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测定了N,N′-双-β-萘甲基哌嗪(DMNP)在苯与乙腈混合溶剂中的荧光光谱。在乙腈含量<5(mol·dm-3)时,乙腈猝灭DMNP苯溶液的荧光符合Stern-Volmer方程,表明极性溶剂分子乙腈与DMNP分子内激基复合物存在着相互作用。随着乙腈含量的增加,DMNP分子内激基复合物(exci-plex)荧光的猝灭与红移以及分子内激基缔合物(excimer)的逐步形成则仅与体系的极性有关。文中还讨论了DMNP激发态复合物形成的机理。  相似文献   

2.
金丝桃蒽酮素(HYP)是有多个羟基的醌类衍生物。在极性溶剂乙腈中,电子给体N,N-二乙基苯胺和电子受体甲基紫精、蒽醌均能有效猝灭其荧光。说明它既具有酚羟基的给电子性能,又有醌类化合物的受电子性能。HYP与平面构型的蒽醌可能形成基态复合物,以不同的方式与其发生光致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3.
基于N-(9-蒽甲基)-L-组氨酸的NOR荧光逻辑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宗国强  吕功煊 《物理化学学报》2008,24(10):1902-1906
合成了一个新的组氨酸衍生物, N-(9-蒽甲基)-L-组氨酸(1), 并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电喷雾电离质谱(ESI-MS)、核磁共振氢谱(1H-NMR)和碳谱(13C-NMR)等波谱表征. 考查了pH值及15种不同金属离子对其荧光强度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 中性水溶液条件下, Zn2+和Cd2+能使体系荧光增强, 而Pb2+、Co2+、Hg2+、Ni2+和Cu2+等则使体系荧光有不同程度的猝灭.其中, Cu2+和Ni2+猝灭能力最强, 它们与化合物1均形成了物质的量比为1:2的配合物, 络合常数分别为2.88×106和1.12×106 L2·mol-2. Cu2+和Ni2+对化合物1的荧光猝灭为静态猝灭过程. 在此基础上, 以Cu2+和Ni2+作为两个输入信号, 以蒽的特征荧光发射作为输出信号, 构建了一个NOR荧光分子逻辑门.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多种硫醚化合物对9,10-二氰基蒽(DCA)的荧光猝灭过程,并观察到DCA与硫醚间形成的激基复合物的荧光发射峰。这些证据表明,受光激发后DCA与硫醚之间发生了电子转移。以DCA作敏化剂可氧化异丁基硫醚、羟乙基硫醚以及难以被单线态氧氧化的苯基硫醚。其反应机理可能经历了电子转移,生成氧负离子(superoxide),然后再氧化硫醚生成亚砜这样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在硅胶表面上的9-甲基蒽和它的二聚体及其低温光解产物(夹心面包对)的荧光光谱,激发光谱和荧光寿命。发现了一个由二聚9-甲基蒽、三氯甲烷和真空下700℃活化硅胶形成的复合物。该复合物具有与单体和二聚体不同的特征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低温下光照容易分解。当分解产物缓缓加热到室温,则复合物几乎完全可以再现。二聚体低温光解产物,夹心面包对,当其缓缓加热到室温,则完全变为单体蒽。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咔唑及其衍生物对9-氰基蒽(9CNA)的荧光猝灭机理。结果表明, 猝灭过程有以下三种方式:(1)一系列N-烷基咔唑及1,4-二咔唑丁烷、反式1,2-二咔唑环丁烷、N-苄基咔唑等对9CNA的荧光猝灭是通过形成激基复合物。(2)咔唑对9CNA的荧光猝灭是通过形成氢键。(3)1,3-二咔唑丙烷及N-痖烯基咔唑对9CNA的荧光猝灭是属于一般碰撞猝灭过程。以上所有猝灭过程主要都是来自电荷转移相互作用。另外, 还讨论了空间位阻对形成激基复合物的影响。并由稳态和动态荧光实验结果,应用Ware关于激基复合物的形成和解离的动力学公式计算出一系列光物理速率常数。  相似文献   

7.
2,4-二硝基苯胺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荧光和紫外光谱法研究了2,4-二硝基苯胺同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 2,4-二硝基苯胺对牛血清白蛋白的内源荧光具有强烈的猝灭作用. 二者之间形成不发荧光的复合物是导致荧光猝灭的主要原因. 计算了其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 紫外光谱法进一步证明了其猝灭机理为静态猝灭. 根据能量转移理论计算了作用距离(3.13 nm). 同步荧光的结果表明2,4-二硝基苯胺的存在改变了牛血清白蛋白的分子构象.  相似文献   

8.
利用拟三元相图法研究了N,N-二甲基正十二烷基胺(DMDA)多元体系的相态结构,并用电导、偏光显微镜以及红外、紫外可见光谱等手段进行了表征.发现N,N-二甲基正十二烷基胺体系随水相含量的增加,铵盐发生不同形式的有序缔合,分别形成了W/O型微乳液、“节-结”型链状缔合体、层状液晶和O/W型微乳液;在层状液晶中,SO42-主要以桥式双齿配位形式存在,中性胺分子有利于体系中液晶的形成;层状液晶于500nm波长处有一吸收峰,在430nm附近发生“光短路”现象,该现象可能对测定层状液晶的层间距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稳态和瞬态光谱方法研究了四种二苯基碘 盐(Ph~2I^+X^-)对蒽、芘、 的激发态的猝灭作用, 通过Stern-Volmer方程确定了它们的光致电子转移速度常数。结果表明Ph~2I^+AsF^-~6对荧光猝灭是最有效的, 猝灭过程是扩散控制的。比较荧光强度和荧光寿命测定得到的猝灭常数, 表明猝灭是动态过程, 敏化剂与 盐间没有基态复合物生成。  相似文献   

10.
汪秀智  王尔鉴  Fouassier  J.P. 《化学学报》1992,50(5):492-497
本文采用稳态和瞬态光谱方法研究了四种二苯基碘 盐(Ph~2I^+X^-)对蒽、芘、 的激发态的猝灭作用, 通过Stern-Volmer方程确定了它们的光致电子转移速度常数。结果表明Ph~2I^+AsF^-~6对荧光猝灭是最有效的, 猝灭过程是扩散控制的。比较荧光强度和荧光寿命测定得到的猝灭常数, 表明猝灭是动态过程, 敏化剂与 盐间没有基态复合物生成。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稳态和瞬态光谱方法研究了四种二苯基碘鎓盐(Ph_2I~+X~-)对蒽、芘、苝的激发态的猝灭作用,通过Stern-Volmer方程确定了它们的光致电子转移速度常数,结果表明Ph_2I~+AsF_6~-对荧光猝灭是最有效的,猝灭过程是扩散控制的。比较荧光强度和荧光寿命测定得到的猝灭常数,表明猝灭是动态过程,敏化剂与鎓盐间没有基态复合物生成。  相似文献   

12.
在玻璃基质上,通过化学键和将蒽经二乙三胺固定到基质表面,制备了一种包含蒽传感元素的新型光诱导电子转移荧光薄膜。用接触角的测定、红外光谱和固定态蒽的稳定性对薄膜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固定态蒽的静态荧光光谱特性,干态和湿态下激发和发射光谱表明,其荧光发射的3个单体峰与典型的蒽单体发射基本一致,而在干态时较易形成激基缔合物。通过时间分辨荧光光谱和荧光寿命的测定,给出了固定态蒽的激发态光物理过程的模型。  相似文献   

13.
在酸性条件下,抗坏血酸(AA)与亚甲基蓝(MB)形成不发荧光的离子缔合物.在pH4.0时,加入适量β-环糊精(β-CD),MB由于和β-CD形成包合物而使其荧光强度大大增强,导致荧光猝灭值△F随抗坏血酸的加入上升为原来的近3倍,从而提出了一种增敏亚甲蓝荧光猝灭法测定抗坏血酸的新方法.该体系最大激发波长为λex=660 ...  相似文献   

14.
本工作对硝酮化合物猝灭9-氰蒽荧光的机制进行了研究,发现不同的9-氰蒽/硝酮体系可能经历包括电子转移、能量转移及竞争吸收等不同的猝灭过程。其中α,N-二苯基硝酮对荧光猝灭遵循电子转移机制,分别形成猝灭剂和敏化剂的离子自由基,但硝酮正离子自由基不能导致环化反应发生,结果还表明:硝酮化合物的四π电子1,3偶极结构在猝灭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因此当光环化反应破环1,3偶极结构生成氧氮丙啶时,即失去其原有的猝灭能力,导致已被猝灭的荧光重新回复。  相似文献   

15.
利用萘酰亚胺衍生物N-氨基-4-(N-甲基哌嗪)-1,8-萘酰亚胺(AMN)为荧光探针,建立了一种荧光猝灭法分析测定蛋白质的新方法。在pH=3.5的磷酸盐缓冲体系中,AMN的激发和发射波长分别为387nm和533nm。牛血清蛋白(BSA)的加入能够使其荧光发生不同程度的猝灭,猝灭程度与0.1~12.0μg·mL-1浓度范围的BSA呈线性关系。该方法简便快速,选择性好且灵敏度高,对BSA的检测限为1.05×10-8 g·mL-1;用于血清中总蛋白质含量的测定,加标回收率为98.7%~103.2%,相对标准偏差(RSD)在3.63%以内。  相似文献   

16.
在Stork烯胺酰化反应中,通常需添加一个三级胺以中和反应中生成的氯化氢。产物常是液体或低熔点固体,不易提纯、析离。本文使用N-甲基哌嗪代替吗啉等常用的环状仲胺,考察其中的三级胺基能否起到外加三级胺的作用,并使酰化产物(Ⅲ)形成便于离析的盐酸盐结晶。我们以N-甲基哌嗪的环戊酮和环己酮烯胺为代表进行了乙酰化和苯甲酰化,析离了单酰基化产物Ⅲ(a1),Ⅲa2和Ⅲb1及其相应的水解产物Ⅳa1,Ⅳa2,Ⅳb1和Ⅳb2;还得到了三个二酰基化产物。  相似文献   

17.
以9,10-二溴蒽,二苯胺等为原料经Buchwald-Hartwig芳胺化、溴化、Suzuki偶联和水解等反应合成一个新的芳香四元羧酸N,N,N',N'-四[4-(4'-羧基)联苯基)]-9,10-蒽二胺。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和高分辨质谱表征。初步荧光研究表明,该化合物钠盐水溶液具有发绿光的性质,最大发射波长为497 nm,同时也有较好的荧光量子效率。循环伏安法测试得到其钠盐的HOMO和LUMO分别为-5. 2 eV和-4. 4 eV。  相似文献   

18.
在0.1 mol/L的磷酸氢二钠-柠檬酸体系中,采用荧光光谱、紫外吸收光谱研究了人血清蛋白与烟碱的相互作用.荧光滴定表明这种相互作用使HSA的内源荧光猝灭.通过猝灭常数、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的计算,证明了这种猝灭为静态猝灭机制.尼古丁和HSA形成11稳定复合物;考察不同温度和酸度下的猝灭作用,进一步证实其静态猝灭行为和疏水作用机制.紫外吸收光谱和同步荧光光谱表明,相互作用引起HSA构象变化,而同步荧光光谱提示结合位点更接近于色氨酸.  相似文献   

19.
运用B3LYP方法和HF单激发态相互作用(CIS)方法分别优化了2-对N,N-二甲基苯乙烯基蒽(2-pNC)和9-对N,N-二甲基苯乙烯基蒽(9-pNC)分子的基态及最低激发单重态几何结构.系统分析了前线分子轨道特征,并探索了电子跃迁机理,应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了分子的电子光谱.  相似文献   

20.
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光谱法研究5-羟甲基糠醛(5-HMF)和人血清白蛋白(HSA)结合反应的特征,并利用同步荧光法和三维荧光法研究5-HMF与人血清白蛋白作用前后白蛋白的构象变化.研究表明:5-HMF与人血清白蛋白形成复合物,从而猝灭人血清白蛋白的内源性荧光,该过程为静态猝灭过程.根梧Stern-V...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