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采用甲基环硅氧烷与乙烯基环硅氧烷共聚合的方法,制得了硅油轧液,利用乙烯基双键使聚合物硬化,以固定乳液颗粒,并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研究了液珠的组成及分布情况。发现阴离子硅油乳液颗粒较阳离子乳液的粒子细,且粒径分布窄。在阳离子硅油乳液中添加非离子乳化剂,或采用机械后乳化的方法,能消除大粒径的液珠,使其颗粒变小、变匀,从而大大改善阳离子乳液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有机硅氧烷聚合成硅油和硅橡胶所用的瞬时催化剂在完成聚合后,适当升高温度即可分解,失去催化活性,否则催化剂的存在会在升温时引起高聚物的分解,目前均以四甲基氢氧化铵为瞬时催化剂,其受热(约130℃)后可分解生成甲醇和三甲胺:  相似文献   

3.
稀土掺杂PMMA包裹硅铝氧烷凝胶的ER效应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二氧化硅微粒制备电流变液是研究者使用较多的一种方法[1] ,但由于二氧化硅的密度相对于分散相硅油来说太大 ,所以制成的电流变液稳定性较差。而用导电高分子微粒制成的电流变液则有在高电场时漏电流密度较大的问题[2 ] 。有研究者用直接聚合法在二氧化硅纳米微粒外包裹一层有机共聚物 ,生成一种微囊复合颗粒 ,可以使其相对密度减小 ,提高了电流变液的稳定性[3] 。我们以廉价水玻璃为原料制取硅铝氧烷溶胶 ,在其表面包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PMMA)后 ,得到PMMA包裹的硅铝氧烷凝胶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和易极化性 ,易形成较稳定的悬浮液 …  相似文献   

4.
有机硅-丙烯酸酯微乳液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高温乳化种子单体滴加法制备了有机硅-丙烯酸酯共聚微乳液。对合成条件及微乳液的性能进行了研究。用红外光谱(FT-IR)、透射电镜(TEM)、动态激光粒度仪(PCS)对微乳液的结构和粒子形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有机硅氧烷与丙烯酸酯发生了共聚反应,生成的微乳液粒子大致为球形结构,粒子大小比较均一,粒径较小。  相似文献   

5.
硅油乳液的研究已有报道,本文确定有机硅单体乳液聚合的反应期,提出加接种乳液缩短反应时间的聚合方法,探讨影响乳液聚合和乳液稳定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羟基硅油乳液合成中“漂油”现象的探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以DBSA为乳化剂与催化剂的阴离子乳液聚合D4过程中的乳液粒子形成及粒径的变化。分析实验现象发现,该体系中羟基硅油乳胶粒是通过胶束和单体珠滴两种方式形成的,由单体珠滴生成的体积较大的羟基硅油乳胶粒是形成羟基硅油乳液“漂油”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以自制阳离子型乳化剂H、多乙烯基硅油和丙烯酸类单体为主要原料,采用一步法和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法合成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研究了不同聚合方法、不同有机硅含量对硅丙乳液乳胶膜的吸水率、疏水性能的影响,通过纳米粒度-Zeta电位分析仪、接触角仪、红外光谱、透射电镜对乳液及聚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有机硅单体参与了聚合,乳液稳定性好、平均粒径小。采用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法合成乳液,有机硅最大添加量为40%(占壳层单体总量),乳胶膜的吸水率只有3.2%,对水的接触角达到105.2o。  相似文献   

8.
有机硅氧烷聚合成硅油和硅橡胶所用的瞬时催化剂在完成聚合后,适当升高温度即可分解,失去催化活性,否则催化剂的存在会在升温时引起高聚物的分解.目前均以四甲基氢氧化铵为瞬时催化剂[1~3] ,其受热(约1 3 0℃)后可分解生成甲醇和三甲胺:(CH3) 4NOH (CH3) 3N + CH3OH即不再与聚合物作用,但三甲胺有鱼腥味,含有百万分之几就足以污染聚合物,而从高聚物中除去残存的三甲胺又十分困难.近年来,化妆品市场对硅油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但三甲胺的存在会严重影响化妆品的质量.尽管采取各种手段(如水洗、吹除等)试图解决其腥味问题[2 ] ,但并不理想.…  相似文献   

9.
大分子植酸-聚有机硅倍半氧烷的合成及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溶胶-凝胶方法, 无需小分子酸催化剂, 利用硅烷化植酸的反应活性和酸催化活性, 与硅烷单体共水解缩聚, 在聚有机硅倍半氧烷分子链上原位接枝植酸, 合成了分子量大于50000的大分子植酸-聚有机硅倍半氧烷. 用GPC, 13C NMR, 29Si NMR, XPS, Raman光谱, SEM及电化学测试等分析手段进行表征, 对比不同酸催化植酸-聚有机硅倍半氧烷(PAP), 单宁酸-聚有机硅半氧烷(TAP), 盐酸-聚有机硅半氧烷(HCP)的结构和性能, 发现植酸-聚有机硅倍半氧烷上的螯合基团与金属表面的活性基团反应而键合, 在金属表面形成致密的保护膜, PAP与TAP和HCP比较具有优异的防腐性能.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负载脂肪酶的自组装胶体粒子为乳化剂,以十六烷为油相制备Pickering乳液,通过温度调控乳液的稳定性,提高脂肪酶的循环使用性能。首先,在荷正电的壳聚糖(CS)溶液中依次加入脂肪酶(CRL)和荷负电的天然大分子透明质酸钠(HA),利用壳聚糖与透明质酸钠之间的静电作用自组装形成脂肪酶@壳聚糖/透明质酸钠胶体(CRL@CS/HA CPs),将脂肪酶负载于胶体粒子内,提高CRL@CS/HA CPs的稳定性;以相变材料十六烷为油相,在高速均质作用下将CRL@CS/HA CPs组装到十六烷-水界面,构建温敏性Pickering乳液,应用于脂肪酶的界面催化;通过改变温度,诱导油相发生凝固-溶解实现破乳,回收CRL@CS/HA CPs,提高脂肪酶的循环使用性能。  相似文献   

11.
硅酸钠与有机硅氧烷前驱体自组装杂化硅基中孔材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有机硅氧烷(RTES)与硅酸钠(Na2SiO3)共水解缩聚合成有机官能化的MSU型硅基中孔材料.考察了合成体系pH值对材料织构性能的影响以及不同有机硅氧烷与硅酸钠在中性条件下的自组装行为.发现在中性条件下,加入NaF可以有效避免带有较小有机基团的有机硅氧烷进入材料孔壁的可能性,而且合成体系的pH值对材料的孔径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2.
孙骥 《应用化学》1986,(2):87-88
以不同分量的α,ω-双(γ-氨丙基)聚二甲基硅氧烷预聚物为软段,分别以聚芳 酯、聚酰亚胺为硬段合成了嵌段长短不同及含量不同的聚有机硅氧烷-聚芳酯嵌段共聚物和聚有机硅氧烷-聚酰亚胺嵌段共聚物。  相似文献   

13.
有机硅高分子乳液在工业上有很广泛的应用,例如用作织物处理剂、润滑剂、涂层等。经有机硅高分子乳液处理后的纺织品,可以提高柔软、防皱、防缩、手感等诸方面性能。用机械设备乳化本体聚合的有机硅高聚物制得的乳液往往不够理想;而用乳液聚合方法制备的有机硅乳液,其颗粒小而均匀, 稳定性好, 有利于提高乳液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4.
在紫外光引发聚合过程中,安息香醚在光敏有机硅预聚物中相容性较差,从而影响聚合物光敏固化速度。为了改进其相容性,曾有文献报道合成含安息香醚的有机硅氧烷的有关工作。我们采用七甲基环四硅氧烷与α-烯丙基安息香醚(Ⅰ_(a,b))加成的方法,合成了未见报道的以碳硅键合安息香乙醚或丁醚为侧基的环状有机硅氧烷(Ⅱ_(a,b)),将其开环聚合得到相应的线型聚有机硅氧烷(Ⅲ_(a,b)),通过~1H NMR、IR、UV和元素分析对Ⅰ_(a,b),Ⅱ_(a,b)和Ⅲ_(a,b)的化学结构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紫外光照射下Ⅰ_(a,b)、Ⅱ_(a,b)和Ⅲ_(a,b)对聚甲基γ-(甲基丙烯酰氧)丙基硅  相似文献   

15.
分散液液微萃取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散液液微萃取是一种基于传统液液萃取的新型样品前处理技术。该文以分散液液微萃取技术中萃取剂的筛选为出发点,综述了低密度萃取剂、辅助萃取剂、反萃取剂和离子液体等低毒性萃取剂在该技术中的应用,以及应用自制装置、溶剂去乳化、悬浮萃取剂固化,辅助萃取,反萃取和离子液体-分散液液微萃取等萃取模式;并简要评述了该技术与液液萃取、固相萃取、固相微萃取、分散固相萃取、基质固相分散萃取、超临界流体萃取、超声辅助萃取等其他样品前处理技术的联用特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含羧基聚有机硅氧烷——PEO复合物与LiCF_3SO_3复合膜的离子传导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利用PEO与含羧基聚有机硅氧烷复合的方法能进一步提高含羧基聚有机硅氧烷—Li~+固体电解质膜的离子传导性。此复合膜在室温下的离子导电率可达10~(-5)S cm~(-1)。本文还研究了复合膜中所用PEO的分子量、PEO用量,LiCF_3SO_3含量、交联剂用量及温度对复合膜离子传导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有机硅氧烷预聚体的合成及其在化学固沙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水侠  王来来 《应用化学》2011,28(7):753-758
以甲基三乙氧基硅烷为反应物,在盐酸催化下水解缩合,合成无色透明粘稠的液体有机硅氧烷预聚体,IR和1H NMR表征证实其为目的产物;当有机硅氧烷预聚体与工业乙醇的体积比为1∶1,以质量分数0.60%的NaOH-CH3OH溶液为固化剂,加入该溶液0.05 mL,在30 ℃,预聚体交联固化时间为9 min;在50 ℃,预聚体交联固化时间为4 min;首次将有机硅氧烷预聚体,或它与聚乙烯醇(PVA20-88)的混合物用作化学固沙剂,形成的固结层具有较好的耐水性和较高的抗剪强度;当PVA20-88与有机硅氧烷预聚体的质量比为1∶4时,粘聚力达到483.7 kPa,内摩擦角为68.39°,在160 h的紫外光照射下,具有很好的耐老化性。  相似文献   

18.
总结了近十年来超支化聚有机硅(碳/氧)烷的研究进展,其中着重综述了硅氢加成反应、亲核取代反应和脱氢反应在制备超支化聚硅(碳/氧)烷的过程中各种因素对反应过程及产物物化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3种形态的MgAl双金属氢氧化物颗粒的水分散体系, 并以其为乳化剂制备了Pickering乳液. 比较了3种颗粒的分散体系及其稳定的Pickering乳液的性质. X射线衍射(XRD)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表征结果表明, 低结晶度的颗粒以形状不规则、 结构疏松、 表面粗糙的絮状体形式分散于水中, 且颗粒尺寸随高速搅拌分散时间的延长而减小; 而良好结晶的颗粒以形状规则、 结构致密、 表面平滑的六角片存在于水中. Zeta电位测试表明, 3种颗粒在水中均带正电荷, NaCl可降低颗粒的Zeta电位而使其发生絮凝, 但良好结晶颗粒的分散体系在更高NaCl浓度时才出现明显沉淀. 分别采用3种双金属氢氧化物颗粒/NaCl水分散体系制备了水包油(O/W)型Pickering乳液, 并比较了乳液的稳定性. 结果表明, NaCl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3类乳液的稳定性; 良好结晶颗粒稳定乳液的能力强于低结晶度的颗粒; 对于低结晶度颗粒, 大颗粒稳定乳液的能力比小颗粒更强.  相似文献   

20.
采用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法,以甲基丙烯酸(MAA)为壳层亲水功能单体,合成了丙烯酸酯原乳液,并通过喷雾干燥法制得具有可再分散性的聚合物乳胶粉.讨论了原乳液粒子粒径随pH值和MAA量的变化关系;重点研究了MAA量对乳胶粉水分散液稳定性、再分散乳液zeta电位、乳胶粒粒径分布及乳胶粉内部微观形貌的影响,并分析其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原乳液粒子粒径随pH值的增大逐渐增大,且MAA含量越高,粒径增幅越大;随MAA量增加,再分散液稳定性增强,zeta电位绝对值增大,平均粒径逐渐变小,乳胶粉再分散性显著改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结果显示:当MAA含量较高时,乳胶粉内部出现较大孔径的中空微孔结构.中空微孔结构提供水分向乳胶粉内部扩散通道,因而优化其水分散性,再分散乳液的"绒毛结构"与较高的zeta电位赋予其优异的分散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