3O+和NH4+均不能区分的丙醛/丙酮可采用NO+或O2+进行区分. 结果表明, 增加反应离子不仅使PTR-MS的可检测有机物范围不再局限于质子亲和势(PA)大于H2O的有机物, 还提高了PTR-MS区分同分异构体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复合被认为是限制BiVO4材料光电催化转换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基于此,通过简单的水热-煅烧方法构筑了BiVO4/ZnFe2O4同型异质结光阳极,BiVO4/ZnFe2O4复合光阳极在1.23 V(vs RHE)下的光电流密度为3.33 mA·cm-2,较纯BiVO4提升了2倍(1.20 mA·cm-2)。相关的结构及性能测试表明,BiVO4和ZnFe2O4形成了带隙错开的n-n异质结,使得光生载流子得到有效分离,更有效地参与水氧化过程,进而提高了BiVO4的光电催化水分解性能。  相似文献   

5.
在TiO2上进行了气相H2S光催化氧化消除的研究.氧对H2S的光催化氧化消除过程是不可缺少的,对含量为560mg/m3的H2S,当加入的氧气与原料气中H2S的分子比为42:1,空速为28000h-1时,去除率达到97%.在H2S光催化氧化消除过程中,单质硫的产生可使TiO2失活,经光照再生单质硫转化为SO42-后,TiO2活性恢复,而且SO42-的生成对催化剂的中毒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采用水热-共沉淀法制备了一种新型的磁性AgI-BiOI/CoFe2O4复合材料光催化剂,考察了荧光灯辐照下光催化剂脱除模拟烟气中单质汞(Hg0)的性能,研究了实验参数对脱汞性能的影响及反应产物。结果表明,AgI-BiOI/CoFe2O4光催化剂的热稳定性较差,当煅烧温度超过400 ℃时该光催化剂的化学成分会发生变化;随着催化剂用量、反应溶液pH值、反应溶液温度和烟气中O2浓度的增加,脱汞效率先增加后不变或下降;反应溶液中存在的CO32-和SO42-对脱汞效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当通入SO2时,脱汞效率急剧下降;而NO对脱汞效率的抑制作用相对较小。反应产物分析表明,SO2、NO和Hg0的最终氧化产物分别是SO42-、NO3-和Hg2+  相似文献   

7.
以电纺TiO2纳米纤维为基质, 柠檬酸为软模板, 采用一步水热法制备了具有三维立体网状结构的稀土Dy 3+掺杂YVO4/TiO2复合纤维. 通过X射线衍射、 扫描电子显微镜、 X射线光电子能谱、 N2吸附-脱附、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及荧光光谱等手段对材料的组成、 表面形貌和性能进行表征, 以光分解水产氢实验考察其光催化活性. 结果表明, Dy 3+∶YVO4纳米枝与TiO2纳米纤维相互交联构筑的纳米纤维网具有大比表面积, 可提供更多活性位点, 改善了多相光催化反应的传递过程; 稀土Dy 3+掺杂的YVO4与TiO2复合形成异质结相互促进, 在拓宽光谱响应范围、 提高太阳光利用率的同时使光生电子-空穴对得到较好分离, 从而提高了样品的光催化活性. 模拟太阳光照射下, Dy 3+∶YVO4/TiO2复合纤维光催化产氢速率达到8.63 mmol· h -1·g -1, 是纯TiO2纳米纤维的10倍.  相似文献   

8.
采用简单浸渍的方法对BiVO4光阳极进行表面钨(W)掺杂,以环丙沙星(CIP)为药品和个人护理产品(PPCPs)模型污染物,研究了W掺杂BiVO4光阳极降解CIP的表面态行为。结果表明,低浓度W掺杂对BiVO4光阳极的晶体结构、表面形貌和光吸收性能没有显著影响。但W掺杂取代了BiVO4光阳极表面的V5+,能抑制BiVO4光阳极表面V5+/V4+还原过程,减少复合中心表面态,同时引入更多氧空穴,增加活性位点表面态。CIP的降解反应受表面活性位点控制。表面W掺杂能有效促进CIP降解的电荷转移,提高BiVO4光阳极光电催化降解性能。  相似文献   

9.
黄艳  傅敏  贺涛 《物理化学学报》2015,31(6):1145-1152
用简单的超声分散法合成了具有可见光响应的类石墨氮化碳(g-C3N4)/BiVO4复合光催化剂. 采用X射线衍射(XRD),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紫外-可见(UV-Vis)分光光谱, 傅里叶红外变换(FTIR)光谱, 荧光发射谱(PL)和光电流响应等技术对所制备催化剂进行相关表征. 通过可见光下(λ> 420 nm)光催化还原CO2的性能来评价样品的光催化活性, 发现不同复合比的催化剂中, 含40% (w) g-C3N4的复合催化剂表现出最高的光催化活性, 其催化活性分别为纯g-C3N4纳米片和纯BiVO4的催化活性的2倍和4倍.光催化活性增加的主要原因是g-C3N4和BiVO4之间形成了异质结, 且相互间能级匹配, 有利于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分离.  相似文献   

10.
油滴堵塞导致的膜污染问题限制了膜技术在油水分离中的应用,构建选择性分离油水混合液的功能界面是实现高效油水分离的重要途径.本文制备了Ti O2(001)和(101)晶面暴露的g-C3N4/Ti O2-PVDF(聚偏氟乙烯膜)光催化膜,研究了不同暴露晶面对油水分离效果的影响及作用过程.结果显示,光照射下,Ti O2(001)晶面赋予了g-C3N4/Ti O2(001)-PVDF膜优异的超亲水和水下超疏油特性,与Ti O2(101)晶面暴露的膜相比,g-C3N4/Ti O2(001)-PVDF膜具有更优异的油水分离性能.g-C3N4/Ti O2(001)PVDF膜在可见光照射下,纯水通量达到2002.9 L·m?2·h?1,...  相似文献   

11.
最近在“氧化的”TiO2(即表面无氧空位和Ti3+)上进行的CO光催化氧化研究发现:室温下,以黑光灯(峰值λ=365nm)光照时,“氧化的”TiO2无CO催化氧化的活性,但以杀菌灯(峰值λ=253.7nm)光照时,则对CO产生显著的催化活性.参照CO在过渡金属表面的催化氧化机理,对本现象进行了解释:黑光灯照时,O2在TiO2表面只生成O2(a)-,而O2(a)-不能使CO氧化,只有以杀菌灯照时,TiO2表面产生O(a)-,CO氧化反应才能发生.  相似文献   

12.
为了深入了解间接光腐蚀过程, Grätzel等人曾考察过O2在CdS和Rh203/CdS 悬浮液(pH=9)中光吸收行为, 发现光照生成的SO42-的µmol数值基本上为加入O2的µmol数值的一半, 且反应后悬浮液的pH降低[3]。  相似文献   

13.
采用水热-溶剂热两步法制备了BiPO4/BiVO4复合材料. FESEM和TEM分析结果表明, BiVO4呈高{010},{110}暴露晶面的截角双锥状, BiPO4纳米颗粒较均匀地附着在BiVO4表面上, 形成了异质结. 光电流测试结果表明, 异质结能促进光生载流子的有效转移和分离. 在可见光作用下, BiPO4/BiVO4可有效降解罗丹明B, 当BiPO4与BiVO4的投料摩尔比为3:10时, 样品的光催化活性最优.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技术研究了两种照相明胶与化学增感剂相互作用的机理.当两种照相明胶样品在HAuCl4溶液中反应5min后,明胶中的蛋氨酸、蛋氨酸亚砜均被氧化为蛋氨酸砜.与此同时,明胶吸附的大部分Au3+被还原为Au+,并且Au+以络合形态存在于明胶之中.根据与AuCl3反应之后明胶中Au3+与Au+的比例,法国明胶的还原性略高于包头明胶.添加到明胶中的Na2S2O3能将明胶大分子所含的蛋氨酸亚砜全部还原为蛋氨酸.S2O32-、蛋氨酸和蛋氨酸砜可以稳定共存于明胶体系之中,外加的S2O32-的还原性高于明胶中蛋氨酸、蛋氨酸亚砜的还原性.添加Na2S2O3后的两种照相明胶均可以将其溶胀吸附的Au3+全部还原为胶态金.此时,参与氧化还原反应的主要基团是S2O32-而非明胶中的蛋氨酸残基.由于Na2S2O3的添加,照相明胶对AuCl3的还原能力增强.  相似文献   

15.
以尿素和钨酸铵为原料采用浸渍法制备了金属氧化物三氧化钨(WO3)与石墨相氮化碳(g-C3N4)异质结复合材料WO3/g-C3N4。采用XRD、UV-vis、SEM、PL和XPS表征手段考察了催化剂的理化性质,发现WO3与g-C3N4存在较好的相互作用和电子转移,保证了WO3/g-C3N4本身所具有较高的氧化脱硫活性。以WO3/g-C3N4作为催化剂,过氧化氢异丙苯为氧化剂,考察其光催化氧化脱硫性能,在反应温度80℃,O/S物质的量比为3.0的反应条件下,反应180 min,二苯并噻吩(DBT)转化率可以达到72.79%。通过游离基捕获实验,发现超氧自由基(·O2-)、电子(e-)、羟基自由基(·OH)起到了促进反应速率的作用,并对该体系的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Due to the involvement of four-electron transfer process at photoanode,water oxidation is the ratelimiting step in water splitting reaction.To settle this dilemma,ZnCo2 O4 nanoparticles are combined with BiVO4 to form a p-n ZnCo2 O4/BiVO4 heterojunction photoanode,which is proved by an input voltage-output current test.The built-in electric field formed within the heterojunction structure promotes the effective separation of elect...  相似文献   

17.
以铂片为阴极,氟掺杂二氧化锡(FTO)玻璃为阳极,提出了一种新型酸液辅助电化学氧化法(AEO)脱除单质汞(Hg0)技术,探讨了酸类型、硝酸浓度、外加直流电压、电解质类型、SO2、NO和O2对脱汞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直流电压和硝酸液浓度的升高,脱汞效率逐渐上升;硝酸浓度增加至0.15 mol/L后,脱汞效率保持不变;SO2和NO抑制了AEO体系中Hg0的去除,但这种抑制是可逆的。与单独实验条件的脱汞效率相比,在0.1 mol/L硝酸、4 V直流电压的实验条件下,电化学氧化脱汞的效率可达96%,硝酸与直流电压的协同作用起关键作用。基于实验结果,分析了AEO系统中脱除Hg0的机理:在阳极,Hg0被阳极表面氧化反应产生的羟基自由基(·OH)氧化去除;在阴极,溶解性氧或吸附在Pt表面的O2经还原反应生成阴离子超氧自由基(·O2-)。在酸性条件下,电子会促进·O...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添加Al对SO42-/ZrO2超强酸样品的晶化、比表面、硫含量、超强酸性和正戊烷反应性能的影响,考察了活化温度、反应温度、Al含量和载Pt对催化剂活性和选择性的影响.SO42-/Al2O3ZrO2催化剂的酸强度与SO42-/ZrO2基本相当,但超强酸位比后者多,未载Pt时正戊烷反应活性和稳定性明显高于后者.负载Pt后,正戊烷异构化选择性和稳定性大大提高,但Pt/SO42-/Al2O3ZrO2催化剂的反应活性与Pt/SO42-/ZrO2相近,Al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考察了在焦磷酸盐水溶液中用O3氧化Ce(Ⅲ),生成的Ce(Ⅳ)与P2O74-的作用情况,并对不同条件下所得的固体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0.
用从头计算法在HF/6-31G*基组水平上研究了NH4++NH3→NH3+NH4+,NH4++NH2CH3→NH3+NH3CH3+,NH4++NH(CH3)2→NH3+NH2(CH3)2+以及NH3CH3++NH2CH3→NH2CH3+NH3CH3+等4个体系的质子传递反应的机理.结果表明:(1)上述质子传递反应均具有双阱型的势能面,质子沿N(1)、N(2)连线直接传递;(2)质子受体分子中的甲基对质子传递起促进作用,而质子给体离子中的甲基则阻碍质子的传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