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谢允斌  黄美荣  李新贵 《化学进展》2006,18(12):1677-1683
聚吡咯具有较高的电导率与良好的环境稳定性,被视为继聚苯胺之后最有工业化应用前景的导电高分子材料之一。聚吡咯与常规聚合物基体如聚乙烯醇、聚氯乙烯等形成的复合膜不仅可以综合聚吡咯奇异的多功能性与常规聚合物的易成膜性和低成本性于一体,而且可望发挥两者的协同效应,从而大大拓宽其应用领域。该研究已经成为导电聚合物研究领域中的又一新热点。作者系统论述了制备这类功能复合膜的两种典型制备方法,并在分析各自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与发展方向,指出聚吡咯复合膜具有广泛可调的电导率、快速的电学响应性以及稳定的电致变色性等多种功能,在透明导电膜、化学传感器、生物分离膜、电致变色膜领域具有诱人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在预先原位合成的聚吡咯溶液中通过简单沉淀得到SnO2/聚吡咯负极材料,对材料的结构、形貌进行了表征并对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发现不同形貌的聚吡咯对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存在一定影响:SnO2负极材料在球状聚吡咯体系中比在管状聚吡咯体系中的电化学性能优越,首次库仑效率提高至77.6%,60次循环后仍剩余600 mA·h/g的可逆比容量.  相似文献   

3.
采用恒电位法,直接在石墨电极表面快速合成聚吡咯纳米线,并重点研究了聚吡咯纳米线的生成过程及形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聚吡咯纳米线的生成包括成核和生长过程,纳米线的形貌随聚合条件的不同而变化,直径随聚合电位、吡咯单体浓度、电解质浓度的升高而增大,这是由于不同聚合条件下聚吡咯的成核速率不同引起的。  相似文献   

4.
导电聚吡咯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介绍了199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项目“导电聚吡咯的研究”(主要完成人:钱人元、李永舫、毕先同、裴启兵、鄢宝珍)的主要研究成果以及获奖后的研究新进展,涉及的研究内容包括导电聚吡咯的电化学聚合过程和机理、导电聚吡咯的结构、稳定性、电化学性质以及导电聚吡咯复合材料的制备等。  相似文献   

5.
用电化学法将吡咯单体聚合在电极上,于不同支持电解质的水溶液中得到聚吡啶薄膜。研究了电解质浓度、电解质阴离子种类及聚合时间对聚吡咯薄膜导电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聚吡咯以其制备简单、掺杂可逆、环境友好、导电率高、比电容大、具有良好的成膜性而备受关注。特别是在作为超级电容器、二次电池等换能设备电极材料领域中前景广阔。文章简略地介绍了超级电容器的双电层电容和法拉第赝电容产生的机理,概述了近年来聚吡咯与金属氧化物、炭材料等通过化学法、电化学法以及界面化学法等新型手段制备聚吡咯电极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聚吡咯(PPY)/聚己内酰胺(Nylon 6)——导电复合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电化学氧化聚合的方法制备出了既具有优良的导电性能又具有良好机械性能的聚吡咯(PPY)/聚己内酰胺(Nylon 6)的复合材料,该复合材料的导电率可达119s/cm,并对聚吡咯/聚己内酰胺导电复合材料进行了扫描电子显微镜、电导率及机械性能的测试及表征。  相似文献   

8.
聚吡咯纳米颗粒的静态法合成及表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无模板、无表面活性剂条件下,采用静态化学氧化聚合法合成了高聚合产率(93%)聚吡咯纳米颗粒.以红外光谱、广角X射线衍射、四探针仪、扫描电子电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聚吡咯的结构、电性能和形貌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搅拌条件、氧化剂种类、过硫酸铵/吡咯摩尔比、聚合反应温度和反应介质对聚吡咯纳米颗粒的粒径、形貌的影响.结果发现,聚吡咯纳米颗粒的尺寸随聚合反应条件的变化而改变.在静态条件下,以过硫酸铵为氧化剂、过硫酸铵/吡咯摩尔比为0.25,于0℃冰水浴中有利于获得聚吡咯纳米颗粒.透射电子显微镜的结果表明以过硫酸铵/吡咯摩尔比为0.25,于0℃下1.0mol/LHCl水溶液介质中可以聚合得到直径为43nm、颗粒大小均匀的球形聚吡咯纳米颗粒.盐酸掺杂聚吡咯纳米颗粒的室温电导率可达5.5S/cm.  相似文献   

9.
马慧荣  李梅  徐清钢  李文光 《合成化学》2011,19(1):118-120,132
以吡咯为单体,FeCl3为氧化剂,在KNO3晶体悬浮液中采用化学氧化法合成了聚吡咯,其结构、形貌和电导率经IR,SEM和四探针电导率仪表征.实验结果表明,硝酸钾在悬浮液中的结晶速度和晶体形貌对聚吡咯的形貌有不同的影响,通过控制硝酸钾的结晶速度和晶体形貌,能够合成出具有山谷状的微纳米结构特征的聚吡咯;其电导率比本征态聚吡...  相似文献   

10.
电位型聚吡咯pH传感器的制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电位型聚吡咯pH传感器的制备;聚吡咯; pH传感器; 电化学聚合; 交流阻抗  相似文献   

11.
GLPC法测定二元系中挥发组分有限浓度时的活度系数曾为Chueh和Ziegler、Conder和Purnell、Chch和Parcher等所探讨,但因后续工作太少,迄今未能成熟,将这一方法得到肯定,对于研究二元溶液的热力学是有意义的,经过反复比较,我们决定对Chueh和Ziegler的方法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A novel solvothermal synthesis method for the direct growth of B-form crystals of copper phthalocyanine(CuPc) is presented in this article. With quinoline as solvent, crystals were grown after cooling the reaction mixture of 1,3-diiminoisoindoline and copper oxide, heated for 9 h at 270 ℃, to room temperature in an autoclave. These high quality crystals were suitable for characterization measurements. The single-crystal diffraction data show a monoclinic system unit cell: a=1.4668(3) nm, b=0.48109(10) nm, c=1.9515(7) nm, a=90°, B=121.04(2)°, r=90°, where the corresponding cell volume is 1.17991 nm^3. Needle-like single crystals of CuPc up to 10.5 mm in length were obtained. The influences of different temperatures, reaction time and solvent volume on the crystal yields were also discussed. Optimum reaction conditions were 10 mL of quinoline, at 270 ℃ for 8 h.  相似文献   

13.
硅烷表面修饰引发的ZnO微米棒膜的超疏水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简单的低温水热法制备出ZnO微米棒薄膜,其经辛基三甲氧基硅烷和十二氟庚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修饰后显示出超疏水性,静态接触角分别为(150±1.3)°和(155±1.5)°,滚动角依次为5°和3°。 ZnO微米棒的微结构和低表面能材料辛基三甲氧基硅烷、十二氟庚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的表面修饰是其显示超疏水性的原因,用Cassie理论对膜的润湿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过渡金属Ni(Ⅲ)面和Cu(Ⅲ)面吸附乙烯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EHMO方法计算Ni(111)面和Cu(111)面吸附乙烯分子的几何构型、键连能和活化能。结果表明,Ni吸附的稳定构型为C-C,键长l=1.60、C-C键与金属面距离h=1.80Å,HCH面向上弯曲角θ=30°;Cu吸附的h=1.70Å,l=1.94Å,θ=60°。两个体系的键连能分别为260.8和89.5kJ/mol。讨论了键连能差异并用MO自然相关法解释了不同吸附能力。  相似文献   

15.
合成了一种新的双核倒反中心的稀土镧配合物{La[o-C6H4(NO2)(CO2)]3·(DMF)2}2. 通过元素分析、 核磁共振谱和红外光谱对配合物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  用热重分析研究了该配合物的热稳定性,  用X射线单晶衍射法测定了其晶体结构. 镧配合物{La[o-C6H4(NO2)(CO2)]3·(DMF)2}2晶体属三斜晶系, 空间群P1,  晶胞参数a=1.902(2) nm, b=1.245 0(2) nm, c=1.298 7(2) nm, α=64.555(2)°, β=66.348(2)°, γ=71.920(2)°, V=1.569 5(5) nm3, Dc=1.658 Mg/m3, Z=2, μ=1.437 mm-1, F(000)=784. 配合物中有2个La(Ⅲ)被4个邻硝基苯甲酸的羧酸根的负氧离子桥联, 每个La(Ⅲ)的中心离子配位数为9,  配位原子分别来自于7个邻硝基苯甲酸的羧酸根的负氧离子和2个DMF的羰基氧原子. 化合物中的氢键和π…π堆积作用使其成为三维立体结构. 同时发现了标题化合物固体具有光致发光现象, 发光性能测试表明, 配合物具有很好的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16.
以程序升温碳化法合成β-Mo2C载体,采用原位沉淀法制备负载量不同的Au/β-M o2C催化剂,利用XRD、STEM和氮气吸附-脱附等手段对Au在载体表面的分散性、微观形貌及孔结构等进行表征,并在逆水煤气变换(RWGS)反应中对其高温热稳定性进行了研究。XRD表征结果表明,在34. 44°、38. 02°、39. 44°、52. 12°、61. 53°、69. 62°和74. 65°处出现了β-Mo2C对应的(100)、(002)、(101)、(102)、(110)、(103)和(200)晶面的X射线特征衍射峰;同时,未出现Au物种的特征吸收峰,说明Au负载量较低的0. 1%和0. 5%的催化剂上Au纳米粒子的分散性较好。STEM表征结果也显示,当负载量较低(0. 5%、1. 0%和2. 0%)时,金纳米粒子以2 nm左右的原子簇形式均匀分散并锚定在β-M o2C载体上。氮气吸附-脱附表征结果表明,催化剂具有良好的介孔结构。反应评价结果表明,0. 2%Au/β-Mo_2C催化剂在RWGS反应中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和较高的CO选择性,且反应后孔结构良好,Au纳米粒子仍然均匀分散,说明Au/β-Mo_2C催化剂在此反应中具有较高的催化性能和高温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史忠丰  金晶  牛淑云  张丽  李雷  迟玉贤 《化学学报》2009,67(18):2087-2094
采用水热合成方法得到了3种Co(II)配合物: [Co(μ4-btec)0.5(phen)(H2O)]n (1), [Co2(μ4-btec)(bipy)2(H2O)2]n (2), [Co2(μ2-btec)(phen)2(H2O)4] (3) (phen=1,10-phenanthroline, bipy=2,2’-bipyridine, H4btec=1,2,4,5-benzenetetracarboxylic acid). X射线单晶衍射结果表明: 3个配合物都是以均苯四甲酸根做为桥, 分别形成了2D, 1D和双核结构. 但在3种配合物中, 均苯四甲酸根的配位模式各不相同, 分别采用了μ4-η1η2η1η2, μ4-η1η1η1η1, μ2-η1η1η1η1配位模式. 此外, 分子间大量氢键的存在和π-π堆积作用又将3个配合物网成了3D无限结构. 通过红外光谱(IR)、电子吸收光谱(UV-Vis-NIR)及表面光电压光谱(SPS)等方法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 3种配合物的表面光电压谱研究表明: 它们在300~600 nm范围内均有正的光伏响应. 将SPS与其电子吸收光谱进行关联, 发现它们基本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8.
1,3-双(2′-四氢呋喃)-5-氟脲嘧啶(简称FD-1)晶体属三斜晶系,α=8.911(4),b=11.744(5),c=12.320(7)Å,α=99.69(4)°,β=93.49(4)°,γ=97.83(4)°。空间群为P1,Z=4。R=0.089。对比了FD-1,FT-207和5-Fu三个同系列抗癌药物结构及其抗癌疗效。  相似文献   

19.
合成了标题化合物并测定其晶体结构.晶体属P21/c空间群,a=1.3465(2)nm,b=0.8021(1)nm,c=1.9277(37)nm;β=105.99(1)°,Z=4.分子力学法计算与测定结果一致,环丙烷环与噁唑环间呈g式构象,与噁唑环π体系间有共轭效应,讨论了构象对紫外光谱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文用X-射线衍射法测定了(η5CH9C5H4)5H1(OC6H9Cl3-2,6)2的晶体和分子结构.晶体结构属单科晶系,空间群为P21/c,晶胞参数为a=17.010(2)Å,b=8.577(1)Å,C=16.313(3)Å,β=101.52(3)°,晶胞内分子数Z=4.分子内有非结晶学二次旋转轴对称性,铪原子周围的两个甲基环戊二烯基和两个氧原子构成一个变形四面体.两个环戊二烯基的平面夹角为125.33°.氧-铪-氧键角为103.71°.铪-氧键长为2.004-2.022Å,较铪-氧单键键长为短,表明具有部分双键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