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0 毫秒
1.
应用漫反射红外和质谱在线技术对H2, H2O及甲醇在ZrO2及Cu/ZrO2上的程序升温脱附(TPD)及程序升温反应(TPSR)行为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Cu/ZrO2催化剂中铜锆组分间表现出显著的氢和水组分“逆溢流”效应. 对Cu/ZrO2催化体系中ZrO2表面线式及桥式羟基物种浓度随还原预处理温度变化的进一步分析表明, 由于氢和水“逆溢流效应”的存在, 使得Cu/ZrO2在较低的还原温度下活化的同时, 在铜锆界面处形成较丰富的氧阴离子和氧空穴活性位, 而后者的形成与存在直接影响并决定了甲醇在Cu/ZrO2催化剂上的低温催化分解行为.  相似文献   

2.
采用共沉淀法合成了ZrO2与Al2O3的不同质量比的ZrO2-Al2O3复合氧化物,并以此为载体通过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1.5% Pt/ZrO2-Al2O3w/w)催化剂。以C3H6和CO为反应物的催化性能评价显示,在系列催化剂中以Pt/Zr(0.4)-Al催化剂催化氧化活性最为优异,其C3H6和CO的起燃温度(T50)小于125℃,完全转化温度(T90)小于150℃。采用XRD、低温N2吸附、H2-TPR、CO脉冲吸附等分析表征技术探索了催化剂物相结构、比表面积、颗粒尺寸等对催化活性的影响规律。结果发现,ZrO2-Al2O3复合氧化物具有Al2O3材料的介孔织构和大比表面积特性,且产生了AlxZr1-xOy固溶体新物相。适当的ZrO2与Al2O3的质量比,是改善Pt与ZrO2-Al2O3的相互作用强度,促进贵金属Pt的分散,提升Pt/ZrO2-Al2O3催化剂的低温氧化活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以九水合硝酸铝(Al(NO33·9H2O)与正硅酸乙酯(TEOS)为前驱盐,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一系列不同Al2O3含量的SiO2-Al2O3复合氧化物,并通过浸渍硝酸氧锆引入ZrO2,制备ZrO2/SiO2-Al2O3复合氧化物催化剂,考察催化剂在肉桂醛(CAL)MPV转移加氢中的催化性能,并结合N2物理吸附、X射线粉末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NH3-程度升温脱附(NH3-TPD)、Py-原位红外(Py-IR)等技术,研究催化剂结构、织构以及表面性质与其催化性能间的构效关系.研究表明,所制备的催化剂均以L酸为主,并含有少量B酸中心,这使得加氢产物以肉桂醇(COL)为主,并含有少量1-苯丙烯-2-丙基醚(CPE).Al2O3含量不仅影响催化剂表面的酸中心数量,而且对催化剂的织构参数有较大影响.随Al2O3含量的增加,催化剂表面L酸与B酸中心均有所增加,而孔径则持续变小,这使得催化反应呈现CAL转化率先增加后减少、目标产物COL选择性先稍有减小后有所增加的趋势.在Si/Al比为2时,催化剂具有最优的催化性能,优化反应条件下,CAL转化率达96%,目标产物COL选择性达90%.  相似文献   

4.
制备了对丙烯直接气相环氧化具有优良催化性能的Ag-MoO3/ZrO2催化剂, 采用原位FT-IR技术研究了丙烯、环氧丙烷及丙烯和氧气混合气在载体和催化剂上的吸附及反应行为. 研究表明, 丙烯在ZrO2载体和20%Ag-4%MoO3/ZrO2催化剂上吸附后, 均不发生化学反应, 而环氧丙烷在ZrO2载体上吸附后于400 ℃发生开环反应, 在20%Ag-4%MoO3/ZrO2催化剂上吸附后于300 ℃发生开环反应. 当丙烯和氧气混合气在ZrO2载体上共吸附后, 随着反应温度从室温升高至400 ℃, 二者开始反应生成CO2和H2O; 混合气在20%Ag-4%MoO3/ZrO2催化剂上共吸附后于350 ℃开始反应. 对比非负载型Ag-MoO3催化剂的研究结果可见, ZrO2载体的存在使催化剂的活性下降的同时, 提高了对产物环氧丙烷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5.
采用共沉淀法合成了ZrO2与Al2O3的不同质量比的ZrO2-Al2O3复合氧化物,并以此为载体通过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1.5% Pt/ZrO2-Al2O3w/w)催化剂。以C3H6和CO为反应物的催化性能评价显示,在系列催化剂中以Pt/Zr(0.4)-Al2O3催化剂催化氧化活性最为优异,其C3H6和CO的起燃温度(T50)小于125℃,完全转化温度(T90)小于150℃。采用XRD、低温N2吸附、H2-TPR、CO脉冲吸附等分析表征技术探索了催化剂物相结构、比表面积、颗粒尺寸等对催化活性的影响规律。结果发现,ZrO2-Al2O3复合氧化物具有Al2O3材料的介孔织构和大比表面积特性,且产生了AlxZr1-xOy固溶体新物相。适当的ZrO2与Al2O3的质量比,是改善Pt与ZrO2-Al2O3的相互作用强度,促进贵金属Pt的分散,提升Pt/ZrO2-Al2O3催化剂的低温氧化活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金国杰  郭杨龙  刘晓晖  姚伟  郭耘  卢冠忠 《化学学报》2006,64(19):1941-1946
制备了对丙烯直接气相环氧化具有优良催化性能的Ag-MoO3/ZrO2催化剂, 采用原位FT-IR技术研究了丙烯、环氧丙烷及丙烯和氧气混合气在载体和催化剂上的吸附及反应行为. 研究表明, 丙烯在ZrO2载体和20%Ag-4%MoO3/ZrO2催化剂上吸附后, 均不发生化学反应, 而环氧丙烷在ZrO2载体上吸附后于400 ℃发生开环反应, 在20%Ag-4%MoO3/ZrO2催化剂上吸附后于300 ℃发生开环反应. 当丙烯和氧气混合气在ZrO2载体上共吸附后, 随着反应温度从室温升高至400 ℃, 二者开始反应生成CO2和H2O; 混合气在20%Ag-4%MoO3/ZrO2催化剂上共吸附后于350 ℃开始反应. 对比非负载型Ag-MoO3催化剂的研究结果可见, ZrO2载体的存在使催化剂的活性下降的同时, 提高了对产物环氧丙烷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7.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Al2O3含量的SiO2-Al2O3复合氧化物,以该系列复合氧化物为载体,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Ni负载量15%(重量百分比)的催化剂,用于催化乙酰丙酸加氢制γ-戊内酯.采用N2物理吸附、X射线衍射(XRD)、H2程序升温还原(H2-TPR)、H2程序升温脱附(H2-TPD)、NH3程序升温脱附(NH3-TPD)和吡啶吸附红外(Py-IR)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不同载体催化剂的活性组分分散度及表面酸性质存在明显差异,显著影响了催化剂吸附、活化H2与C=O键的能力,进而影响了催化剂的乙酰丙酸加氢活性.其中,Ni/SiO2-Al2O3催化剂上的L酸中心能够促进C=O键的吸附、活化,与金属Ni上的H2吸附活性位协同作用,大大提高了乙酰丙酸加氢活性.因此,具有最多L酸中心和丰富H2吸附活性位的Ni/SiO2-8Al2O3催化剂表现出最高的乙酰丙酸加氢活性,在180℃、4 MPa氢气压力下,乙酰丙酸转化率达到90.5%,目标产物γ-戊内酯选择性为100%.  相似文献   

8.
Stable zirconia sol was prepared using inorganic salt(zirconia chloride octahydrate) as the precursor and H2O2 as the catalyst. ZrO2-PBS coaxial nanofibers were fabricated using the sol-gel coating technique to filling poly butylenes succinate(PBS) fibers with zirconium dioxide by electrospun. ZrO2 nanotubes were obtained via calcining ZrO2-PBS coaxial nanofibers. The ZrO2 nanotub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TG, SEM and TEM,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ZrO2 nanotubes with a diameter of 50~100 nm are obtained after calcining ZrO2-PBS coaxial nanofibers at 450 ℃.  相似文献   

9.
张鑫  徐柏庆 《化学学报》2005,63(1):86-90
从同一ZrO(OH)2出发制备了三种不同尺寸的ZrO2纳米颗粒(ZrO2-CP: 40~200 nm, ZrO2-AN: 18~25 nm, ZrO2-AD: 10~15 nm), 采用沉积-沉淀方法制备了相应的Au/ZrO2催化剂. 用XRD, XRF, TEM和低温N2吸附对ZrO2和Au/ZrO2进行了表征. XRD和TEM分析表明Au/ZrO2样品中Au粒子的平均尺寸为4~5 nm, 而ZrO2的晶相和颗粒大小没有因为“负载”Au粒子而发生变化. CO催化氧化反应的结果表明, Au/ZrO2催化活性随着ZrO2纳米粒子尺寸的减小活性明显增加. TEM/HRTEM结果表明, Au/ZrO2催化剂中Au粒子与ZrO2颗粒接触界面随ZrO2颗粒尺寸的减小而明显增加, 这很可能是含有更小尺寸ZrO2纳米粒子的Au/ZrO2催化剂具有更高催化活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采用两步晶化-后浸渍法合成了纳米SO42-/ZrO2固体酸催化剂,并考察了其在植物油与甲醇酯交换反应中的催化性能。XRD、N2吸附-脱附和TEM等结果表明,经过600℃焙烧,催化剂仍保持单一四方相,粒径大小为5~10 nm,比表面积为137 m2·g-1,孔径为3.6 nm。NH3-TPD结果表明,随着焙烧温度升高,催化剂表面的酸含量和酸强度逐渐增加,超强酸含量的增加,更有利于反应在温和条件下进行。在酯交换反应中,当醇油物质的量之比为20:1,反应温度为135℃,反应时间为6 h,600℃焙烧后催化剂用量为5%(w/w)时,植物油能够完全转化为脂肪酸甲酯。与传统的SO42-/ZrO2催化剂相比,该催化剂在低温反应条件下具有更高的催化性能和良好的重复使用性。  相似文献   

11.
通过原位红外漫反射实验比较研究了甲醇在Cu及ZrO2/Cu催化剂表面的吸附与反应,并且采用不同还原温度来处理催化剂,改变催化剂表面的氧含量,并进一步研究甲醇吸附和反应性能随着催化剂表面氧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甲醇在Cu催化剂表面反应生成吸附态甲醛物种,进一步生成CO2,而在ZrO2/Cu表面形成甲酸盐物种,并与表面氧进一步反应生成CO2.随着催化剂还原温度的升高,反应中间物进一步生成CO2的反应速率变慢,说明催化剂表面的氧物种含量决定着催化剂甲醇吸附中间物种的形成及反应速率.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Cu和ZrO2/Cu模型催化剂的甲醇水蒸气重整制氢的反应性能, 结果表明, 纯铜催化剂的反应初始活性随着还原温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 并且在失活后的催化剂反应体系中通入少量的氧, 可恢复催化剂的活性. 相对于Cu, ZrO2/Cu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显著增加. 催化剂的TPR, XPS以及原位FT-IR表征结果表明, 导致催化剂活性迅速降低的原因为催化剂表面氧物种的逐渐消耗. ZrO2在反应过程中可以稳定铜表面氧以及Cu物种, 从而显著提高了反应活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ZrO2—SiO2负载Cu—Ni催化剂的CO2加氢反应性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表面反应改性法,制备了ZrO2-SiO2(ZrSiO)表面复合物载体,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ZrSiO担载的Cu-Ni双金属催化剂,借助BET、TPR、IR和微反等技术,研究了ZrSiO及其负载的Ni、Cu双金属催化剂的表面构造,化学吸附及催化CO2加氢的反应性能,结果表明,ZrSiO表面主要是价联型结构,ZrO2引入SiO2表面,可以有效地促进CuO和NiO的还原,在ZrSiO负载的Cu-Ni催化剂表面的Cu或Ni位,CO2发生化学 吸附形成线、剪式、卧式吸附态,在该催化剂上CO2的加氢反应产物主要是CH3OH3、CH4、CO和H2O生成CH3OH的选择性与催化剂组成及反应条件密切相关,在适当的条件,CH3OH的选择性大于90%。  相似文献   

14.
Zirconia samples with different structures (monoclinic, tetragonal or a mixture of the two) was prepared by different methodologies, including a novel procedure involving the precipitation of an oxalate precursor and the formation of pure tetragonal ZrO2. The different precursors obtained by varying the preparative procedure (ex oxychloride, ex oxalate, and ex gel) were studied by means of differential thermal analysis and 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 under air and under N2, while the final oxid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BET, porosimetry and XRD analysis. The surface acid-base properties of the different oxides were assessed via the catalytic decomposition isopropanol. A prevalence of acid sites found for the ex-oxalate ZrO2 seems to justify the different mechanism of chain growth observed in the carbonylation of methanol with CO/H2 mixtures in the presence of Rh.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ly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15.
制备了Cu-Zn-Al (4/50/5)催化剂(Cat)和Cu-Zn-Al-Li(40/50/5/5)催化剂(Cat-Li).并将其分别用于由CO/H_2和CO_2/H_2合成甲醇。诸如TPD、TPR、TPSR、脉冲、CD3I-捕获、同位素标记、EPR及原位DRIFT等技术和方法被用来表征这两种催化剂及研究反应机理,对处于去氢、含氢及含氧态催化剂进行了对比研究以期阐明表面氧和表面氢对CO_2和CO活化所起的作用。提出了一个由甲酸根和甲醛氢化及甲醇氧化结果为证的CO/CO_2氢化机理。由于通过Li 取代CuO晶格上的Cu2+形成的氢空位,在Cat中添加Li+改善了甲醇合成活性。CO_2能被一捕获的电子(F-中心)活化,生成的CO2-能容易地被氢化成甲酸根和亚甲基双草酰,后者分解生成H2CO和表面氧。CO能被表面氧活化,生成的CO2-将遵循CO_2氢化的途径。在CD3I-捕获的实验中,我们捕获了表面氧。在无表面氧时,CO可能直接氢化成甲酸基,即CO_2氢化中的一途径。由亚甲基双草酰产生的H2CO表面模型可能与由甲醛吸附或CO氢化生成的H2CO表面模型不同。  相似文献   

16.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一系列Cu-Zr-Ce-O复合氧化物催化剂,考察了ZrO2加入量、不同再生方法对催化剂CO选择性氧化反应性能的影响,并通过DSC-TPR、XRD和SEM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添加ZrO2的Cu1Zr1Ce9Oδ催化剂在160 ℃~200 ℃,具有99%以上的CO转化率,并且催化剂的选择性相对较高。适量ZrO2的加入能够细化催化剂的颗粒,提高催化剂的热稳定性,改变催化剂的聚结方式。经氮气、氢气及氧气再生处理后的Cu1Zr1Ce9Oδ催化剂,催化活性有所不同,其中经氧气处理后的催化剂,表面吸附氧体积分数较高,活性恢复较好。  相似文献   

17.
采用沉淀法或醇凝胶法、浸渍法制备Cu/ZrO2催化剂,在常压微型固定床石英管反应器上进行乙醇水蒸气重整反应,采用程序升温还原(TPR)技术表征催化剂的还原特性。考察了催化剂还原温度、反应温度、水醇比、空速等对反应的影响以及催化剂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在300℃~500℃,随反应温度升高,乙醇转化率增大,H2选择性下降。不同还原温度对转化率的影响不是很大,对于H2选择性,300℃、400℃还原的催化剂优于500℃还原的催化剂。高水醇比有利于提高转化率和H2选择性。随空速增大,转化率和H2选择性呈现下降的趋势。8%Cu/ZrO2催化剂在400℃或450℃反应22h显示出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采用四种不同沉淀剂并流共沉淀制备系列Cu/ZrO2催化剂, 结果表明经过Na2C2O4和NaOH改性沉淀的催化剂在甲醇部分氧化制氢反应中表现出比NaOH, Na2CO3和Na2C2O4-Na2CO3沉淀的催化剂更优越的催化性能, 在533 K可获得92%的氢气产率而CO含量低于1.5%, 并且在110 h寿命测试中保持良好的稳定性. 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 N2低温吸附, H2-TPR, N2O滴定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其进行系统表征, 阐述了该改性共沉淀法所得催化剂高性能的本质原因.  相似文献   

19.
应用质谱在线技术,对CuO-ZnO-ZrO2催化甲醇水蒸汽重整(SRM)反应进行程序升温脱附(TPD)和程序升温表面反应(TPSR)研究.结果表明:在反应态催化剂表面,甲醇以分子吸附态形式存在,甲醇水蒸汽重整反应经历甲酸根中间物种.分别用CuO、CuO-ZnO、CuO-ZnO-ZrO2作催化剂,甲醇在气流中的摩尔分数分别高于5.4%、0.37%和0.17%时,甲酸根中间态的分解产物为CO2和H2;而甲醇在气流中的摩尔分数分别低于5.4%、0.37%和0.17%时,甲酸根中间态的分解产物为CO、CO2和H2.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Cu/ZrO2催化剂在乙醇水蒸气重整反应中的催化性能。用常规沉淀法、醇凝胶法制备了ZrO2载体;用浸渍法或共沉淀法制备了Cu/ZrO2催化剂。考察了ZrO2载体的制备方法以及Cu/ZrO2的制备参数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采用BET、XRD、TEM及XRF等方法对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孔容、晶相、表面形貌以及活性组分等进行了表征。同时,制备并比较了Ni/ZrO2、Cu/10MgO-90ZrO2和Cu/10CaO-90ZrO2催化剂的性能,考察了活性组分Cu、Ni的差异以及ZrO2载体的影响。在Cu/ZrO2催化剂(Cu的质量分数为8%)上,500 ℃~600 ℃乙醇转化率达到98%~100%、H2选择性为2.0~2.6(摩尔比)。 Cu/ZrO2与Ni/ZrO2机械混合有助于H2选择性的提高。在催化剂载体中添加MgO、CaO碱性物质可以使H2选择性提高1.3倍~2.0倍。浸渍法制备的Cu/ZrO2催化剂的性能优于共沉淀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