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酶的固定化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晔 《分子催化》2008,22(1):86-96
酶的固定化研究始于1960年代中期,从1970年代初开始酶的固定化技术研究发展很快,至1980年代初,每年约发表1000篇以上的文献和近200篇专利,所报道的固定化方法达100种以上[1].1980年代中以后,酶和细胞固定化研究的发展速度开始减慢,从而有人认为,对酶的固定化技术应予以重新评价  相似文献   

2.
平均粒径为2–10 nm的聚合物稳定的Au纳米簇(NCs)表现出独特的催化性能。多个研究表明,影响聚合物稳定的Au NCs催化活性的主要因素为: Au NC尺寸的控制、聚合物的选择以及反应条件的优化。这是由于聚合物稳定的Au NCs在多个催化反应中表现出明显的尺寸效应,其催化活性也因所采用的聚合物和反应条件的不同而不同。为了阐明影响聚合物稳定的Au NCs催化活性的内在原因,众多研究者关注于聚合物稳定的Au NCs催化中的理论计算与实验的相互影响。本文主要总结了聚合物稳定的Au NCs中这种相互影响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乙酸乙烯酯聚合中分子量的控制田炳寿程正贾向群(武汉大学化学系,武汉430072关键词乙酸乙烯酯的聚合聚合度的控制中图分类号O632.33聚乙酸乙烯酯(PVAc)除直接应用之外,主要用于水解制聚乙烯醇(PVA),早期PVA又主要用来生产维尼纶。我国从6...  相似文献   

4.
从氢键定义的延伸、键能大小及其共价性质的表现,认为氢键内容的发展已经可以将之称为"原子间的另一种作用力"。在此基础上,尝试推动氢键教学内容的改革,这样不但可以丰富基础无机化学中"氢键"的内容,而且可以有效增进学生从基础课教学提高科学研究的意识。  相似文献   

5.
本文审视、反思了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目的和过程,着重指出:学生深入学习化学知识的困难在于知识的网络化水平和可具体化水平较低。如果学生未能较好地掌握知识结构,即基础知识的合理组合,就无法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也很容易造成学生负担过重,直接影响智力的发展、能力的培养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为了实现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顺利转化,并逐步实现学生从"学会"达到"会学"、"乐学"的境界,提出了化学知识的可具体化问题;讨论了怎样的化学知识才是可具体化的知识,提高化学知识的可具体化水平有哪些方法和原则,特别是知识的纵向联系和知识的横向联系在化学教学实践中有何作用,如何运用。这对化学教学中进一步突出知识结构,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并实现二者的统一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用水介质中氯化的方法对煤进行降解研究,考察了降解后煤的化学组成和在有机溶剂中抽提性质的变化。降解后,煤中碳、氢含量下降,氯、氧含量增加,腐植酸及活性官能团增多,使煤具有一系列新的性质。如在极性溶剂中抽出量显著增加,其中丙酮抽出率高达86.4%。  相似文献   

7.
煤中砷的测定方法及其赋存形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近10年中国内外煤中砷量的测定方法以及煤中砷的赋存形态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内容涉及测定煤中砷时试样的前处理方法,砷的各种测定方法和煤中砷的赋存形态研究以及各种形态砷的提取方法。对上述有关问题的发展前景也提出了期望(引述文献35篇)。  相似文献   

8.
PPT文件的制作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高分子物理”课程教学中如何利用PPT文档的功能制作反映相关知识点的动画效果;介绍了PPT文件的制作艺术,如颜色的搭配、字体大小的选择,背景的选择等,以保证教室后排同学看得清文字;通过颜色的搭配和适当的大小字体可以让学生在明亮的教室中上课,避免了上课拉窗帘的现象,保护了学生的视力;本文还介绍了利用命令”中的“自选图...  相似文献   

9.
可光交联的共聚物肉桂酰化的聚(N-乙烯基吡咯烷酮-丙烯酸-2-羟基乙酯)的合成及其水溶液的温敏性  相似文献   

10.
硝酸和铜反应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常规做法都会逸出大量的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严重影响师生的身体健康,为此,我们对该实验进行了如下改进:1实验装置及药品将干燥管下端接一直导管插入锥形瓶中组装成如图所示的装置。2操作步骤和现象(1)浓硝酸和铜反应向锥形瓶中加入约15mL浓硝酸,打开止水夹A、B,用洗耳球将酸液压入干燥管内至浸没铜片,随即关闭A。反应迅速进行,干燥管内产生大量红棕色气体,液体同时变蓝。实验完成后,从碱液中取出导管,打开A,使液体流回锥形瓶,反应停止。关闭A、B,避免二氧化氮逸出。(2)…  相似文献   

11.
应用旋转环盘电极, 和静止电极线性电位扫描法(LSV)研究铅上阳极PbO~2膜的阴极还原为PbSO~4的机理。实验结果表明相应于Pb盘上阳极膜中PbO~2还原时所产生的Pb-7w/oSb环电流是原先PbO~2膜生长时析出的氧扩散入膜中以及膜内的PbO~2微粒中的品种逸出而被还原所致。无可溶性中间体可被检出。扫速对静止Pb上阳极膜中PbO~2的LSV法还原的影响符合薄膜反应的规律。本文提出了上述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12.
钛基二氧化铅电极电沉积制备过程中的立体生长机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恒电位的方法在涂有SnO2+Sb2O5中间层的Ti基体上电沉积制备了不同颗粒尺度的Ti/PbO2电极, 利用XPS, XRD和SEM等方法对Ti/PbO2电极电沉积制备过程中电极的结构、表面形貌等物理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Ti/PbO2电极涂层中Pb元素在138.2~138.4 eV之间有明显的Pb4f7/2峰, 表明电极表面上主要得到的是PbO, XRD和XPS分析结果证明电极涂层体相生成的是PbO2. 基于Ti/PbO2涂层的形成是不同晶面生长过程的事实, 提出Ti/PbO2电极的立体生长机理.  相似文献   

13.
用交流阻抗、开路电位衰退及线性电位扫描等方法在0.9V(vs.Hg/Hg2SO4)和4.5mol/LH2SO4溶液中,研究了铅及Pb-Sn合金电极上所生长的阳极氧化物膜.实验结果表明,阳极膜由溶解-沉淀机理控制生长,膜中微粒间为液膜,借助液膜作为离子通道可使膜中微粒发生阳极反应,锡有利于膜中PbO微粒表层阳极氧化为PbO1+x(0相似文献   

14.
PbO2阳极在硫酸溶液中的析氧失活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热分解鄄电镀法制备了以Sb 掺杂SnO2(Sb-SnO2)为底层的Ti 基PbO2阳极(Ti/PbO2). 采用加速电解寿命测试、电化学阻抗谱、XRD、SEM-EDX 等技术, 研究了Ti/PbO2阳极在硫酸溶液中的电解失效行为和机制.结果表明,在新制备的PbO2镀层中, 由于氧空位的存在, PbO2镀层的内应力表现为拉应力, 随着电解的进行, 阳极表面生成的活性氧原子在向基底扩散的过程中, 将Pb3+态氧化为Pb4+态, 逐渐占据镀层内作为自由电子施主的氧空位, 这不仅导致镀层的导电性能下降, 同时使镀层的应力逐渐由拉应力转变为压应力, 镀层性质逐渐劣化. 这一过程基本结束时,活性氧原子才大量扩散至Ti基底导致基底的钝化, 在Ti 基底和镀层界面出现显著的界面应力, 在界面应力和镀层内压应力的共同作用下, 阳极出现鼓泡、脱落, 迅速进入失活阶段.  相似文献   

15.
董艳杰  林海波  刘小波  任秀彬  姜梅 《化学学报》2007,65(20):2257-2260
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Ti/PbO2电极在苯酚硫酸溶液中的电催化作用. 结果表明, 在硫酸溶液中, Ti/PbO2阳极对苯酚具有电催化氧化作用. 如果苯酚浓度较低, 产生的吸附态羟基自由基可以将苯酚氧化, 直至完全矿化. 当苯酚浓度较高或产生的羟基自由基量相对较小时, 苯酚或中间产物可吸附在电极表面, 降低电极的真实表面积, 减少电极的活性点, 阻止反应物接近电极表面, 抑制苯酚的进一步氧化. 随着电解时间的延长, 这些吸附物由于逐渐被氧化, 电极活性恢复.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氧化铅在氨基甲酸乙酯(EC)与乙醇反应合成碳酸二乙酯(DEC)中的催化作用.结果表明,氧化铅具有很好的稳定性,重复使用5次,其催化活性无明显下降.回收的催化剂为立方晶相金属Pb和斜方晶相PbO2的混合物,结合反应结果可认为,该混合物为反应的活性组分.结果还发现,PbO与DEC反应是PbO被还原为Pb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The concept of a chemically inert but stereochemically active 6s2 lone pair is commonly associated with Pb(II). We have performed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calculations on PbO and PbS in both the rocksalt and litharge structures which show anion dependence of the stereochemically active lone pair. PbO is more stable in litharge while PbS is not, and adopts the symmetric rocksalt structure showing no lone pair activity. Analysis of the electron density, density of states and crystal orbital overlap populations shows that the asymmetric electron density formed by Pb(II) is a direct result of anion-cation interactions. The formation has a strong dependence on the electronic states of the anion and while oxygen has the states required for interaction with Pb 6s, sulphur does not. This explains for the first time why PbO forms distorted structures and possesses an asymmetric density and PbS forms symmetric structures with no lone pair activity. This analysis shows that distorted Pb(II) structures are not the result of chemically inert, sterically active lone pairs, but instead result from asymmetric electron densities that rely on direct electronic interaction with the coordinated anions.  相似文献   

18.
Selected-control synthesis of PbO2 and Pb3O4 single-crystalline nanorods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Reaction of Pb(OH)3- with ClO- in the presence of surfactant CTAB under conventional conditions resulted in PbO2 nanorods, whereas the reaction under hydrothermal conditions afforded Pb3O4 nanorods, as confirmed by X-ray powder diffraction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Selected area electron diffraction (SEAD) and high-resolution TEM (HRTEM) revealed that both PbO2 and Pb3O4 nanorods are single crystalline. For the formation of Pb3O4 nanorods, it is reasonable that PbO2 slowly decomposes to Pb3O4 under hydrothermal conditions, while retaining the morphology of PbO2.  相似文献   

19.
采用电沉积法制备了金属Bi3+改性PbO2(Bi-PbO2)电极,并通过扫描电镜(SEM)、X射线能谱(ED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X射线衍射(XRD)、紫外-可见漫反射(UV-VisDRS)、荧光光谱(FP)、莫特-肖特基(Mott-Schottky)曲线、电化学阻抗谱(EIS)和线性极化扫描(LSV)等方法表征了其微结构和电化学性能.SEM、EDS和XPS结果表明,Bi3+以Bi2O3的形式掺杂进入PbO2镀层,同时其掺杂改性可明显改善PbO2镀层的微结构,使电极表面颗粒细化;XRD和UV-VisDRS分析结果显示Bi3+掺杂改性后,PbO2晶体的晶胞参数发生变化,同时禁带宽度(Eg)变小;荧光光谱分析表明Bi-PbO2电极可促进羟基自由基的产生,增强电极降解有机物的催化活性;电化学性能测试显示,Bi3+改性PbO2电极电催化活性的提升与电极的平带电势(Efb)负移、活性表面积增大、电化学反应电阻减小和析氧电位提高有关.  相似文献   

20.
不同电极材料和不同金属离子添加剂对Cr3+电氧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循环伏安和电流效率测量研究了Cr3+在PbO2、石墨和铂电极上的阳极氧化行为,发现PbO2是Cr3+氧化的高活性电极;探讨了在电解液中加入Ag+,Mn2+和Co2+对Cr3+氧化的影响,结果表明,Ag+对Cr3+氧化有明显的电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