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LaF3:Eu3+纳米粒子的水热法制备及发光性质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用水热法制备了LaF3及Eu^3+掺杂的LaF3纳米粒子, 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荧光光谱(FS)对样品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所得的纳米粒子粒度均匀、结晶完好, 呈规则的六边形形状;研究了反应温度和时间对LaF3纳米粒子形成的影响, 初步探讨了纳米粒子的生长机制. 研究了掺杂Eu^3+后的发光性质, 发现纳米粒子经高温煅烧后, 荧光强度有明显下降, 适宜的煅烧条件为600 ℃/6 h, Eu^3+的掺杂量在5%(摩尔分数)时, 纳米粒子的荧光强度最强, 更高的掺杂浓度将导致荧光猝灭.  相似文献   

2.
利用水热法合成了磷酸钇基质(YPO4)和磷酸钇掺铕(YPO4∶Eu)的纳米颗粒。通过粉末衍射(XRD)、透射电镜(TEM)、红外光谱、拉曼光谱、荧光光谱、热重分析(TG)等手段对合成纳米材料的结构、粒度、表面水的含量以及发光特性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样品结晶良好,为单一的四方相(I41/AMD)锆石结构,且随着水热温度的降低,晶粒的粒度变小。研究发现,随着YPO4样品粒度的减小,晶格体积膨胀,并通过XRD结合红外和拉曼分析发现晶体对称性提高。利用表面水的偶极模型分析了其内在机制。给出了YPO4∶Eu的荧光光谱,指出其中各个峰对应的跃迁能级,确定为Eu^3+的发射峰。  相似文献   

3.
用高温固相反应法制备了稀土离子Eu^3+掺杂的三元稀土硼酸盐Ba3Gd(BO3)3发光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XRD)、荧光光谱和扫描电镜(SEM)等测试手段对Ba3Gd(BO3)3∶Eu^3+荧光粉的制备条件、发光性能以及形貌进行了研究。XRD结果表明,在1000℃时可得到Ba3Gd(BO3)3纯相。扫描电镜照片显示颗粒基本为球形,粒径约为200-400 nm。发光光谱测试表明,Ba3Gd(BO3)3∶Eu^3+荧光粉在近紫外区(UV)(396 nm)和蓝光区(466 nm)可以被有效地激发,分别用255和396 nm的紫外光激发样品时,以Eu3+的5D0-7F2(611和616 nm)超灵敏跃迁为主要发射峰。当Eu3+的掺杂浓度为10%(摩尔分数)时,Ba3Gd(BO3)3∶Eu3+在611和616 nm处的发光强度最大。因此,这种荧光粉是一种可能应用在白光LED上的红色荧光材料。  相似文献   

4.
用高温固相反应法合成了铌酸根NbO^3-4和Eu^3 共掺杂的正钽酸盐化合物Y1-xEuxTa1-yNbyO4,研究该体系中紫外光和X射线激发下的发光性能,研究表明,在紫外光激发下,YTaO4:Nb,Eu是一种比较有效的红色发光材料,激发能可以通过NbO^3 4离子传递给Eu^3 ,随钽酸盐中NbO^3-4基团浓度的增中,化合物的结构从M'型YTaO4变成褐钇铌型YNbO4结构,它的发光性质也随之改变。  相似文献   

5.
以NH4F为助熔剂采用固相反应法合成了Eu^3+掺杂的α—Gd2(MoO4)3荧光粉。研究了引入不同含量助熔剂时对材料的结晶、荧光粉颗粒粒径、表面形貌及光谱性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引入重量比为3%时样品具有好的结晶和优良的光谱性质;同时,随着助熔剂量的增加Eu^3+离子在晶体中所处的格位对称性发生了变化;另外,通过Eu^3+掺杂浓度变化的结果讨论了Eu^3+的浓度猝灭行为。光谱测量的结果表明,该荧光粉与其他商品荧光粉不同,其最有效的激发波长不在电荷迁移带范围,而是465和395nm跃迁,该荧光粉可作为近紫外LED和三基色荧光粉组合型自光器件的红色荧光粉的候选材料。  相似文献   

6.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碱土金属离子(Mg^2+,Ca^2+,Ba^2+)掺杂的SrAl2O4:Eu^2+,Dy^3+长余辉荧光粉。XRD谱分析表明,随着基质中掺入的碱土金属离子(Mg^2+,Ca^2+,Ba^2+)浓度增加,基质晶格常数也随之发生变化。Mg^2+,Ca^2+和Ba^2+ 3种碱土离子在SrAl2O4中的固溶范围分别为40%,15%和30%。光谱分析则表明在固溶范围内随着掺杂Mg^2+,Ca^2+和Ba^2+浓度的增大,样品的发射峰值会在480~530nm范围出现规律性移动。适当浓度的Mg^2+,Ba^2+掺杂会不同程度地提高样品的发光强度,而Ca^2+的掺杂则会降低发光强度。但是碱土金属离子(Mg^2+,Ca^2+,Ba^2+)的掺杂并不能延长SrAl2O4:Eu^2+,Dy^3+荧光粉的余辉时间。  相似文献   

7.
在玻璃制备过程中加入硝酸银,然后通过高温退火得到包含银纳米粒子的Er^3+掺杂锗酸盐玻璃和Eu^3+掺杂硼酸盐玻璃样品。根据Mie—Drude理论拟合了这些玻璃样品中银纳米粒子等离子体振荡吸收谱,得到了退火时间与银粒子粒径的关系。用488nm Ar^+激光器激发不同退火时间的这些玻璃样品,分别监测Er3^3+的^4S3/2-^4I15/2和Eu^3+的^5D0-^7F2的发射,发现包含银纳米粒子的玻璃样品较不包含银纳米粒子的玻璃样品,Er3^3+和Eu^3+的发射分别增强3.6和1.25倍。通过分析玻璃样品的吸收谱和发射谱,排出了表面等离子振荡引起稀土离子发射增强的可能性。对Er^3+掺杂的玻璃样品进行Judd—Ofelt理论分析,发现随着退火时间增加J-O强度参数减小,Er^3+的^4S3/2能级的辐射跃迁几率保持增加,表明引入银纳米粒子引起稀土离子周围晶体场发生变化是稀土离子发光增强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8.
利用水热合成技术,通过改变掺杂稀土离子的种类、掺杂浓度及添加剂的种类可实现LaPO4纳米结构材料形貌及物相的调控,同时还研究了合成材料的光致发光性能.结果表明:Ce3+离子掺杂浓度的增加可导致LaPO4纳米棒发生由单斜相向六方相的转变,而Tb3+离子掺杂浓度增加到相同的范围则不能够引起该相转变的发生;具有较小尺寸的LaPO4纳米棒易于"肩并肩"聚集形成纳米棒束;改变掺杂稀土离子的种类和浓度可调控纳米棒束的长度(150 nm~2.0μm),但对纳米棒束的直径影响不大(40~60 nm);添加剂的加入使纳米棒束更均一,对其相结构则基本没有影响;在紫外光激发下,单掺杂Ce3+或Tb3+离子的LaPO4纳米棒束分别表现出Ce3+或Tb3+离子的特征发射,由于Ce3+,Tb3+离子间存在有效的能量传递,Ce3+,Tb3+离子共掺杂的LaPO4纳米棒束表现出较强的Tb3+离子的绿光发射.  相似文献   

9.
燃烧法制备Zn2SiO4:Eu3+红色荧光粉及其发光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燃烧法合成了发光性能良好的Zn2SiO4:Eu^3+红色荧光体。结果表明:经过600℃燃烧的样品在1000℃下煅烧可得到纯Zn2SiO4晶相。利用XRD,SEM对样品的结构以及形貌进行表征,还考察了煅烧温度对Zn2SiO4:Eu^3+荧光体发射强度及色度的影响,样品发射光谱为Eu^3+的特征发射;增大煅烧温度,发射强度增大,色度降低。最终得到最佳的煅烧温度为1100℃。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了β-Na(Y1.5-x-yNa0.5)F6:YbxTmy(x=0.2~1.0,y=0.001~0.008)纳米颗粒,并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透射电子显微镜和F-4600荧光分光光度计表征了其样品的物相、形貌和发光性质.结果表明样品物相为六角相,颗粒平均直径约22nm,并探讨了Yb3+和Tm3+掺杂浓度对样品的上转换发光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敏化剂Yb3+的最佳掺杂浓度为60%,而激活剂Tm3+的最佳掺杂浓度为0.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