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铅树实验是利用硫化钠与铜丝在电池中反应生成硫化铜沉淀,改变铜的电极电势而实现铜置换出铅的反应.以此验证生成沉淀对电极电势的影响. 本文使用固体硫脲(H_2N-C-NH_2,下文反应式中用tu代表)代替0.5mol/dm~3硫化钠与铜丝接触,在酸介质(1mol/dm~3醋酸或2mol/dm~3盐酸)中反应生成无色的配合物硫脲络铜(Ⅰ);在碱介质(2mol/dm~3氢氧化钠)中反应生成黑色沉淀硫化铜,均因改变铜的  相似文献   

2.
该反应为铜/联吡啶调控的CF_3CHCl_2及CF_3CCl_3对苯乙烯化合物的原子转移自由基加成反应.该反应通过添加联吡啶来增强铜的还原性,成功实现了CF_3CHCl_2和CF_3CCl_3较惰性C—Cl键的断裂,并与烯烃生成单一的自由基加成产物.  相似文献   

3.
甲醇自热重整制氢用Cu-ZnO/Al2O3催化剂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负载于堇青石蜂窝陶瓷载体上的Cu-ZnO/Al2O3催化剂对甲醇自热重整制氢反应的催化性能,考察了铜负载量和反应条件对催化剂活性和反应速率的影响,采用XRD和H2-TPR技术对催化剂的分散状态和还原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铜负载量较低时铜处于较均匀的分散状态,容易被还原,γ-Al2O3的引入促进了铜的还原. 还原后的低铜负载量的样品上,在空速为4000~12000 h-1和氧/醇摩尔比为0.3的条件下,甲醇的转化率接近100%,H2的生成率和CO2的选择性较高. 证实了还原的铜为反应的活性位.  相似文献   

4.
针对单质铜能否与过氧化氢发生反应,以及用硫酸酸化反应液能否加快铜离子催化过氧化氢分解反应速率的疑惑,设计了单质铜与过氧化氢溶液反应和铜离子催化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实验。认为单质铜能被过氧化氢氧化生成氧化铜和氧化亚铜,加热反应液能明显增大铜离子催化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速率,用硫酸酸化反应液能明显减小铜离子催化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速率。  相似文献   

5.
双核铜蛋白模型化合物的合成、氧合和催化苯偶姻的氧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碱的作用下,2,4-双(N-咪唑甲基)-6-取代苯酚(1)和2,6-双(N-咪唑甲基)-4-氯苯酚(2)与1,2-二溴乙烷、1,3-二溴丙烷、1,4-二溴丁烷或α,α'-二溴间二甲苯反应,合成了新型的模型配体(3~9)。配体与[Cu(CH~3CN)~4]ClO~4反应,得到两个咪唑基与铜配位的双核铜蛋白模型化合物(10~16)。研究了模型物的氧合作用,发现模型物15和氧气反应,发生分子内的羟化,生成μ-酚氧基-μ-羟基的双核铜(Ⅱ)配合物,其它模型与氧气反应,生成双(μ-羟基)双核铜(Ⅱ)配合物。以4为例,详细研究了其模型物催化氧化苯偶姻的反应及反应动力学。考查了碱、外加配体、金属离子等对氧化反应的影响,发现模型物的活性是铜盐或单核铜配合物活性的近六倍。求出了反应的动力学参数V~m~a~x、k~m分别为9.47×10^-^5mol·dm^-^3·s^-^1和0.0418mol·dm^-^3,表明模型物催化的苯偶姻反应,遵从Michaelis-Menten动力学规律。  相似文献   

6.
羧酸铜催化反应的研究——Ⅰ.羧酸铜催化醛肟转变为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在多种羧酸铜催化下,醛肟在含有氰基的溶剂中(如CH_3CN、CH_3OCH_2CH_2CN等),均可脱水转变成相应的腈。反应条件温和,产率较高。具有不同空间和电性效应取代基的羧酸铜对反应的产率影响不大。实验中还发现溶剂乙腈参与了上述反应。  相似文献   

7.
零价铜催化含氮杂环的N-芳基化合物的合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氮的负性基团的亲核性低,使得在芳香卤代物的环上引入含氮基团的反应(或者说在含氮杂环化合物的亚氨基上进行 N-芳基化)不易进行,因而需要强烈的反应条件或加入催化剂促使反应的发生。曾有人用一价铜盐作为催化剂研究了芳香卤代物的亲核取代反应。本文用零价铜催化的方法,合成了 N-芳基含氮杂环化合物(3 a~h)。反应机理可能是芳香肉代物与铜首  相似文献   

8.
铜(I)盐催化的环加成反应,如叠氮-炔[3+2]环加成(Cu AAC)、不饱和化合物与异氰基化合物的[3+2]环加成、硝酮-炔的环加成(Kinugasa反应)是构建多类氮杂环的高效合成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有机合成的各个领域.近年来,针对几类环加成反应中产生的有机亚铜中间体的多样性转化吸引了国内外很多课题组的注意,基于对这些环加成反应中有机亚铜中间体的捕捉,多类串联及多组分反应得以发展,从而成功实现了一系列多取代杂环或稠环结构的高效构建.本综述总结了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按照所经历的有机亚铜中间体的类型进行分类,包括:(1)Cu AAC反应中产生的三氮唑亚铜中间体;(2)炔烃与异氰化合物[3+2]环加成反应中产生的2H-吡咯基亚铜中间体;(3) Kinugasa反应中产生的烯醇亚铜中间体.期望此综述能够有助于研究者了解有机亚铜中间体捕捉策略的发展、应用现状及不足之处,进一步推动铜催化转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纳米Cu-ZnO上仲丁醇的催化脱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Cu- Zn O催化剂在醇类脱氢反应、甲醇合成和酯类氢解等催化反应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 4 ] ,但将其应用于丁醇脱氢反应的报道较少[5,6] .本工作制备了纳米铜和纳米氧化锌 ,并采用超声方法制备了纳米铜和纳米氧化锌的混合催化剂 ,考察了 3种催化剂在仲丁醇脱氢制备甲基乙基酮 (MEK)反应中的催化活性 .反应结果表明 ,与单独的纳米铜和纳米氧化锌相比 ,混合催化剂不但保持了较高的脱氢活性 ,且使反应的稳定性大大提高 .对催化剂的 XRD,BET和 EPR研究结果表明 ,Zn O起到分散和稳定 Cu粒子的作用 ,铜和氧化锌之间存在某种相互作用 .1 实…  相似文献   

10.
铜盐促进的芳基化反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反应,底物范围已经拓展到了几乎所有含N-H,S-H的化合物以及部分含O-H化合物[1].经典的铜盐促进的Ullmann反应是这个反应的基础,然而其苛刻的反应条件使它的应用受到不少限制[2].近年来,一些新的反应方法和试剂的引入使反应条件更温和,产率更高,取得了非常好的结果,特别是1997年以来,芳基硼酸的引入使大家更为关注这个反应的研究与应用[3].  相似文献   

11.
对初中化学的3个疑难实验--铜与硝酸银溶液反应实验、铁与硫反应实验、二氧化碳溶解度测定实验进行了改进和创新。  相似文献   

12.
铜催化Ullmann C-N偶联反应是一个重要的形成C—N键的有机合成反应。研究表明,合适的配体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铜或铜盐催化的反应活性。新型的配体不断涌现,主要包括N-N、N-O和O-O双齿型配体,极大地推动了铜催化化学的发展。本文综述了添加不同结构配体的铜催化C-N Ullmann偶联反应,并对Ullmann偶联反应的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研究使用催化量的 3 氧杂多氟戊磺酸催化等摩尔的羧酸和醇的酯化反应和催化量 3 氧杂多氟戊磺酸铜催化芳烃的Friedel Crafts酰基化反应 ,并取得较好结果 .  相似文献   

14.
胡明盛 《化学教育》2006,27(8):53-55
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置换出铜的效果极差,但铝在有卤离子存在的铜盐溶液中反应置换出铜的效果极好。通过一系列实验对其原因进行研究,并对课堂教学中用铝与铜盐溶液反应的实验探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铜物理显影后影像中铜和银的分布以及在非影像区明胶对Au3+的还原作用。铜含量随着影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银含量却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少。Ag3d结合能向低值位移说明影像内部的银处于单原子和多原子的混合状态,但是影像表面的银却为单原子状态,如果铜物理显影进行得足够长,铜最终会将银全部遮盖。在这以后的铜物理显影是铜的自催化过程,样片浸入氯金酸溶液中后,非影像区中吸收的氯金酸量大大高于影像区,因而铜的沉积速度在非影像区也比影像区大得多。明胶能还原Au3+.还原过程可分为两步:第一步由Au3+还原成Au+,这一步在室温下是快反应;第二步由Au+还原成金,这个反应比较慢,Au+和Au在物理显影中可作为催化核,使铜在非影像区沉积。  相似文献   

16.
尹志刚  王炳喜  陈桂花 《化学学报》2010,68(17):1765-1770
以8-羟基喹啉和乙酸铜为主要原料,通过简单调控醇水介质和熟化时间,液相沉淀法快速合成出大量不同形貌和晶型的8-羟基喹啉铜微纳米材料.采用SEM,XRD,UV-Vis,FT-IR对产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以8-羟基喹啉盐酸水溶液与乙酸铜水溶液反应,合成了直径40~130nm的棒状α型二水合8-羟基喹啉铜沉淀物.以8-羟基喹啉乙醇溶液与乙酸铜乙醇溶液反应,获得了厚度约300nm的三维(3D)板条束状α型无水8-羟基喹啉铜微纳米结构.若采用8-羟基喹啉乙醇溶液与乙酸铜的乙醇/水溶液反应,当体系醇/水体积比为3∶1时,随着熟化时间的延长,产物由亚稳的α型和γ型晶相向稳定的β型晶相转变,形貌从胡须束状/菱片状混合结构转变为纳米棒状/菱片状混合结构,50min熟化后最终形成菱片状β型二水合8-羟基喹啉铜及其四角星形自组装体.  相似文献   

17.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研究了在还原剂(EtO)3SiH存在下, 铜(I) (Cl2IPrCuF)催化CO2插入1-苯基丙炔生成α,β不饱和羧酸的反应机理. 计算结果表明, Cl2IPrCuF 首先与(EtO)3SiH 生成活性催化剂Cl2IPrCuH,然后经历三个步骤完成催化反应: (1) Cl2IPrCuH 与1-苯基丙炔加成生成烯基铜中间体. 由于炔烃的不对称性,烯基铜中间体有两种同分异构体, 最后可导致生成两种对应的α,β不饱和羧酸衍生物; (2) CO2插入烯基铜中间体得到羧基铜中间体; (3) (EtO)3SiH 与羧基铜中间体发生σ转位反应形成最终产物, 同时重新生成催化剂Cl2IPrCuH. 理论研究还表明, 生成两种α,β不饱和羧酸衍生物的反应路径所对应的决速步骤不同, 在Path a 中炔烃插入反应和CO2插入反应都可能是整个催化反应的决速步骤, 自由能垒分别为68.6 和67.8 kJ·mol-1, 而在Path b中, 仅炔烃插入反应是整个催化反应的决速步骤, 自由能垒为78.7 kJ·mol-1. 此结果很好地给出了实验上两种α,β不饱和羧酸衍生物收率不同的原因. 炔烃与Cl2IPrCuH的加成决定了反应的区域选择性, 其中电子效应是影响反应区域选择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以铜锰硝酸、铜锰硫酸、铜锰醋酸和铜锰氯化盐为前驱体,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铜锰催化剂,利用XRD、TPR、STPR(表面氧化程序升温还原)、TPD和XPS等对样品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其水煤气变换反应催化性能.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催化剂主晶相均为尖晶石结构的Cu1.5Mn1.5O4金属固溶体,经变换反应后均被还原分解为Cu和Mn O,其中以铜锰醋酸盐制备得到的样品出现了较为明显的Mn CO3特征衍射峰.铜锰醋酸盐制备的样品因单质铜和氧化锰协同效应良好,可显著增加对CO2的吸附能力,提高其表面铜的分散性,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低温变换反应活性.以铜锰硝酸盐制备的样品在400~450℃维持了较高的热稳定性及催化活性,但在300℃以下CO转化率明显下降,而以铜锰硫酸盐及铜锰氯化盐制备的样品在200~450℃测试温区内催化性能较差.  相似文献   

19.
催化动力学光度法测定痕量铜(Ⅱ)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晓菊  陈瑞战  王宝星  董淑芹 《分析化学》2000,28(11):1444-1444
1 引  言中性红是一种氧化还原指示剂 ,变色范围pH为 6.8~ 8.0 ,酸式呈红色 ,碱式呈橙黄色。实验发现在弱碱性介质中 ,铜 催化双氧水还原中性红褪色反应。本文提出以该反应作为催化动力学光度法测定痕量铜的新指示反应 ,据此 ,建立了测定铜的新方法。本法具有操作简便、反应易控制、重现性好等特点。2 实验部分2 .1 仪器和试剂 UV 916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澳大利亚GBC公司 ) ;72 3分光光度计 (上海第三分析仪器厂 ) ;PHS 3型酸度计 (上海第二分析仪器厂 ) ;50 1型超级恒温水浴 (重庆试验设备厂 )。铜标准溶液 :1.0g L…  相似文献   

20.
陈庆云  杨震宇 《化学学报》1986,44(3):265-269
在催化量的铜存在下,氟烷基碘R~FI(1)与乙烯基三甲基硅烷(2)在乙腈中反应生成高产率的氟烷基化产物3,二碘化物I(CF~2)~nI(4)也能与2反应生成单烷基化产物5和双烷基化产物6, 5和6量的相对比例取决于所用2的量,这类反应能被对苯二酚阻止;被对二硝基苯部分阻止,碘苯未能捕获到氟烷基铜中间体。表明反应可能是单电子转移引发的自由基链式机理.3与二乙胺反应得高产率的反式氟烷基三甲基硅乙烯7. 3与氢氧化钾在乙醇中反应得到的是7及其顺式异构体的混合物,将混合物用少量的溴处理可得纯的反式烯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