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3 毫秒
1.
C9pPHCNa与C10TABr混合水溶液的表面吸附和胶团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羧酸盐Gemini表面活性剂C9pPHCNa与季铵盐表面活性剂十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10TABr)混合水溶液的胶团生成能力、降低水表面张力的能力和效率均出现明显的增效. 当C9pPHCNa在溶液中的摩尔分数(α1)为0.33时,cmcT(临界胶团总浓度)、γcmc(临界胶团总浓度对应的表面张力)、c20,T(降低20 mN•m-1水表面张力所需的表面活性剂总浓度)这3个指标均达到最低值,分别为0.60 mmol•L-1、23.5 mN•m-1和1.58×10-5 mol•L-1. 在所有考察的溶液比例范围内,二组分在混合胶团和表面吸附层中的组成均接近等摩尔比,表现出强烈的分子间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2.
十六烷基二苯醚二磺酸钠表面化学性质及胶团化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滴体积法通过表面张力的测定, 系统地研究了十六烷基二苯醚二磺酸钠(C16-MADS)在不同温度(298.0~318.0 K)和不同NaCl浓度(0~0.50 mol•L-1)下的表面活性. 结果表明, 温度升高使C16-MADS溶液的临界胶束浓度(cmc)略有增大, 表面极限吸附量(Γ)降低. cmc随NaCl浓度的增大从1.45×10-4 mol•L-1降至4.10×10-5 mol•L-1, 但最低表面张力(γcmc)基本不受影响. 在298.0 K与303.0 K时, NaCl浓度的增大, Γ增大; 在308.0、313.0与318.0 K时, NaCl浓度的增大, 出现了Γ从2.27 μmol•m-2降低至1.41 μmol•m-2的“反常”现象. 胶团形成自由能(ΔGm0)随温度和NaCl浓度增加负值增大(-63.98~-76.20 kJ•mol-1), 胶团的形成主要是熵驱动过程.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在高盐油藏中, 利用两性/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协同效应获得油水超低界面张力的方法. 两性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磺基甜菜碱与高盐矿化水具有很好的相容性, 但在表面活性剂浓度为0.07%-0.39%(质量分数)范围内仅能使油水界面张力达到10-2 mN·m-1量级, 加入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后则可与原油达到超低界面张力. 通过探讨表面活性剂总浓度、金属离子浓度、复配比例对油水动态界面张力的影响, 发现两性/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可以在高矿化度、低浓度和0.04%-0.37%的宽浓度范围下获得10-5 mN·m-1量级的超低界面张力, 并分析了两性/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间协同获得超低界面张力的机制.  相似文献   

4.
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了阴离子gemini表面活性剂C11- p-PhCNa和阳离子传统表面活性剂DTAB混合体系双水相中囊泡形貌随体系组成和浓度的转变。结果表明,双水相较浓的一相中形成了多层囊泡,囊泡的大小和壁厚随相的组成和浓度而改变,两组分等电荷混合有利于形成较大且壁较厚的囊泡。分析表明, gemini表面活性剂在聚集体中采取的反式构象可能是其容易形成厚壁多层囊泡的重要原因,C11- p-PhCNa联接链上的苯氧基与DTA+之间的p-阳离子相互作用以及两组分相反电性头基之间的静电吸引使囊泡壁的多层结构更加稳定。  相似文献   

5.
季铵盐二聚表面活性剂C12-s-C12·2Br(s=2、3、4、6)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C12E10或C12E23在水溶液中生成混合胶团.其临界胶团总浓度cmcT值介于二元复配体系中各组分的临界胶团浓度cmc01和cmc02之间.当添加少量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的摩尔分数α2=0.1)时,混合胶团中C12E10或C12E23的摩尔分数均已超过0.35;随着溶液中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含量的增大,混合胶团中逐渐以C12E10或C12E23成分为主.  相似文献   

6.
N-辛基-β-D-吡喃葡萄糖苷与BSA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稳态荧光法、紫外-可见光谱法和表面张力法研究了N-辛基-β-D-吡喃葡萄糖苷(OGP)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在缓冲液中的相互作用. 根据OGP溶液和OGP/BSA混合溶液的表面张力曲线可以看出, 蛋白质的加入改变了单一表面活性剂溶液的表面张力曲线. 蛋白质的加入还使混合体系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大于单一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mc), 这主要是由于OGP与蛋白质结合减少了单体OGP分子的浓度所致. 加入荧光探针芘测量了OGP和OGP/BSA溶液的I1/I3值, 结果也表明BSA的加入增大了OGP的聚集浓度, 其原因与表面张力的变化原因是相同的. 在OGP/BSA体系中, 随着OGP浓度的增大, 紫外吸收减弱、荧光强度有规律的降低, 而且荧光发射峰位发生蓝移, 说明它们的结合部位趋向于Trp残基上|同时通过同步荧光和I猝灭实验, 进一步证明了OGP与BSA的结合部位是在BSA的疏水空腔内的色氨酸残基上.  相似文献   

7.
王勇  李林玺  赵东保  张卫  刘绣华 《化学学报》2006,64(13):1361-1366
应用荧光光谱、紫外吸收光谱和核磁共振波谱研究了5,7-二羟基-4'-甲氧基二氢黄酮(ISO)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研究表明: ISO对BSA内源性荧光的猝灭机制属于ISO和BSA形成化合物所引起的静态猝灭; 二者的结合常数为7.41×1011 L/mol, 结合位点数为1.98. ISO与BSA作用的活性部位为其分子内的7-OH和5-OH, 且7-OH活性强于5-OH, 并且随着ISO浓度增大, BSA的构象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8.
分子间弱相互作用热力学研究的直接实验方法就是利用量热手段测定相互作用的能量参数. 本文对TAM III-ITC 纳焦级量热计进行了电标定实验和标准反应热测量, 结果显示本量热计的精密度为±0.09%; 量热用基准物质三羟甲基氨基甲烷(Tris)与盐酸的反应热((-47.48±0.12) kJ·mol-1)与文献值一致. 采用此量热计,对典型的头-尾链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DTAB)测量得到了与文献报导值很好吻合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和胶束化焓, 而且对具有亲水-疏水面式刚性结构的生物表面活性剂胆酸钠(NaC)也获得了可靠的结果. 进一步地, 对于相反电荷的混合表面活性剂体系(DTAB/NaC), 分别研究了在富NaC区和富DTAB区体系混合胶束的形成. 结果说明DTAB/NaC混合表面活性剂体系在富NaC区有较强的协同效应, 而在富DTAB区的协同效应较弱. 本文结合电导率测定结果, 对DTAB/NaC混合体系在水溶液中的分子自组装热力学行为进行了有价值的讨论.  相似文献   

9.
利用噻唑蓝(MTT)法、碱性磷酸酶(ALP)比活性测定、油红O染色和矿化结节染色及定量分析,研究了Cu2+和Cu+对原代培养的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及钙化的影响。结果显示:Cu2+(1×10-9~1×10-6 mol·L-1)促进成骨细胞增殖,随时间延长,促进作用变弱。Cu+(1×10-7~1×10-5 mol·L-1)抑制成骨细胞增殖,随时间延长,浓度为1×10-6 mol·L-1的Cu+为促进作用,其余浓度则没有影响。对于成骨细胞分化,Cu2+和Cu+表现出相似的影响,浓度为1×10-9和1×10-6 mol·L-1时均促进成骨细胞分化,而当浓度为1×10-7和1×10-5 mol·L-1时,则抑制成骨细胞分化,随作用时间延长,大多数浓度均表现为促进作用。测试浓度下的Cu2+和Cu+均对成骨细胞向脂肪细胞的横向分化表现为促进效应。对矿化功能的影响,1×10-5 mol·L-1的Cu2+和Cu+表现出显著的抑制效应,但随浓度降低,抑制效应变弱。1×10-7 mol·L-1的Cu2+ 促进成骨细胞矿化结节的形成。结果提示:作用浓度、作用时间及铜离子的价态都是影响Cu2+和Cu+生物效应转变(从毒性到活性,从损伤到保护,从下调到上调)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0.
荧光法研究3-氨基苯硼酸与牛血清白蛋白间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了解分子印迹反应的机理和最适宜的反应条件, 应用荧光猝灭法研究了3-氨基苯硼酸(APBA)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 二者的反应受到体系pH值、离子强度等关键因素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 适宜的离子强度和pH值为6.25时, APBA与BSA的色氨酸残基的荧光猝灭反应的物质的量比为2∶1, 表观结合常数KA=1.0×1011 L2• mol-2, 说明二者间形成了较强的化学键. 通过上述研究, 明晰了3-氨基苯硼酸与牛血清白蛋白之间的作用机理, 有助于分离或富集蛋白质中BSA组分, 从而能够改进印迹和洗脱的效率.  相似文献   

11.
钯(Ⅱ)三元配合物稳定性及其与DNA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合成了[Pd(bipy)(DL-gly)]Cl•2H22O(2)两个钯三元配合物. 配合物1和2的稳定常数对数值lgβ分别为13.81和13.71, 表征常数ΔlgK、lgX高于统计值, 表明在配合物分子内存在d-p π电子协同效应. 紫外光谱、荧光光谱结果表明, 配合物1和2与鱼精DNA主要以插入方式键合, 键合常数分别为2.37×106(1)和4.57×106(2). CD光谱图也显示, 配合物与DNA分子之间发生了作用. 质粒pBR322 DNA的凝胶电泳图表明, 配合物浓度在3.00×10-3~7.50×10-4 mol •L-1范围内对DNA分子有切割作用, 配合物浓度低于3.75×10-4 mol •L-1时则主要以插入方式与DNA键合.  相似文献   

12.
采用电化学方法并结合紫外、红外光谱分析, 研究了近生理pH 实验条件下新型抗血脂紊乱药物阿托伐他汀钙(AC)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 探讨了BSA对AC峰电流的增敏和减敏效应. 实验发现, 在pH为7.17的NaH2PO4-Na2HPO4缓冲溶液中, AC在静汞电极上产生一个还原峰, 加入BSA后峰电位发生移动且峰电流发生变化. 电化学研究结果表明, 部分疏水性AC小分子的芳香基团通过疏水作用镶嵌到BSA疏水微区内部, 使AC与BSA之间通过疏水作用力形成一种1:1的结合物, 结合常数为1.67×105. 紫外吸收光谱结果表明,AC的加入使BSA的紫外吸收峰发生红移且有减色效应, 导致BSA 构象改变、α-螺旋含量减小. 红外光谱结果显示, AC与BSA分子中氨基酸残基的硫及氮原子形成键合作用.  相似文献   

13.
卤素离子对TiO2薄膜光致亲水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卤化钾盐KX(X=I、Br、Cl、F)分别引入至TiO2溶胶中, 利用提拉法在载玻片上制得含有卤素离子的TiO2-X薄膜样片, 通过测试样片紫外光照下水滴接触角的变化, 考察了不同浓度的KI以及不同卤素离子对TiO2薄膜光致亲水性能的影响, 并通过测试光照后的亲水薄膜样片暗处放置不同时间后接触角的变化, 比较了含TiO2-I和TiO2-F薄膜样片亲水性能的持久性. 结果表明, 适量的KI有助于提高TiO2薄膜的光致亲水性, 当TiO2溶胶中KI浓度为1.0×10-5 mol•L-1时, 其所制得TiO2薄膜的光致亲水性最好, 继续增大KI浓度时, 薄膜的光致亲水性逐步下降, 当KI浓度达1.0×10-2 mol•L-1时, 其光致亲水性较纯TiO2薄膜差;同时, 适量的KBr、KCl加入也有助于提高TiO2薄膜的光致亲水性, 且随KI>KBr>KCl的顺序逐渐减弱, 但KF的加入降低了薄膜的光致亲水性;另外, 卤素离子的加入还有助于提高TiO2薄膜亲水性能的持久性, 且KF>KI. 分析认为, 卤素离子对TiO2薄膜光致亲水性的影响与其给电子或捕获光致电子作用有关, 并提出了其作用模型, 而卤素离子与亲水基团(羟基)的氢键作用是使KX-TiO2薄膜能够延长亲水性时间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采用绿色环保的还原剂聚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制备石墨烯(GR)/聚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PDDA)/铂纳米粒子(PtNPs)复合材料,在此基础上制备了GR/PDDA/PtNPs复合修饰电极,并采用透射电镜、电化学等方法对GR/PDDA/PtNPs进行表征。以pH=8.5的B.R缓冲溶液为支持电解质,采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硝苯地平(Nifedipine,NF)和尼群地平(Nitrendipine,NT)在复合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并优化了电化学测量条件。NF溶液浓度为4.0×10(-7)~1.6×10(-4) mol·L-1,NT溶液浓度为1.0×10-6~1.4×10-4 mol·L-1,它们的还原峰电流与浓度成线性关系,检出限分别为5.0×10-8 mol·L-1,3.7×10-7 mol·L-1。所建立的方法成功应用于血药中NF、NT的测定,获得可靠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制备了石墨烯-壳聚糖复合物修饰玻碳电极(GO/CS-GCE),考察了对乙酰氨基酚(APAP)在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发现石墨烯-壳聚糖复合物能较好改善玻碳电极对APAP的电化学性能,APAP在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反应过程是受吸附控制的2电子,2质子反应过程;进一步研究发现在pH=9.16的碳酸钠-碳酸氢钠缓冲体系中,对...  相似文献   

16.
CTAB对四磺酸基酞菁钴与Na2S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巍  叶涛  郭荣 《物理化学学报》2005,21(7):763-768
研究了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对四磺酸基酞菁钴(CoTsPc)与Na2S反应的影响,发现在CTAB存在下CoTsPc与Na2S更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轴向配合物HSCo(I)TsPc. 讨论了CTAB对该反应的作用机理. 采用多波长、双系数法解析反应平衡混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计算了该反应生成物的组成和反应的平衡常数. 从温度对反应平衡常数影响,得到了该反应的热力学数据. 在CTAB浓度为8.36×10-3 mol•L-1及303 K时,反应的ΔGΘ、ΔHΘ和ΔSΘ分别为-17.28 kJ•mol-1、84.1 kJ•mol-1 和335 J•mol-1•K-1.  相似文献   

17.
以铬黑T(EBT)为探针,在有Ag+存在的最优条件下,EBT被NaBH 4催化还原,体系在445 nm发射波长处荧光强度明显增强,基于此构建一种光学测定溶液中微量Ag+的方法。在最优条件下,Ag+浓度在(7.5×10-9~1.0×10-6 mol·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回归方程为ΔI F=5.59×108 c-31(c,mol·L-1,r=0.9966),Ag+的最低有效检测浓度为6.0×10-8 mol·L-1。在最优条件下,运用该方法对样品中Ag+浓度进行检测,样品中Ag+浓度的检测回收率在98.8%~102.4%之间,RSD=2.1%。该检测方法能够对水溶液中微量的Ag+进行有效定量检测,且操作简单、检测限低、灵敏度高。  相似文献   

18.
利用吸附在玻碳基底Nafion膜的负电性磺酸基与正电荷硫堇(Thi)相互作用,将电子媒介体固定电极表面,通过铂纳米线(PtNW)与硫堇间的键合作用及铂纳米线强吸附效应把葡萄糖氧化酶(GOD)固定于玻碳基底上,制得高灵敏电流型葡萄糖生物传感电极. 通过循环伏安法考察了电极的电化学特性,研究了该铂纳米线生物传感电极的葡萄糖电催化性能. 结果表明,该传感电极对葡萄糖有良好的电催化活性,线性响应范围1.0 × 10-5 ~ 6.0 × 10-3 mol·L-1,检测限3.0 × 10-6 mol·L-1. 该传感电极制备简单、灵敏度高、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