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王美文 《化学教育》2007,28(1):43-44,47
氧化还原反应是极为重要的化学反应类型,也是历年高考的重要考点。对此考试大纲明确提出:“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了解氧化剂和还原剂等概念;掌握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的常见反应;能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并能配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等5项考点。另一方面新课  相似文献   

2.
郑浙铭 《化学教育》1981,2(1):28-33
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种电子得失(或转移)反应,其氧化还原当量可由下式求得:氧化还原当量=分子量/总电子得失(或转移)数对无机物来说,得失电子数极易看出,计算当然简单。  相似文献   

3.
姬广敏  毕华林 《化学教育》2012,33(12):32-36
采用纸笔测试和出声思维技术对30名高中生氧化还原反应理论认知水平和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学习情况进行了测查。通过对测查数据的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学生单纯靠“记忆”可以记住一些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但并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复杂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学习;(2)学生氧化还原反应理论的认知水平,对其简单化学方程式的学习没有显著影响,但对复杂化学方程式的学习会产生显著影响,只有当学生氧化还原反应理论达到理解和应用水平,才能促进其对复杂化学方程式的学习。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光与物质作用常常导致电子转移反应。这些单电子转移的产物通常是自由基。它们的寿命往往是很短的,可能很快经历进一步的氧化还原反应而成为反磁性物质。  相似文献   

5.
李晓光  杨仁茂 《化学教育》2022,43(13):42-46
“氧化还原反应”是化学学科的核心概念。氧化还原反应理论是对微观粒子发生变化的认识,其学习过程应从化学反应的宏观现象出发辨识物质种类,借助反应物微观粒子模型和生成物微观粒子模型探析粒子变化,从而得出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反应物中原子是如何转化成生成物中原子的,通过分析典型反应对氧化还原反应本质有清晰的认识之后,可不直接研究反应,而间接分析化学方程式得出反应物到生成物是否有电子的转移。  相似文献   

6.
单电子转移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跃法 《有机化学》1991,11(4):360-371
本文对重要有机反应之一的单电子转移过程作了综述。单电子转移反应与极性反应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每次只发生一个电子的转移,而后者通常每次发生一对电子的转移。影响这二种历程的主要因素是反应物的立体因素,电子结构及氧化还原能力。单电子转移按其反应方式又被细分(?)inner-sphere ET (?) outer-sphere ET 二种历程。一些典型的单电子转移反应已被分类介绍。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氧化还原蛋白质的直接电子转移反应引起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兴趣~([1]),研究氧化还原蛋白质的直接电子转移反应,不仅对于探索生命体内的生理作用机理等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为制备基于氧化还原蛋白质直接电化学行为的第三代生物传感器奠定了技术基础.本文研究了硬脂酸(SA)Langmuir-Blodgett(LB)膜固定的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在金电极(Au)上的直接电化学行为.  相似文献   

8.
郝希明 《化学教育》2005,26(1):40-41
氧化还原反应是中学化学中的重点,也是教与学的难点。在初中化学中,从得氧失氧的角度来认识氧化还原,在高中化学中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角度进一步揭示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和规律,从而使学生形成了完整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即:  相似文献   

9.
吕志芳  陈国松 《化学教育》2020,41(14):107-109
对于复杂氧化还原滴定结果的计算,从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电子得失入手,提出了总电子得失守恒法,并通过实例加以运用说明。具体步骤为:首先写出反应方程式,无需配平;然后找出整个反应过程前后氧化数发生改变的氧化剂和还原剂,并标注其氧化数;最后根据氧化剂得电子总数与还原剂失电子总数相等的原则列等式并带入数据计算。该方法简单易懂,无需配平反应方程式,可以缩短解题时间,减少出错概率,并有助于强化学生对氧化还原滴定的定量依据——总电子得失守恒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氮氧自由基在电极上可得到电子而被还原,但关于哌啶氮氧自由基在水溶液中的电极还原反应,仅Neiman等用经典极谱法考察过其半波还原电位与介质pH的关系,认为自由基被还原为相应羟胺,质子参与电极反应,但未能确定质子化过程是先于还是后于电子转移过程。氮氧自由基在水溶液中可氧化谷胱甘肽、半胱氨酸,反应产物分布强烈受介质pH影响。氮氧自由基氧化维生素C的速率随介质pH改变而变化。已经证明,这些反应均经过单电子转移氧化还原反应机理,氮氧自由基均被还原为羟胺。因此,用电化学方法研究质子在氮氧自由基单电子还原过程中的作用,对于进一步阐明氮氧自由基与上述生物分子的电子转移反应机理无疑有一定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1.
化学方程式是化学家的通用语言,也是化学计算的依据。常用的配平方法有:观察法、解代数方程组法、氧化物法以及专门配平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计量法等。还有以线性代数为基础的矩阵法,但  相似文献   

12.
1教学设计“氧化还原反应”是人教社新课标教材的第二章第三节,编排在“从实验学化学”与“物质的分类”之后,肩负着落实课程标准“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要求的重要使命。为此,我们计划用3课时加以研究,其  相似文献   

13.
在铂网光透电极上,采用紫外-可见和电子顺磁共振(ESR)技术研究了灿烂甲酚兰(BCB)的电极过程。测定了BCB的标准式电极电位和电子转移数。结果表明,BCB在铂电极上进行可逆的单电子转移反应,并且氧化态和还原态均较强烈地吸附在铂电极上。ESR波谱的现场监测直接确证了单电子转移过程,并首次发现BCB的氧化态在正电位激发下呈三线态,还原态具有单电子自由基。另外对BCB的电极过程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在碱性介质中只有少数氧化剂如Ag(Ⅲ)及Cu(Ⅲ)仍有较强的氧化性,因此研究Ag(Ⅲ)、Cu(Ⅲ)络合物阴极还原的电极电势、电子转移数及还原机理,对于深入了解它们作为氧化剂时的氧化还原特性是有帮助的.本文用薄层光谱电化学方法测定了二过碘酸合银(Ⅲ)、络离子在不同pH条件下还原反应的E~0′和电子转移数(n),并由此推断阴极还原反应机理,还用同样方法研究了二过碘酸含铜(Ⅲ)络离子的阴极还原.  相似文献   

15.
对分析化学教材中一道氧化还原方面的例题进行了讨论,指出必须对组成氧化还原反应的两电极反应之电子转移数(n1和n2)与相应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中物质前的化学计量系数严格加以区分。  相似文献   

16.
硅与强碱溶液作用中何者为氧化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宪萍 《化学教育》1987,8(5):55-56
现行高中化学课本(甲种本)第二册P102列出了硅跟强破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Si+2NaOH+H2O=Na2SiO2+2H2↑这是一个氧化还原反应,其中Si的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是还原剂。而另外两种反应物何者是氧化剂?是H2O,还是NaOH,或者二者都是?  相似文献   

17.
栗艳丽  袁振东 《化学通报》2022,85(10):1267-1272
18世纪末,拉瓦锡在氧化学说范式下,建立了“得失氧”角度上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19世纪,约翰逊在化合价学说的基础上,发现氧化还原反应的共同特征是“化合价升降”,其概念扩大至反应前后化合价发生升降的一类反应。20世纪初,弗莱从“电子转移”的角度解释了化合价升降的原因,揭示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微观本质。1948年,格拉斯顿在价键理论和电负性基础上,从“氧化数变化”的角度提出了氧化还原反应的人为表征概念。20世纪末,古德斯坦和李良助分别从“电负性顺序”和“极性翻转”角度提出了氧化还原反应的现代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发展史,反映了化学思想的发展和科学认识的变化,对化学研究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魏樟庆 《化学教育》2012,33(4):23-25
通过比较3套新课标高中化学实验教材有关原电池内容的编排特点,通过有代表性的教学案例和教学论问题分析,认为原电池反应的本质是将氧化还原反应释放的电子由无序运动转变为有序定向移动,教学设计是帮助学生建立这种电子转移从无序到有序的能量转化观念.  相似文献   

19.
有机化合物的氧化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机化合物的氧化数吴阿富(浙江医科大学药学系,杭州310006)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的氧化还原反应在化学反应中占有重要地位 ̄[1]。但它们之间的反应机理略有不同:无机化合物的氧化还原反应有明确的电子转移,氧化剂获得的电子数等于还原剂失去的电子数;而...  相似文献   

20.
对一类以9,10-二甲氧基蒽为给体,双酚A为连接链连接不同受体的电子给体-受体体系,通过单光子计数法测定荧光寿命,计算了体系的光致电子转移反应速率常数;通过测定氧化还原电位,计算出各电子给体-受体体系电子转移反应的自由能变化。并根据电子转移反应理论对光致电子转移速率常数与自由能变化关系进行了理论计算分析,发现本文各体系的光致电子转移速率常数的实验值与电子转移反应理论曲线吻合得比较好,同时也揭示在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